《世界观》读书笔记

原标题:《世界观》读书笔记

注:转载请注明出处。

《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理查德·德威特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版。

1、“世界观”指的是一个观点体系,其中不同观点如同拼图的一块块拼板一样相互联结。世界观并不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联结的体系。

2、由于拼板之间相互联结,一块位于中心位置的核心拼板不能用另一块不同形状的拼板来替换,否则可能需要替换掉几乎整幅拼图。然而,外围拼板则可以在对拼图剩余部分影响相对不大的情况下进行替换。

3、我们只能为我们所秉持的极小一部分观点拿出直接证据。而我们之所以秉持这些观点,主要在于它们可以与一个很大的、其中各个观点相互联结的观点集合拼合在一起。换言之,我们之所以秉持这样的观点,主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与我们的世界观拼合在一起。

4、根据真理符合论,决定一个真的观点为真的因素是这个观点与现实相符合,决定一个假的观点为假的因素是这个观点没能与现实相符合。根据真理融贯论,决定一个观点为真的因素是这个观点与其他观点连贯一致或紧密融合。

5、以观察为基础的事实通常被称为经验事实。某些尽管是人们认为比较明确的经验事实,但其实更多的是依赖于人们对自己所处世界的一些哲学性或概念性判断。经验事实与哲学性或概念性事实之间的区别并不取决于这些事实是否被证明是正确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我们根据什么类型的原因来相信这些事实。

6、证实推理是一种归纳推理,而不证实推理是一种演绎推理。在一个好的归纳推理过程中,即使所有前提条件都是真的,得出的结论也有可能是错的。相比之下,在一个好的演绎推理论证过程中,真的前提条件就保证了真的结论。

7、通常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存在不证实推理证据时,在什么情况下放弃整个理论更为合理,而在什么情况下摈弃一个或几个辅助假设更合理。这个问题非常难回答,而且重点是,没有什么秘诀可以帮助我们作答。

8、与奎因—迪昂论点相关的三个关键点:我们的观点并不是单独而是作为整体来面对经验的裁判;通常不存在可以用来判断两个竞争理论中哪一个正确的判决性实验;现有可用的数据通常不足以让人们找到唯一正确的理论(非充分决定性)。

9、对波普尔而言,一个理论所冒的风险越大,它的科学性就越强。一个成功的科学理论应该是,即使尝试反复通过对明确而夸张的预言进行验证来反驳,也仍然能站得住脚。这种证伪主义方法,也就是强调尝试对理论进行证伪而不是证实的方法,就是波普尔观点的核心。

10、休谟的观点是,每个归纳推理都依赖于“未来会继续像过去一样”的隐含前提。但是,用来解释支撑这个隐含前提的主要(似乎也是唯一的)方法是循环的,因此,这个关键的隐含前提看起来无法得到足够支撑。总之,关于未来的推理无法得到合乎逻辑的支撑。因此,这些推理也就无法给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让人相信它们所得出的结论。

11、在几乎所有现实生活的实例中,人们的主要分歧点并不是一方或另一方在面对足够多证据时是否愿意放弃自己的理论,而是什么样的证据可以算是最有意义、最重要的证据。重点是,人们所认为的最有意义、最重要的证据与其整体世界观是紧密相联的。

12、对工具主义者来说,一个可接受的理论可以给出预测和解释,至于这个理论是否反映或模拟现实世界,并不是一个重要考量。对现实主义者来说,恰恰相反,一个可接受的理论必须不仅可以给出预测和解释,而且还要反映事物的真实状况。

13、真理融贯论的支持者更倾向于秉持工具主义态度,而真理符合论的支持者更倾向于秉持现实主义态度。

14、亚里士多德世界观的核心:所有自然物体都有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目的论的属性;本质属性决定了物体所展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简言之,宇宙被认为是一个目的论和本质论的宇宙。

15、在哥白尼的体系中,太阳不仅是行星运转的中心,也是整个宇宙的中心。与托勒密体系一样,哥白尼体系也运用了本轮、均轮和偏心圆,尽管这个体系明显不需要等距点。哥白尼坚定地认为,一个可以让人接受的宇宙模型必须尊重正圆事实和匀速运动事实。

16、开普勒已经摒弃了正圆事实和匀速运动事实。他发现,椭圆轨道和行星以变化的速度沿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动,可以完美地解释火星的数据。

17、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一定律是,行星围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占据椭圆轨道两个焦点之一的位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是,如果以行星为起点画一条直线把太阳连接起来,这条直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同。第三定律描述的是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和沿轨道围绕太阳运动的时间。

