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迷部落”演绎的高邮文脉

原标题:“汪迷部落”演绎的高邮文脉

汪曾祺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高邮这片水网纵横的沃土成了他一生创作的背景:不管是在云南、北京还是颠沛多地的行旅中,他的作品始终围绕水乡记忆展开,以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讲述着自己记忆中的“高邮故事”。

文学创作的道路虽有千千万万,天职都是“还乡”。诺奖作家莫里森说,创作是一种“伟大的实践”,从来离不开“回忆、理解、想象、知识”这四种要素,“回忆”是第一位的。汪曾祺笔下,不论是发表于上世纪40年代的《小学校的钟声》《庙与僧》,上世纪80年代复出之后的《受戒》《大淖记事》,还是《故乡水》《故乡的食物》《他乡寄意》等散文,汪曾祺都试图还原高邮小城的市井生活。他记忆中的人与事,城与物,情与景统统化为作品中各异的颜色、声音、气味等感性元素,起起伏伏地流淌。细溯汪曾祺的创作,便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高邮文脉,勾勒出高邮这座运河小城平常人家的生活变迁。在汪曾祺看来,这群普通人就是高邮的灵魂,“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构成了推动城市发展的力量。再者,汪曾祺对故乡的回望,不是单纯的还原,而是主观情绪介入之后的加工,他作品中一幕幕亦真亦幻的感性意象,伴随着不同人生际遇下不同的感受而变得丰富多彩。

汪曾祺的创作经验以及“汪曾祺”这个文化符号的流传,给予文脉的赓续许多有价值的启迪。

文脉时刻绵延于大众的真实生活。汪曾祺笔下的“高邮世界”中,一个个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小人物”成为城市的主人,决定着水乡的格调。汪曾祺作品独特的“汪味”,来源于个性化的市井书写。汪曾祺所展现的高邮之所以真切动人,在于他并非宏观鸟瞰,而是最大程度地展现“城中人”细致入微的情绪、语言与体悟,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聚合成“部落”。他笔下没有一个坏人,没有大灾大难,有的只是平静生活的普通人。

汪曾祺的作品之所以能构筑起完整的“高邮文脉”,还在于他的文学本身具有强烈的传播性。在他笔下,每一个“小人物”的每一段社会经历组成了“高邮印象”,他笔下的一个个人物正是传承高邮文脉、彰显区域文学特质的媒介。

“汪迷部落”走的是同一条“传承之路”。成立于2016年,由热爱汪曾祺的文学爱好者自发创办的“汪迷部落”,是对汪曾祺文学传统的新时代传承,旨在结合当代媒介技术优势,续写汪曾祺的“高邮故事”。

所谓“汪迷”,是对追寻和实践汪曾祺文学传统的创作者的统称,他们创作的内容大多取材于高邮日常生活,展现出独特的“百姓视角”;“部落”则是对网络时代趣缘社群的形象化称谓。网络时代各类自媒体写作正为普通大众参与城市文脉赓续提供广阔空间,“部落”构成了对汪曾祺“高邮世界”的创新发展。当下,水乡高邮已经实现跨越式发展,高邮的文脉理应随着时代展现新的面貌,“汪迷部落”恰好为汪曾祺文学风格的延续与发展,为“汪味”的大众化提供新的空间。因此,“汪迷部落”既为从空间角度聚合城市审美经验打开了新的格局,更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推广、活化了汪曾祺的城市书写模式,开辟了公众参与城市文脉建构的多元化渠道。

“汪迷部落”作为地方性文学爱好者社群,致力于将不同时空中的“汪迷”聚合成一个“同心圆”。自成立以来,“汪迷部落”逐步形成了以线上的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线下的文学社、读书会、分享会为载体的多媒介综合传播模式。“汪迷部落”打破了专业写作与业余写作之间的界限,为更加迅速地聚合与展现城市记忆,真正实现城市文脉书写的大众模式开拓了新渠道。赓续城市文脉的基础在民间,在大众的日常感受之中。“汪迷部落”的出现使汪曾祺开辟的城市文学传统更加深入地扎根民间。

在汪曾祺的时代,赓续文脉是专业作家的职责,我们对于城市文脉和故乡记忆的解读只能依据为数不多的名家经验。换言之,以往我们谈及“高邮故事”时所参照的,更多是汪曾祺一个人眼中的高邮城市风貌,而现如今,我们可以通过“汪迷部落”实现对高邮城市文脉的大众化、多视角解读。当城市文脉的书写者、解读者、分享者从专业作家、评论家演变为各行各业、各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的大众,文学的传受主体便实现了双向互动,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资格参与到城市文脉建设过程中的时候,真正开放包容的文化传播格局才有可能形成。

近年来,以“汪迷部落”为支撑,赵德清、姜红兰、姚正安等来自高邮当地各行各业的写作者纷纷抓住契机,成功分享了自己基于高邮城市生活的审美体验,推出了自己的作品集。总之,“汪迷部落”的成功为新时代城市文脉的赓续发展提供了范式与样板,为弘扬地方性、区域性文化传统探索出了新路径。

“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网络时代技术革新为聚合与分享充溢着大众化和人民性审美经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在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成为了大众真切而鲜活的个性体验组合。可以说,随着新媒介把每一个生命体个性化的文字记忆聚合在一起,新时代的城市文脉正以更加开放、更加接近人民生活真实状态的样貌展现出来。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汪迷部落”演绎的高邮文脉
读书|“青年批评家”首聚高邮,细品“汪曾祺千事”
亚马逊雨林中的女性部落,大约700人,她们是怎样繁衍后代的?
用童声演绎湾区文脉:合唱组曲《湾区印象》发布
来自顺德这个艺术部落的110幅作品将在国家画院展览
在汪曾祺家里吃饭
老挝云端上的阿卡部落,女人整日劳作男人赋闲,生双胞胎是禁忌
定格“湖韵渔风” 讴歌时代风华 2023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摄影展(赛)评选结果揭晓
大S用实力演绎了什么叫“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3本杂牌武侠小说,故事精彩,让武侠迷看得如痴如醉

网址: “汪迷部落”演绎的高邮文脉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090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