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家庭院演出昆曲《牡丹亭》,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展现

原标题:在自家庭院演出昆曲《牡丹亭》,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展现

由宝安区清音昆曲古琴社排演的著名昆剧折子戏《玉簪记•琴挑》于2023年8月19日在深圳市宝安区文化馆剧场首次公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11月4日下午,此折子戏将参加宝安邻里音乐节,走进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乐谷音乐厅再次公演。而这是清音昆曲古琴社自2019年11月以来,举办的上百场活动之一。深圳市宝安区清音昆曲古琴社社长,宝安文化总馆分馆昆曲文化馆馆长洪莞尔,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在宝安,在深圳传播传承传统文化,她将自己的家打造成清音阁文化现场,通过昆曲、古琴、古诗词、花事、茶事、香事等多种传统文化的结合,打造情景化、生活化、接地气的实景演出,尝试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现代性表述,她们的努力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成为宝安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让邻里乐享《牡丹亭》《玉簪记•琴挑》等昆剧经典

11月4日,由清音昆曲古琴社排演的昆剧折子戏《玉簪记•琴挑》将迎来第二次公演。《玉簪记•琴挑》讲述的是书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之间的爱情故事,曲调优美,久著曲坛,表演上极为细腻,是生、旦戏中的佳作。

南都记者了解到,“邻里音乐节”是宝安区2023年“我实践 我文明”主题新时代文明实践系列活动之一,是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丰富活跃文化生活任务要求,为社区群众量身打造的音乐盛宴,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丰富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进一步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增进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洪莞尔表示,选择《玉簪记•琴挑》这出折子戏来参加“邻里音乐节”,是因为这一剧目与《牡丹亭》一样具有代表性,是昆剧中久负盛名的折子戏,其因文辞之美,唱腔之美,身段之美而具有诗性、写意、静谧优雅的气质内涵。昆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昆曲于2001年5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其典雅的文辞,精致的曲牌,成熟的表演做工,完备的行当和细腻完美的艺术神韵,被后人称为“百戏之师”。600年悠悠昆腔,是中国古典最精致的艺术。

此次公演,清音昆曲社特邀来自广州的周飞龙和清音昆曲古琴社社长洪莞尔担任男女主角。曾获安徽卫视相约花戏楼戏曲比赛月赛冠军的周飞龙沉浸昆曲多年,唱念做打俱佳,富有舞台经验,一招一式,尽显潘必正的风流倜傥。洪莞尔扮演陈妙常,为此场演出专程赴苏州昆剧院向青年昆剧艺术家刘煜老师学戏,刻苦排练。舞台上的她,把陈妙常动心又矜持,巧笑娇嗔的神态表现得当。

自幼习越剧,又习昆曲多年的洪莞尔秉着传播传承传统文化的初心,根据清音阁的实景,不仅策划了一系列的昆曲古琴雅集,还策划演出了多场昆曲实景表演。如2023年2月11日举行的花海园林实景《牡丹亭》演出,在一片明黄的油菜花海中,一场实景昆剧《牡丹亭》折子戏《游园惊梦寻梦》让观众重温水磨调的流丽悠远。而早在2021年12月31日,她更是将全本《牡丹亭》呈现在西乡乐谷音乐厅的舞台上。

清音昆曲古琴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

洪莞尔饰演的丽娘,婉转细腻,如诉如泣,细水长流般浸润着内心的心弦,唤起了观众对爱情的渴望、记忆与遐想。在抽象意象与数字技术编织着现代性的屏幕下,温馨的小剧场上灵动的演员细细地诉说着一个源远流长的爱情故事。曲终人散后,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洪莞尔与清音昆曲古琴社近年来传统昆剧文化传播传承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与认可。

深圳大学教授陈敏博士表示,在中国戏剧史上,《牡丹亭》和《西厢记》都是伟大的作品。“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对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就像西方的芭蕾舞剧巅峰之作《吉赛尔》中,阿尔伯特追随吉赛尔的灵魂到地狱,那段“灵魂之舞”成为芭蕾表演技巧与舞蹈技巧上的极大考验。《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像镜中花、水中月,虚实之间极其难以把握。洪莞尔的表演入戏走心,至情至性,虚实相生,在角色塑造上所做的探索是极为可贵的。

