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长泰竹编:经纬交错的指尖艺术
原标题:福建长泰竹编:经纬交错的指尖艺术
央广网漳州10月8日消息(见习记者李姗姗 通讯员王雅鹏 连珠玲)摇篮、簸箕、箩筐……竹编制品曾经是家家户户生活中的日常用品,随着时代更迭,竹编制品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在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林墩办事处乔美村,这一门指尖上的艺术依然存在。
化青竹为“神奇”,是长泰竹编制作技艺传承人林仁凤的“独家秘技”,而制作竹编的第一步便是选材。日前,记者跟随林仁凤的脚步进山,挑选适合制作竹编的原材料。
林仁凤在竹林里挑选合适的竹子(央广网发 陈逸帆 摄)
“好竹难求,做竹编需要的材料都选用4到5年以上竹龄的竹子,才有足够的韧性。”说话间,林仁凤手起刀落,一根竹子应声倒地。在竹林中忙碌了许久,他砍下最合适的竹子,满意地返回家中。
取材归来,自家的小院子就是他的“工作室”。在这一方天地里,林仁凤将小小的一根竹子开竹、破条、启层、匀篾……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考验”,才能制成薄细均匀的竹篾用于编织。而手工劈成的竹丝篾片再通过挑压交织,方能编织出图案或物件。
“我从小就跟竹子打交道,今年已经63岁了,这已经是我做竹编的第47年了。”林仁凤向记者介绍道。在他身旁,摆放着一件件成品,灵巧的竹蜻蜓、精美的花香篓、精细的竹编花瓶……每一件作品都在诉说着竹编艺术的魅力。
林仁凤正在创作竹编作品(央广网发 陈逸帆 摄)
岁月流逝,而光阴沉淀下来的竹编技艺却在林仁凤的指尖活跃。提起其竹编技艺的由来,林仁凤介绍,竹编技艺传到他手上,已经是第四代了。1938年,林仁凤的父亲林十三从老家福州永泰一路南下,定居长泰林墩,并将其竹编技艺带到了长泰。不仅如此,林父还结合当地特色,在原有竹编基础上改良加工,加入图案、花纹及文字,创造出更多适用于生产生活的竹编产品。
“小时候,父亲就会带着我进山选竹、劈竹,我从小就接触竹编了。”林仁凤坦言,最开始的劈竹就让他吃够了苦头,短短一天的时间,他的双手已布满伤口了,“好几次都想要放弃,不知道哭了多少回”。尽管辛苦,但是好学、勤奋的林仁凤也逐渐练就了一手精湛的竹编技艺。除了基本的日用品和婚庆工艺品之外,林仁凤在父亲的基础上,对竹编制品进行创新改良,制作出一些更适合现代日常生活的工艺品。
祖祖辈辈,世代相传,竹编技艺得以在时间长河中保留下来。然而在塑料制品普及等一系列冲击下,技艺的传承也曾一度受到影响。
“制作竹编制品费时也费力,现在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传承也成了问题。”林仁凤担忧地说道。林仁凤的三个女儿在他的影响下,也学会一些基础的竹编技艺,但这门技艺的传承终究是林仁凤心中一个难解的题。
林仁凤创作的竹编作品《竹蜻蜓》(央广网见习记者 李姗姗 摄)
庆幸的是,长泰竹编技艺在2019年入选了第六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一门技艺。同时,林仁凤还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设立了竹编技艺传习所,并与当地的学校合作开设竹编技艺传承课程,让更多人了解到长泰竹编技艺。
竹丝滑过指尖,经纬依序穿插,在无数个枯燥而平凡的日夜,化成了林仁凤手中的一条条竹篾,被编织成一件件精巧的竹编制品……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长泰竹编:指尖艺术焕生机
玩转指尖非遗 感受竹编魅力
西井社区组织竹编画艺术体验活动,让孩子们感受“指尖技艺”
福建长泰:古琴跨界觅“知音” 助力文旅产业融合乡村振兴
指尖上的文化传承浸润童心
闽人智慧?漳州篇丨指尖上的“活态传承”
巧手弄竹 丝缕成画(追梦路上)
指尖技艺 竹间雅韵(美在乡村·走进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桐梓三座社区:竹编技艺编织出幸福生活
日立中央空调回馈老用户持续进行 8城联动编织美好生活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