18、通常将自然规律定义为负责宇宙运转的宇宙基本特点,而将科学定律看作是近似地反映了这些自然规律的定律。一个科学定律反映了宇宙某个基础且无例外的方面。换言之,科学定律反映的是事物应当具有的运转模式,而不仅是事物的某个偶然行为。此外,科学定律反映了世界的客观特点。

19、到20世纪初,生物、化学和物理出现了融合,并开始被视为在不同层面对同一个处于牛顿科学体系内的世界所进行的研究。

20、狭义相对论的两个案例。一是时间膨胀。对运动的人和物体来说,时间流逝变得更慢。二是长度收缩。对运动的人和物体来说,长度会收缩。这就突破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

21、长度、时间和同时性(也就是两个事件是否同时发生)在牛顿世界观里被认为是不变量,而根据相对论,这些属性并不是不变量。根据相对论,光速是不变量,然而,牛顿体系却不认为光速是不变量。

22、时空间隔是事件之间的距离。不是两个事件在空间上相隔的距离,也不是在时间上的间隔,而是运用一种同时涉及空间和事件的测量方法后得出的两个事件间的间隔。根据相对论,时空间隔是一个不变量属性。一般来说,任意事件之间的时空间隔在相对于彼此进行匀速直线运动的不同坐标系中都是相同的。

23、狭义相对论以两个基本原理为基础,也就是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广义相对论同样以两个基本原理为基础,通常被称为广义协变性原理和等效原理。广义协变性原理通常被概括为,在任何参考系中,物理定律都是相同的。等效原理被表述为,加速度产生的效果和重力产生的效果是无法进行区分的。

24、爱因斯坦场方程是广义相对论的数学核心,其基本思路是,这些方程式的解,可以表明空间、时间和物质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25、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那么远离强引力场的光线,其波长应该会向光谱的红色端偏移。这个效果被称之为“引力红移”。在存在一个强引力场时,时间流逝会变慢。引力波是时空中的涟漪,会以一个巨大的能量释放源为源头向周围扩散。

26、在广义相对论中,像火星和太阳这样的物体之间不存在吸引力。事实上,火星只是沿直线运动,但是由于时空曲率,这条直线变成了围绕太阳的一个椭圆形。

27、一个科学体系中的术语和概念通常是借助同一体系中的其他术语和概念来定义和描述的。一个体系中的术语总的来说只能通过借助于同一体系中的其他术语来理解。身处不同科学体系内的科学家是在不同的世界里开展自己的研究。当我们从一个科学体系转换到另一个科学体系,其中并不涉及任何有意义的进步。实际上,我们只是用一个不同的也不具有可比性的体系替换了另一个体系。

28、在任何关于量子理论的非技术性探讨中,至少要区分三个独立的命题:一是量子事实,也就是涉及量子实体的经验事实;二是量子理论本身,也即量子理论的数学核心;三是对量子理论的诠释,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一系列哲学问题有关。不幸的是,在通常关于量子理论的非技术性探讨中,这些命题往往被混为一谈。

29、量子理论数学是用来预言和解释涉及量子实体的现象的。量子理论数学给出的通常是概率性预言,而不是确定的预言。事实上,我们把数学与这个世界进行关联的方式并不是数学内在的固有属性,而是我们对数学的一种诠释。

30、第一,一个量子系统的状态由某个特定的波数学群组所代表,通常其被称之为这个系统的波函数;第二,对一个量子系统可能进行的每一种测量都与某个特定的波群组相关联;第三,对一个量子系统进行测量时,在波群组中找到可以组合在一起产生这个量子系统波函数的那些成员,就可以得出有关测量结果的预测。

31、在量子理论中,一个系统随时间的演变,可以用薛定谔方程来预测。通过薛定谔方程,我们可以从表达当前系统状态的波函数出发,计算出这个系统未来将是什么状态。

32、投影假设背后的思想是,在我们观察某个测量结果时,实际上是把我们观察到的测量结果插入了数学中。换言之,在观察某个测量结果时,我们就终止了一个由薛定谔方程式所表达的持续演变的叠加态。我们插入了一个波函数,来表达我们所观察到的测量结果。此时对整个情境的数学表达,也就是在一次测量过程之后,使用投影假设终止了叠加态,这通常被称为“波函数坍缩”,有时也被称为“波包收缩”。

33、对标准量子理论的现实主义诠释想要表达的似乎是,如果没有测量,这个世界就不可能以任何确定的状态存在。这个世界只有在测量或观察发生之时才最终确定下来。

34、标准量子理论假定,在涉及量子实体的系统和用来对这一系统进行测量的装置之间存在如下差异:系统被表达为按照薛定谔方程式进行演变,而测量装置则被认为按照经典的牛顿科学体系模式进行演变。

