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祝勇谈李白:李白的孤独是形而上的,是哲学性的|名人大讲堂·观点
原标题:作家祝勇谈李白:李白的孤独是形而上的,是哲学性的|名人大讲堂·观点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当你远离家乡,抬头望见皓月当空,会不由自主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遇到挫折,你会宽慰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很多诗句已经融入很多人的生命骨血中,成为表达自我和情感的重要方法。李白的诗也凝练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基因,在华人的血脉中静静流淌。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古典文学研究专家袁行霈曾在论文《李白与盛唐文化》中这样评价李白,“就一个作家在其当世所引起的轰动而论,中国文学史上没有谁可以和李白匹敌。”对于李白与大唐的关系,现代诗人余光中曾在《寻李白》所写的句子,甚为精准:“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9月12日,继“杜甫文化季”之后,名人大讲堂将迎来“李白文化季”第一期讲座。在讲座开启前,封面新闻记者陆续约访到对李白深有专研的名家,谈谈他们心目中的李白。本期邀请到的是著名作家、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
李白书法《上阳台帖》
2023年暑期档电影《长安三万里》的热映,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李白唯一存世真迹《上阳台帖》越发引发大众关注。《上阳台帖》共25字,其书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是诗人李白性情的真实流露。幸得有这幅字,让我们得以穿过那些灿烂的诗句,感受李白存在过的真切。其实,在此之前多年,祝勇就曾写过两篇关于李白的长篇散文:《纸上的李白》《月下的李白》。其中《纸上的李白》就是以《上阳台帖》为线索展开对李白整个人生、艺术世界的深入而精彩的阐述。
“李白的诗,是中国人的精神护照”
祝勇在故宫,孙佳妮摄,2021年
李白五岁那一年,随父从出生地西域碎叶到蜀中,20年后离家仗剑远行。祝勇感慨,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仅李白的行程,就是值得惊叹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李白诗歌里的纵深感。他会写“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也会写“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假如他是导演,很难有一个摄影师,能跟上他焦距的变化。那种渗透在视觉与知觉里的辽阔……”
在祝勇看来,李白是“全民诗人”,是“人民艺术家”,忧国忧民的杜甫反而得不到这个待遇,善走群众路线的白居易也不是,他们是属于文学界、属于知识分子的,唯有李白,他的粉丝旷古绝今。
“他的诗,在每个中国人的耳头心头长驱直入,全凭声音和血肉之躯传递,像传递我们民族的精神密码。中国人与其他东亚人种外观很像,精神世界却有天壤之别,一个重要的边界,是他们的心里没有住着李白。当我们念出李白的诗句时,他们没有反应;他们搞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抬头看见月亮,低头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乡。……李白的诗,是中国人的精神护照,是中国人天生自带的身份证明。”
《上阳台帖》让我们可以找到李白“本人”
李白的性格、精神气质是怎样的,我们今天固然可以通过其诗歌和其他人对他的描述和记载,去想象去还原。但这毕竟是抽象的,间接的、隔了一层的。今天的我们,该如何直接与李白“相遇”,与之有更直接的连结?唯有李白亲笔写过的字,跨越悠久岁月,如今只存一幅——那幅纸本草书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上面的每一个字,都是李白写上去的。想到这里,祝勇很激动,“站在它面前的那一瞬间,我外表镇定,内心狂舞,顷刻间与它坠入爱河。……它的笔画回转,通过一管毛笔,与李白的身体相连,透过笔势的流转、墨迹的浓淡,我们几乎看得见他的手腕的抖动,听得见他呼吸的节奏。 幸亏有这幅字,让我们穿过那些灿烂的诗句,找到了作家本人。好像有了这张纸,李白的存在就有了依据,我们不仅可以与他对视,甚至可以与他交谈。”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上阳台帖》是有25个字。这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祝勇去查《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发现《上阳台帖》(书中叫《题上阳台》)没有编年,只能打入另册,放入《未编年集》。《李白年谱简编》里也查不到,“似乎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年份,没有户口,来路不明,像一只永远无法降落的鸟,孤悬在历史的天际,飘忽不定。没有空间坐标,我就无法确定时间坐标,推断李白书写这份手稿的处境与心境。”
这种迷雾的状态,在祝勇读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时看到“阳台观”三个字时被打破。根据张彦远的记载,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奉唐玄宗的谕旨,一个名叫司马承祯的著名道士上王屋山,建造阳台观。司马承祯是李白的朋友。李白在《大鹏遇希有鸟赋》提到过这位朋友。唐代,是王屋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一大批道士居此修道。笃爱道教的李白,一定与王屋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白曾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里写:“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祝勇由此推断,《上阳台帖》里的“阳台”,很有可能是司马承祯在王屋山上建造的“阳台观”。“可能是应司马承祯的邀请,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冬天,李白同杜甫一起渡过黄河,去王屋山。他们本想寻访道士华盖君,但没有遇到。这时他们见到了一个叫孟大融的人,志趣相投,所以李白挥笔给他写下了这首诗。那时,他刚刚鼻青脸肿地逃出长安。但《上阳台帖》的文字里,却不见一丝一毫的狼狈。仿佛一出长安,镜头就迅速拉开,空间形态迅猛变化,天高地广,所有的痛苦和忧伤,都在炫目的阳光下,烟消云散。”
李白的诗歌是天地境界,他的孤独是大孤独
很多大诗人、文人都会遇到自己的生命问题,感到忧伤。在祝勇看来,比起其他人的忧伤往往是具体的、现实的,李白的忧伤比较抽象,“是形而上的,是哲学性的,是关乎人的本体存在的,是人的存在自由问题,是无法被具体的政策、措施解决的。他努力舍弃人的社会性,以保持人的自然性。”也正因此,祝勇认为李白必然是孤独的,而且是无着无落的宏大的孤独。李白的诗歌达到了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天地境界,这必然导致他得承担一种几乎无药可救的大孤独。
关于李白与杜甫的友谊,一直是诗歌史上被津津乐道的话题。杜甫一生中为李白写过许多诗,比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十几首。而李白为杜甫写的诗,却是少之又少,而且在他为数众多的赠友诗里,实在不算起眼。祝勇说,这不能说明李白不重视友情。祝勇认同李长之先生在《李白传》中说:“我们不能因此就断言李白比杜甫薄情,这因为他们的精神形式实在不同故,在杜甫,深而广,所以能包容一切;在李白,浓而烈,所以能超越所有。”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张炜:杜甫也是大浪漫主义者|名人大讲堂·观点
描写战争不等于鼓吹战争 四川大学教授孙尚勇7月20日细说杜诗|名人大讲堂
夜雨丨复兴河:我是李白——访江油李白纪念馆
向以鲜:如何理解杜甫的苦难书写?那是“民胞物与”的情怀|名人大讲堂·观点
我们为什么爱李白?李白的价值是给人以解放
他是大唐酒量第一的诗人,酒量是李白的5倍!
李白的月亮
以形而上的名义,让我们郑重谈爱
既是天才诗人也是凡夫俗子,詹福瑞谈李白的“生命意识”
“清醒”的杜甫 基于人文关怀的文化反思|名人大讲堂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195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95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911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2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81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45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3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6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7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