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5日 新华纵横(成品)

原标题:2023年9月25日 新华纵横(成品)

【标题】大美非遗赋能高质量发展

【导视】

(同期)我现在就很有希望,很有干劲,我觉得我们这个可以不断地再开发,不断地把它整体产业化。

(同期)通过市场(反馈)我们研发一些年轻人比较喜欢的产品,传承我们西秦刺绣的文化。

(同期)适应当今社会需求,这项技艺才有可能更好更完善地保存下去。

(同期)我们也可以融入一些其他的非遗项目,比如说徽州的版画,然后或者是徽州的一些其他的,像徽墨、徽砚,其实都可以融入进去。

【小标题】城固架花:“老手艺”赋能乡村振兴

【解说】流行于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一带的城固架花,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城固架花以白土布作底,以十字阵法为基础,以花包花、叠加、对称等独特的表现手法,用针将五彩丝线绣在底布经线和纬线交织的网格上,形成色彩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主要作品有方巾、手帕、枕巾、鞋垫等。

【同期】城固架花技艺传承人 丁茹

绣起来非常慢,它是根据布的经纬线,在布的经纬线网格上,一格一格数出来绣,这个非常考验绣娘的眼力,还有她的创造力。我们对布料要求更严格一点,必须是方方正正的经纬线的布料纹路。

【解说】作为城固架花技艺传承人,“80后”的丁茹创办了占地1400平方米的城固架花非遗工坊,这里集传承、文创、销售为一体,在册绣娘达到312名。在非遗工坊,丁茹已累计带动了500多名农村留守妇女通过刺绣增收致富。

通过宣传推广,非遗工坊的城固架花刺绣作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卖到了新加坡、英国等地,代代相传的“老手艺”已成为群众增收、赋能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同期】城固架花技艺传承人 丁茹

英国和新加坡这边主要是订单式的,也都是些老顾客。像中国传统的老虎、麒麟这些图案,新加坡的华人都特别喜欢,因为都是些能代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意义的一些图案。去年我们这一方面(营业额)是67万,今年到8月份我们已经突破了100多万。我现在就很有希望,很有干劲,我觉得我们这个可以不断地再开发,不断地把它整体产业化,然后我们可以带动更多乡村里的留守妇女,我们创业增收。

【小标题】西秦刺绣:“绣”出好日子

【解说】流行于陕西宝鸡一带的西秦刺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西秦刺绣主要发祥地之一的宝鸡市千阳县,当地每年组织各类专业培训50多场,培训6000余人次,带动越来越多人通过西秦刺绣就业致富。

【同期】西秦刺绣爱好者 王莹莹

这么好的东西,没有人来传承的话是不是有点太可惜了,现在最基本的图案我都会绣,学得也是比较好的。

【同期】西秦刺绣技艺传承人 王秀萍

西秦刺绣的主要特点是,绣出来的东西给人的感觉就是厚重大气。她要喜欢这个传统文化,然后我们来集体培训,培训完以后就把活儿给她们发下去,让她们在家里干。

【解说】千阳县还建起了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引进电脑设计、机器绣花、激光裁剪等新技术,让传统非遗实现产量蝶变。

【同期】宝鸡市千阳县西秦刺绣文化产业园负责人 王海燕

我们这个是灵活就业的,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到3万元之间。销售我们通过电商平台,全国每个地区都有客商。通过市场(反馈)我们研发一些年轻人比较喜欢的产品,传承我们西秦刺绣的文化。

【解说】目前,刺绣已成为千阳县发展庭院经济的重要产业,全县建成刺绣产业合作社21个,开设电商平台50多个,带动1.2万名绣娘通过刺绣产业就业,人均增收达到3800元。

【小标题】汉中藤编:编织美好生活

【解说】位于陕西汉中盆地的南郑区被誉为陕西的“藤编之乡”。2021年,汉中藤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南郑区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在推进汉中藤编传承的同时,也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

【同期】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高石坎村村民 汤秀梅

因为我要照顾家里,我要拿回家的话,做一些简单的圈椅、扇椅,一个月2000多到3000块钱吧,是比较稳定的一份收入。以前带着孩子在家里照顾老人,没有这个产业的时候,基本上没什么收入的。