35、在量子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薛定谔方程式并不是一个可以普遍适用的规律。事实上,这个方程式只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境。标准量子理论放弃了“定律应该普遍适用”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是牛顿科学体系建立以来所有基础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之一。

36、标准诠释的各个流派都认为,当测量发生时,“波函数的坍缩”使物体在测量之前并不确定的属性确定了下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实依赖于测量。

37、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实体在被测量之前肯定有确定的属性。对爱因斯坦而言,不可能存在叠加态,也不存在波函数坍缩。爱因斯坦认为,量子理论数学一定是不完整的,存在该理论没有抓住的“现实因素”。因此,需要有一个新的理论来取代量子理论,这个新理论不仅可以做到量子理论所做的,还将包含现有量子理论中不存在的、可以反映这些现实因素的“隐变量”。

38、根据多世界诠释,波函数从来没有坍缩。事实上,整个情境继续按照薛定谔方程式来随时间演变。这就意味着整个情境涉及一个越来越复杂的叠加态。不存在人为且神秘的波函数坍缩,存在的是一个代表了整个宇宙的波函数。它代表一切,包括你我以及所有与你我相对应的存在。

39、标准诠释的优势在于,它是一个相当极简主义的诠释。波姆诠释避免了测量难题,但通常认为波姆诠释无法很好地与爱因斯坦相对论保持一致。多世界诠释同样具有避免测量难题的巨大优势,也是一个真正的极简主义诠释,但同时还是一个最为反直觉的诠释。

40、定域性假设(粗略版):发生在一个地点的事件,不能对发生在另一个地点的事件产生影响,除非两个地点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或通信。阿斯派特克实验结果表明,在定域性假设和量子理论的冲突中,量子理论胜出。

41、贝尔/阿斯派特克实验明确证明了,爱因斯坦定域性是错误的。换言之,这些实验表明,发生在两个超距处的事件之间可以存在某种影响。这些实验结果似乎同样表明,两个发生在超距处的事件之间可以存在即时的因果影响。

42、如果一个种群的个体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又是可以遗传的,而且这些可遗传的特征非常有可能让有机体在其所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繁殖,那么具有这些特征的有机体就更有可能把这些特征传递给后续代际。

43、演化现在通常被理解为一个种群中等位基因频率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此外,基因流动、基因突变和基因漂移也被广泛认为对演化产生了影响。演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毫无目标的、机械论的过程。

44、与怀特海最为相关的就是“过程哲学”。过程哲学认为过程比物质实体更为基础。在过程哲学中,过程被看作是现实的根本组成部分,物质实体被看作伴随过程和事件产生的结果。

45、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一个常见的隐喻是把宇宙当做一个有机体,宇宙被认为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有其天然的功能和目标。在牛顿世界观中,宇宙像一台机器。组成宇宙的物体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就像一台机器的零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这一观点中,隐含的概念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定域的”,也就是一个物体只能对与其有某种关联的物体产生影响。

46、我们既可以接受时空曲率和相对论对重力的定义,也不需要对机械论的牛顿世界观拼图进行全盘的大规模改变。与相对论相比,有关量子理论的新发现,特别是有关贝尔定理和阿斯派特克实验的新发现,其影响很有可能需要使整个牛顿世界观拼图发生重要改变。

47、相对论和量子理论影响的是我们对自己所居住的宇宙的看法,而演化论则主要影响了我们对自己在宇宙中位置的看法。如果我们全盘接受经验证据,那么演化论中的发现就要求我们摈弃长期以来所秉持的“人类很特殊”的观点。我们必须接受人类是一个自然过程而非超自然过程的结果。

48、阿斯派特克实验所表明的非定域影响呈现出的宇宙与我们所熟悉的任何事物都不一样。在这个宇宙中,两个无论如何都不存在联系的事物或事物之间可以存在即时的影响。

49、正因为如此,新近发展所主张的宇宙可能是一个无法用任何恰当的隐喻来总结的宇宙。这是有史以来我们第一次没有隐喻可用。从今往后,我们可能再也无法用一个恰当的隐喻来总结自己所处的世界了。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世界观》读书笔记
“五方五色”的世界观
六年级上册语文读书笔记
书是别人的,而读书笔记是自己的
读书笔记 | 故乡的守望——读《一个人的村庄》有感
世界读书日|百闻不如一记,南北高校教授畅叙文字的力量
河南省图书馆启动“你好,书籍”活动
世界读书日专访|读书即探索,寸铁亦可用,如何从阅读中汲取文字的力量?
aespa世界观中的虚拟角色Naevis将于3月出道
用文字与文学大师对话

网址: 《世界观》读书笔记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1918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