国家一级演奏家、乐队指挥王立元表示,演出的效果这么顺利和成功真是意外惊喜。这次带领乐队和莞尔一起排演《牡丹亭》上本全剧是一次新的尝试。乐队成员都非常给力,短短的时间把整个上本全剧演奏下来,真的非常不容易。

苏州昆剧院原副院长、著名昆笛大家邹建梁对洪莞尔的努力赞赏有加,他认为深圳有这样一个民间的剧社充分展现了深圳文化的多元,《玉簪记·琴挑》的演出非常精彩,高雅有味道。苏州昆剧院青年昆剧艺术家、《玉簪记·琴挑》指导老师刘煜表示,《玉簪记·琴挑》演出成功,剧照非常棒,情绪也在戏里面。

深圳大学潘燕萍老师在看完演出后表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下,我感受到戏剧人的热情与努力,我国传统文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深圳非遗看宝安,宝安非遗看戏剧’,清音昆曲古琴社的演出为我们镌刻了在跨时空的无垠宇宙里与那一个女子、那一段情愫、那一瞬坚持的一期一会。”

观众Nora看完演出感慨地说,“人生第一场昆曲,看完全场,不仅是剧情的精彩,演绎的感动,更多是对于昆曲艺术的敬畏。传统文化传承不易,演出虽是公益,但一声一调,一颦一笑皆是功夫,走心、动情的艺术更是无价瑰宝。”

观众杨于涵被剧中的人物造型与故事深深吸引,他表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直接哭成泪人,感恩莞尔老师和团队的倾情演出。”

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是继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如何与宝安区的文化定位与文化发展趋势相结合?这也是洪莞尔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她表示,宝安是文化大区,对于传播推广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昆曲,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百戏之师,在宝安这片文化的土壤上得以发扬光大,是我们热爱昆曲人的幸运。我们也曾创作了原创诗词昆曲《满庭芳——深圳历史人文颂》参加中国第五届诗词春晚,这个节目将原创诗词、昆曲、传统民乐进行结合创作编排,反映了深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成果,获得了最佳优秀奖和最佳编导奖。这是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的一次全新尝试,也是我们今后要去继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今年8月21日,以“我们的节日,浪漫七夕”为主题,昆剧折子戏《玉簪记•琴挑》X琴箫音乐会在宝安1990文化馆二楼剧场举行。因剧情与古琴相关,整场演出策划了古琴独奏、琴箫合奏和箫声昆腔作为《玉簪记》前场,与《琴挑》组成一台有创意的昆曲X古琴X箫视听盛宴。这也是清音昆曲古琴社与时俱进,参与文明创建的实践探索。演出当天剧场内座无虚席,观众被戏中的精彩所吸引,安静而投入地看完整场演出,纷纷表示希望还能再次有机会观看这样有意义的演出。“两大最古老的世界级非遗文化——昆曲和古琴走近百姓,并且反响热烈。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值得我们去不断地传播和传承。”洪莞尔说。

谈及未来的计划,洪莞尔表示,昆曲,作为中国最精致的艺术,需要有更为广阔的舞台。民间昆曲社团在昆曲的发展史上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作为全国昆曲民间社团之一,将继续一份热爱和坚持。有条件希望每年能排一折新戏并公演,也将继续策划昆曲与古诗词,古琴等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活动。也希望排练完成的剧目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展演和传播。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京沪文化交流,文博与昆曲相遇
此生不可错过的昆曲演出!《牡丹亭》10月22日登陆湖南大剧院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筑上演
昆曲《牡丹亭》在宁夏银川上演
《牡丹亭》“露真容” 再现昆曲“真国色”
人民网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牡丹亭》“露真容” 再现昆曲“真国色”(深观察)
体验昆曲艺术魅力 中华世纪坛举办重阳节主题活动
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在沪上演
北方昆曲剧院《牡丹亭》将亮相京津冀戏曲展演季

网址: 在自家庭院演出昆曲《牡丹亭》,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展现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3864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