【解说】目前周边村镇共有228户群众通过藤编产业致富增收,平均每户年收入增加约3万元。

【同期】陕西良顺匠心汉中藤编非遗传承基地电商负责人 郑艳

咱们这边主要是一些弱劳动力,还有一些留守的老人或者留守妇女,我们的材料是免费提供的,他们不需要承担任何的成本,编出来的成品也是以计件模式(收购)。

【解说】手工编织多以青藤、竹、木为原料,以编辫、平编、绞编、串编、缠扣等为主要工艺。作为“藤编之乡”,汉中市南郑区在保护传承的同时,也在逐步培育形成产业集群,让大美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同期】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乡村振兴局局长 孙晓

围绕高质量的庭院经济发展,我们从技术、资金、培训等方面予以扶持和支持,户均(年)增收3万余元,下一步我们把文化做起来,也要把产品做起来,把旅游也做起来,有效结合带动产业进一步升级。

【小标题】马勺脸谱:社火传承新活力

【解说】宝鸡社火脸谱绘制技艺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马勺脸谱由民间社火脸谱演化而来,由当地民众将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彩绘于马勺之上而得名。

李继友是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从1958年起从事民间社火脸谱艺术研究,1984年起在继承社火脸谱基础上将其发展成马勺脸谱,使社火脸谱绘制技艺传承有了新的载体。

女儿李舸是李继友的传承人。父女两人在传承创新中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同期】马勺脸谱技艺传承人 李舸

父亲今年88岁。我爸爸现在主要的工作是继续研究、收集、整理,他手绘的这些册页脸谱,手绘了四千多(张),因为只有把这些资料做全,才能为下一代铺好传承的路。(现在)专业的学生在我名下有十几个,我们还是要坚持传统,还要勇于创新。(比如)我们就把有些地方做出立体(感),(比如)在设计的花纹上面也都有一些改变,就是为了增加它的美,它才能融入到人民的生活当中,适应当今社会需求,这项技艺才有可能更好更完善地保存下去。

【小标题】歙县鱼灯:“游”出大山 激发活力

【解说】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汪满田村和瞻淇村,嬉鱼灯是当地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汪满田鱼灯于2022年5月入选安徽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同期】 歙县非遗展示馆负责人 潘敏

我第一次看见(鱼灯)在一个祠堂里面,看见那些老艺人在做鱼灯。然后呢,后面这个,到了晚上的时候呢,(村民们)就敲锣打鼓的,非常有氛围感。那个(场景)只要你去看过一次,你就会爱上它的。

【解说】歙县非遗展示馆经常组织鱼灯制作的学习培训,吸引年轻人参与,为传统技艺的发展注入新思想、新动力。

【同期】 歙县非遗展示馆负责人 潘敏

创新的是把我们的徽派建筑,徽州的我们这些有代表性的建筑,给它画在我们的这个鱼(灯)上面,这是一种创新。还有就是鱼的这个外观上的,一般情况下都是比如说尺寸在60公分左右,或者是更大的,那么我们现在就想创新做一款像这样的,很小的,拿来可以做钥匙扣、手机挂件这样子。

【同期】瞻淇鱼灯传承人 汪宇昉

还是首先还是要把这个传承给做下去,光做鱼灯我觉得还是不行,就是也要顺应这个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比如说我们可以把鱼灯做成一定的文创产品,或者是周边产品。我们也可以融入一些其他的这种非遗项目,比如说徽州的版画,然后或者是徽州的一些其他的,像徽墨、徽砚,其实都可以融入进去。

【解说】近年来,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致力于鱼灯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把鱼灯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点产业,通过研学活动、鱼灯表演、非遗夜市等方式,让鱼灯“游”出大山,带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制片人:李杰

编导:崔月平

记者:孙正好 姜赛 郑昕 张端

配音:戴心妍(实习)

统筹:王健 张旭东

片头制作:夏勇

监制:张平锋

出品人:孙志平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2023年9月15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6月11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6月27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7月17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5月17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8月29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2月22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5月24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5月7日 新华纵横(成品)
2023年4月16日 新华纵横(成品)

网址: 2023年9月25日 新华纵横(成品)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27449.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