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非遗成为当代艺术
原标题:努力让非遗成为当代艺术
郎佳子彧和他的面塑作品《山海经之火神祝融》。 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记者 陈雪柠
平淡无奇的面团在手里揉捏,转瞬之间就变成活灵活现的人物动物。从街头巷尾的把玩件,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品,老北京人熟悉的面人在“95后”小伙儿郎佳子彧手里,玩出了新花样。
把制作过程拍成有趣的短视频、与当代艺术机构合作办展览,是他的大胆探索;埋首案头复刻老作品、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是他的执着坚守。“手艺人在人群中并不抢眼,但小小的桌子就是他们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舞台。”从父辈手里接过传承的重担,郎佳子彧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面塑艺术展开进王府井
今年“十一”假期,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一场以非遗面塑为主题的展览显得有些特别。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家族原作第一次公开展出,作品跨度近百年。
在一座二进四合院中,时光静静流淌。“这是郎家现藏历史最久远的一幅作品,已经有93年了。”在郎佳子彧的介绍下,观众将目光投向第一代创始人郎绍安的代表作《司马光砸缸救友》。作品中的几个人物高度只有3厘米,但神态活灵活现,惊慌奔跑的孩童辫子高高扬起,身着的红衣至今看来仍有明亮色泽。
“展览的主题我想过几个版本,最后定下了‘百年散步’四个字。”作为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将这场展览视作一次对历史的追溯,也暗含对未来的探寻。在他看来,面对百年来跌宕起伏的时代,“面人郎”以家庭为单位跬步前行,守护着这门古老技艺。然而,在当代语境下,传统艺术也需要重新建立与年轻人的联系,延续下一个百年。
在微博上,这场展览有超过1亿次的曝光,线下的周边商品也卖出了上万元。除了传统作品,郎佳子彧还展出了一些创新题材,以面塑的形式生动表达现代人的情绪压力、手机依赖等焦虑感。“面人不是老古董,它也可以成为一种当代艺术。”郎佳子彧说,希望自己做的事,能让年轻人觉得非遗“与我有关”,而且是件很潮、很酷的事儿。
幼年学艺延续三代传承
面人能勾起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对郎佳子彧而言,这份回忆显得更为厚重。
“爷爷创造了‘面人郎’,父亲也一直在为传承‘面人郎’努力,家里整柜子整柜子的都是面人。”郎佳子彧说,从小他就喜欢盯着爷爷的作品看,看英杰们手执兵器激战的神态,数蝈蝈双腿上精确到37根的倒刺,也从小观摩父亲郎志春捏面人。“父亲在完成一些精细操作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屏住呼吸看几个小时。”
四五岁开始,他便在父亲的指点下学习捏坐姿小娃娃,顺理成章地开启了学艺之路。
传统的面塑艺术历经千百年发展,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范式,“面人郎”的制作工序更是多达几十道。前期工作包括选米、磨粉、筛面、和面、蒸熟、揉面、配色等,而后还要加入蜂蜜、盐、甘油等配料,让面人不发霉、不开裂、不褪色。
运用揉、捏、揪、挑、压、搓、滚、碾等技法,手艺人从内到外、从头到脚,一层层完成对人物的细微刻画。方寸之间,全凭一双手控制力道。因为面放久了会变硬,所以面塑的造型时间比较短,几乎都是一气呵成。
对于孩子来说,捏面人并不容易。郎佳子彧记得小学二年级时,自己因为捏一双手急哭过。“手部结构复杂,怎么把它做得特别灵动,需要长期而艰苦的练习。做一双手不行,又做一双还不行,最后小手都堆成小山了。”正是在这样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中,郎佳子彧手上的技艺日渐精进。
本科毕业后,他在职业选择的分岔路上选择了面塑,并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深耕艺术研究。
探索非遗传承发展新路
“能不能再捏一个(冰墩墩)?因为我家有一对双胞胎。”2022年冬奥会期间,摩纳哥亲王阿尔贝二世在人民大会堂体验面塑制作时的一段短视频火遍全网。身旁为他制作面人的,正是郎佳子彧。
在非遗圈里,郎佳子彧也许是最为年轻人熟知的一个,也被网友戏称为“自带流量的手艺人”。2020年,郎佳子彧成立了以传承“面人郎”为业务的春喜工作室,并通过拍摄面人制作的Vlog(视频日志)、为品牌推广创作面人作品等方式,让非遗进入更广大受众的视野。从发布第一支制作侍女面人的视频开始到如今,他的全网粉丝数已超过200万。
“我们在微博上经常分享一些作品和创作过程,然后很欣喜地看到,现在的‘00后’对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郎佳子彧说,以电影《封神》为启发创作的面塑作品殷寿、妲己,不仅受到网友的热捧,还得到演员费翔的转发。
最近,在创作、复刻传统作品的同时,郎佳子彧也在筹备新的系列,命名为“生活的歌谣”。“这个系列就是聚焦身边的普通人,表现一些对我来说很震撼,但又特别普通的时刻。”郎佳子彧回忆,疫情期间,他曾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太太和一个中老年男子,男人骑着三轮车,脸上是奔波的疲惫,老太太坐在后面车斗里,面容平静地织毛衣,午后的阳光洒在她的身上。“如何去面对生活,这个场景给了我答案。”
面人,成为郎佳子彧认知社会、思考问题的载体。他也希望探索出更多非遗传承发展的新模式,为更多年轻的传统文化从业者蹚出新路径。
“大家都可以勇敢地选择自己想做的事情。”在与青年交流时,郎佳子彧常说,即使现在看来坐的是一张“冷板凳”,但只要坚持得够久,这张“板凳”就可以捂热。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努力让非遗成为当代艺术
让非遗资源活起来
非遗 | 非遗空间让非遗接地气、聚人气
“活态”非遗馆成为中轴线上闪亮明珠
让非遗资源活起来(履职故事)
让非遗传承人“富起来”,才能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聚焦00后“非遗”推广新方式,让“非遗”再次被“看见”
木版水印非遗体验周启动 非遗技艺于国家大剧院再现光彩
北京文化新地标! “活态”非遗馆成为中轴线上闪亮明珠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