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高考古诗文考查之必背篇目之补充篇目·原文精校版+译文或赏析

原标题:【高考备考】高考古诗文考查之必背篇目之补充篇目·原文精校版+译文或赏析

编稿:柳栖士

1. 报任安书(节选)

【汉】司马迁

【原文】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译文】

古时候,身份富贵却名声不传的人,多得数(记)不清,只有那些表现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能被后世称道。大体上,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受困窘而写成《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出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写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有机会)传阅《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那些圣贤们抒发愤懑而写就的作品。这些人都是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他们的理想,所以(就)记述过去的事迹,想让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就像左丘明丧失了视力,孙膑被砍断了双脚,终生不可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着留传著作来显现自己(的思想)。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佚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那些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规律,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借此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就一家的言论。刚开始创作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我如果真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大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债,即便是让我千万次地遭受侮辱,哪会有什么后悔呢!然而,这些话只能对智者去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柳栖士整理)

2. 礼记·礼运(节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大道施行,即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有终养(天年的保障),中年人有得到任用(的机会),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条件),让老而无妻的人(鳏夫)、老而无夫的人(寡妇)、幼而无父的人(孤儿)、老而无子的人(独夫)、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能嫁得出去)。财货,(人们)厌恶把它扔在地上,却不一定是想要自己私藏;力气,(人们)厌恶不是出自自身(或意译为: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大门(只需)从外边带上而不用插上门闩了。这叫做理想社会。(柳栖士整理)

3.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1】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刘建勋)

【赏析2】

这首诗将山中的黄昏描绘得令人迷恋。王孙指诗人自己,是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意,说山居的景色特别留人。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傅如一)

【待续中】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高考备考】高考古诗文考查之必背篇目之补充篇目·原文精校版
【高考备考】高考古诗文考查之必背篇目之补充篇目·原文精校版+译文或赏析
初一语文下册:古诗文必背篇目
高考古诗文阅读之必背情境默写专练50题(含答案)
新高考60篇必背古诗文理解式名句默写30题(含答案)
【高考研究】2021-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之诗歌鉴赏
初二语文下册:古诗文篇目整理
【高考备考】 考教结合之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阅读及一组模拟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考备考】古诗词鉴赏之咏史怀古类诗词鉴赏
【高考备考】散文阅读:《看花的姿态》等二篇阅读训练及解析

网址: 【高考备考】高考古诗文考查之必背篇目之补充篇目·原文精校版+译文或赏析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31761.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