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评价一部作品时“美化”铺垫一下呢?
原标题:为什么要在评价一部作品时“美化”铺垫一下呢?
这几天一直想说一个观点,那就是:看有的文学评论吧,一部经典作品问世前,总要给它来个“励志”的铺垫:
这个作家一定是经历了什么特别悲痛的事,或者肯定是生活中出现了一次重大变故,才会有这么个契机,灵感迸发写出来的。
然鹅……有没有一种可能,职业作家纯属就是以写作谋生而已。说有灵感了才写也没错,更多时候很少靠灵感写作,一天天地都是在工作,灵感都是可遇不可求的,有了就写,没有就看、就想了去写。
为什么评价时,非要给那些作家加上一些莫须有的“经历”或者“心理活动”呢?
我们来看看马尔克斯是怎么开始写作的,根本没有那么多事儿,就是想写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这是梁永安教授讲的,如下:
突然有一天,马尔克斯从同学那儿借到一本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刚刚读了开头,他就震撼不已:“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让马尔克斯“哆哆嗦嗦”,心里惊叹,“他妈的,原来可以这么干哪”。
第二天,他就破天荒地写出了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第三次无奈》,从此彻底转向小说写作。
就是觉得看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开头,觉得这是写得个啥呀?他都能写我不能写?
然后,他的写作生涯就开始了。
而卡夫卡呢,本来就是个保险员还是个推销员,这是他的本职工作,顺便写作,但他说自己的生活是不能缺少写作的。
现在,有作家的地方,就有评论家,专门“划重点”“找茬儿”,才有这么多的思想碰撞。
这对错嘛,我觉得也分不出来,主要是研究现代作品(作家)的更多,当代的会比现代少。
我觉得是当代的很多作品,作家本人都还在不断输出呢,估计不好“杠”。
就像余华说,他写作就是不想拔牙了,起初觉得当作家很闲;莫言一开始写作,就是想买一双军大靴。
一开始,因为非常大的情怀写作其实比较少的,大多最初就是喜欢爱好,后面写作思想才慢慢成熟的。
那些作家,本人可能都不知道,原来在外界眼中,自己在写作前,会有这么多伟大的“经历”和“心理活动”。
作品都是慢慢成熟的,就像人也是慢慢成长的一样,一开始真的很简单,为啥要想得很复杂呢?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都美竹筛花絮照,评价一下这个颜值如何?
《不便的便利店》:演绎故事中的情绪铺垫
水浒传中,军师吴用为什么要在宋江坟墓前自尽?原因很简单
母亲如此伟大,古人造字时,为何要在“毒”下写一个“母”?
世界名著大师课|读书,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最好的!
这小翘臀谁不想拍一下呢?
一部好电影可为民族文化复兴添砖加瓦
这波“童言童语”真的笑死我了,但童言童语为什么这么好笑呢?
电视剧里,为什么男人爱在小便时搞权谋 ?
豆瓣9.4,一部生不逢时的作品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