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迹”上海滩十八年,他成为“最懂小笼包的老外”

原标题:“混迹”上海滩十八年,他成为“最懂小笼包的老外”

洋盘,四川话中有“洋气”、“拉风”的意思。在上海话中,则指外来人不太了解本地习俗。

一个在上海待了十八年的老外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下文简称Chris),把它用作自己第一本书 Outsider 的中文书名,多少带点自嘲的意思。

“撑一年没问题。上海是个大都市,对吧?”

2005年,24岁的Chris离开家乡——美国东南部城市迈阿密,以年轻厨师的身份游历至香港,又机缘巧合得到一份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的工作,由此开始了他的“沪漂”。

从最初跌跌撞撞闯入一座陌生城市,不知道自己能在这里待多久,到骑着挎斗摩托穿越5000公里寻路中国,从躲在外籍人士舒适的“泡泡圈”,到花10年寻访一位手工锅匠,以《上海小笼包指南》出圈……

从24岁到如今40+岁,Chris在最好的年纪闯入中国高速发展的20年,他作为一个老外,是如何谋生,如何去爱,如何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的上升与下沉的?

《鱼翅与花椒》的作者扶霞∙邓洛普读后推荐,这是一个关于爱与失去的故事。

复旦大学教授马凌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普通“洋盘”如何变成中国通的故事,字里行间,大时代的潮水闪着微光,也洗刷着我们的心。

下面这篇文章是“小鸟文学”主编杨樱为本书作的序。

点击即可拥有

上海十八年,一个老外的人生突围

文 | 杨樱

来源 | 《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

你为什么还在这儿?

我每次在微信里找Chris,总是会忘记他很正式地叫自己Saint Cavish。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问过他这个姓氏到底有什么说法,他不置可否,只是说他父亲似乎查过,祖上也许和东欧一带地方有点关系。

那次见面他提及更多的是外高祖父,一个在北京的传教士。他和他的家族在北京办过学校、盖了座挺大的教堂——现在还在,离同仁医院很近,而外高祖父创立的眼科已经成了医院的一部分。

他妈妈第一次来中国,他带她去那个教堂,走到那儿妈妈就开始用中文数数:一、二、三……是遗留在遥远记忆里的家族对话,妈妈的父亲,也就是Chris的外公在北京长大,精通中文,回到美国有什么不想让儿女知道的家庭对话,可能就会临时切换到中文。只言片语漂移到了母亲的额叶里,又在数十年后在它的母语区闪回。

这些家族史与Chris来中国的理由无关,他是到了这里才知道的。

2012,亚斯立堂。洛瑞家族的传教士们在一个多世纪前建造的

洛瑞家族在北京住处前面的合影。中间穿黑色西装的即Chris的外高祖父海勒姆·哈里·洛瑞,中文名刘海澜

不过2020年我们见面那会儿,正好赶上他重新整理自己的人生:我应当如何看待自己,和我的祖先相比,我在这儿到底干了啥?

要不要写个“远东往事”?我开玩笑。那时候我们坐在常熟路Totino Panino,一家很正点的意大利三明治小店。主厨一条大围裙刚够系住腰身,见Chris进门就从柜台后面走出来抱住他。Chris说他在大馆子做了十几年总厨,烦了,余生只想开个属于自己的帕尼尼店。Chris给上海大大小小的饭馆写评论,知道各种厨师的人生秘密。

Chirs,一个沉迷食物和写作的人。几乎去过中国所有的省份。摄影:Elsa Bouillot

当时“小鸟文学”启动在即,我四处找人写专栏——要那种一口气写一年的主题——想到了“好奇心日报”报道过的这个美国人。

大家都知道他用游标卡尺评测小笼包,却很少知道他最大的兴趣是和上海各路角色聊天:路边敲生铁锅的大叔,什么人在卖骆驼奶,回收垃圾的人到底如何生活……他中文说得不错,对东亚社会那些曲曲绕绕也挺在行。

有一次我们在宁波吃路边馆子,点菜全靠手指,灶台辟出一块摆几个小菜搭配,剩下都是小海鲜,有啥吃啥。吃到某个微妙的时间点,Chris 钻进后厨,我以为他职业病发作,又去做调研,喊老板结账的时候才知道,刚刚老外过来感谢他,还把单买了。可以啊,宁波老板挺高兴。

2015 年开始,Chris花了将近 18 个月在上海各处跑动,用电子数显卡尺和电子秤测量小笼包,发布了《上海小笼包指南》,被媒体称为“最懂小笼包的外国人”

用10年多时间寻访上海的最后一代手工锅匠

在兰州拉面学校学做拉面 摄影:李佳

其实我哪里知道 Chris有什么“远东往事”,这个名字一半出于戏谑,一半确实认为他不会没有故事可讲:一个在上海住了近20年的外国人,他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说起20年前的上海——蓄势待发而万物尚且淳朴——那会儿他在干什么?是什么让他待了这么久?这么多年,这个城市这么多变化,他感受到的是什么?

总归有的好讲,应该也能讲得不差。约专栏的时候想的就是这些。

“可以可以,这个我可以说。”这两句话后来成为 Chris 那个叫作“局外人”的专栏交稿前的保留回答。它的上文通常是我提问后引发的对话:你住过哪些房子?你为什么会从一个厨师变成一个撰稿人?啊,你怎么看在上海的其他外国人,新来的久居的,你们之间的社交是什么样的?Chris欣喜愉快,觉得这些确实都可以谈谈,尤其是后面那个问题(Oh,我们都属于expats,生活在一个“泡泡圈”里)。

我们——我和Chris专栏的翻译于是——都觉得他写的细节新鲜。认识挺多外国朋友,好像从来没人展开讲讲这些?

我也没读到过这些。一个久居上海的外国人的当代生活。美国人梅英东写过北京胡同(《再会,老北京》),何伟写了涪陵(《江城》)和很多地方,史明智写过上海(《长乐路》),但都不是自己的生活。倒是有一位叫扶霞的女士写了自己如何在成都学做菜(《鱼翅与花椒》),但是她真的主要在谈做菜。

你可以从一个叫SmartShanghai 的网站窥视到外国人在上海的吃喝玩乐选择(以及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谈论刚出现的摩拜单车和微信支付时候的口吻),但终究没有人以一种拉家常的口吻,说一说自己如何应对这个大都市的起居饮食社交衰病,一切必要,一切非必要。

从这个角度说,Chris 写的东西可算史料补白。

点击即可拥有

Chris信守诺言,“局外人”每月一篇,从2021年1月一直写到年末。2022年3月23日,我们有过一次微信聊天。两个有点惶惶的人交流彼此的小区是不是还进出自如,是不是还敢在办公室继续上班。再下一次联系已是4月14日早上8点50分。我们交换了彼此的生存状况(都还行),心理状况(都勉强还行)以及对整体的感受(肯定不行)。

Chris在那年春夏写完了这本书。他有一回说自己很难写下去,因为要回忆以前的那个上海,在那个时候进行回忆让他觉得有点残忍。但是他不得不写,因为这是让自己保持镇静的唯一方式:至少有事可转移对当下的注意力。

我们再次见面要到秋天。我们坐在咖啡店外面,店员很好心,无法堂食,给了两个小马扎。Chris不喝咖啡,去隔壁老山东水果店买了个大红心柚,老板在柚子皮上划了一刀,他一边撕扯着柚子,一边跟我讲他的生意糟透了。Chris 原本有个餐饮咨询公司,顾客是上海的西餐馆,他以自己的长居经验和媒体身份为他们提供建议。随着西餐馆大量关闭,客人也大比例置换成了本地人,这生意做不下去了。那时他琢磨着应该研究一下小红书,没准可以打个信息差,挽回一两个还停留在大众点评时代的客户。

还有他妈妈。他在上海一直很平安,以至于还没学会报喜不报忧,这么一折腾,又把自己经历了啥如实汇报,老太太心惊肉跳,觉得还不回家简直不可思议。Chris觉得自己傻,不是不走,而是说了大实话。他说自己是走不了的,在这里太久了,迈阿密于他还不如上海来得熟悉。这个他估计不会告诉他妈妈。

“小鸟文学”出过一期特刊,叫《大声》。征集大家最想“大声”说出的话。问了Chris,他也参加。

Chris发过来的只有三排英文,是首诗:

Surprised: Where have you lived?

Not surprised: Why do you take it?

I hurt both ways.

过了会儿,他把冒号前的部分全部去掉了。

Where have you lived?

Why do you take it?

I hurt both ways.

我琢磨着里面的情感。Chris补了几句解释,他说无法回答任何这类问题:“你之前为啥来?”或者,“你为啥还在这儿?”或者,“你为啥这么惊讶,你都在这儿住这么久了!”这都是春天以来形形色色的人会问他的。

这几个问题再度浮现在我们的对话里,是2023年的夏末。Chris很郑重地找我去家里吃晚饭。番茄罗勒意面。简单却意外地好吃。他把一条帕玛森芝士在面碗上擦来擦去,芝士薄片落在面上,又被热气熏软。我差点忘了他的本职是个厨师。伴随鲜美食物出现的是严肃的问题。“所以……”他有点犹豫,并且决定切换成英文以便更准确:“你怎么看待现在的状况?走不走?如果不会,那你要怎么……”

我一时没说话。不是因为问题太大,而是因为我觉得问答双方好像错位了。应该是我来问他这些问题才对。当然我也不用问,因为我知道他自己已经问过自己很多遍了。

Chris对这个待了近20年的地方有一种奇怪的怀旧,这里不是他乡,也不是故乡,而是某种让他的生命热情得以持续的地方,比如说,中国的食物。

他家里挂着一幅龙飞凤舞的长卷。他说是7个字,让我猜。我本应该想到的,但当时毫无头绪。那上面写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他可以讲很多故事,比如这幅画是怎么来的,比如另一幅巨型照片里闭着眼睛微笑的拉面师傅是怎么回事。至于那首诗,那些问题,他回答不了。

◎ 作者介绍

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

一个“最懂上海小笼包”的外国人,一个曾经计划做世界公民却在上海停留了十八年的人。一个沉迷食物与写作的人。一个愿意花十年时间寻找一位手工铁锅匠的人。一个特别的人。不卷。不常常高兴。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地域没有限制他。金钱也没有。一个我们的同类。一个和中国有着深入连接的人。一个爱上海的人。

于是

作家,文学翻译。

著有《有且仅有》《查无此人》等小说和散文。译作包括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布克奖得主阿特伍德、国际布克奖得主莱纳菲尔德、惠特布莱德奖得主珍妮特·温特森、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斯蒂芬·金等欧美作家的著作三十余部。

◎ 内容简介

洋盘,四川方言中有洋气、拉风的意思。上海方言中,则指外来人不太了解本地习俗。作者用作书名带有一点自嘲。

本书是美国作家沈恺伟(Christopher St. Cavish)讲述他在中国经历的一本非虚构文学作品。2005年,24岁的沈恺伟离开家乡——美国东南部城市迈阿密,以年轻厨师的身份游历至香港,又机缘巧合得到一份在浦东香格里拉酒店翡翠36餐厅的工作,由此开始了他在上海近20年的生活。

从最初跌跌撞撞闯入一座陌生城市,不知道自己能在这里待多久,到骑着挎斗摩托穿越5000公里寻路中国,从躲在外籍人士舒适的“泡泡圈”,到花10年寻访一位手工锅匠,以《上海小笼包指南》出圈……他穿越在两种文化间,一年又一年,学会了当一个成年人,学会了爱,学会了痛苦,也见证了改革大潮下中国的变迁。

冥冥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在召唤他,而直到来到中国,他才发现自己与这个国家的深刻渊源。

点击即可拥有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严晓星:漫谈金庸|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徐新对话刘成|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传奇中的大唐》| 《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乡土中国》 |《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一个老外的上海十八年:从五星酒店厨师到美食作家
老外就是懂的浪漫
直播预告 | 《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沈恺伟、于是、马凌、杨樱对谈
什么十八年野菜,我只知道美女好多
馨语时间︱博客十八年。
男孩来医院看望生病的妈妈,没成想遇到了失散十八年的亲生母亲
美女卖小笼包,不料被大叔说是大笼包!
跨越十八年的爱情等待!粤剧《红鬃烈马》演绎动人经典
他曾被称为“上海滩皇帝”,晚年穷困找人借钱,结果如何?
空手道老外看不起中国功夫,直到最后一位拳头教他做人!

网址: “混迹”上海滩十八年,他成为“最懂小笼包的老外”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155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