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非遗空间让非遗接地气、聚人气
原标题:非遗 | 非遗空间让非遗接地气、聚人气
陕北民歌、夜光杯雕、安顺地戏、藏族唐卡……
浩如烟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通过世代相续、口传心授而形成的活态文化遗产,它以人为核心载体,映射人的美感体验和美学理想,展现人的品格修养与人生追求,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37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厚重的文化积淀,凝聚了各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并依托网络、新媒体、短视频等平台推广传播,很多非遗项目新鲜度高,兴趣点足,传播性强,时时进入大众的眼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但与此同时,仍有一些非遗项目处于“不温不火”甚至“无人问津”的状态,甚至逼近失传的边缘,这也和我国非遗分布散,地域特征强,多起源于城镇、乡村和少数民族等地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关注度低、跨区域难、产能不足……有些非遗项目跨区域可能“水土不服”、有些非遗产品因过度依赖手工传承和传统技艺而难以进行标准化、批量化生产,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继续绽放璀璨之花?打造非遗空间是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
平台化、集约化
独木不成林,一些规模较小、分布较散的非遗项目单独经营能力并不可观,将这些非遗项目聚合起来,集中发力,融入生活是形成经济效应的有效途径。
如何聚合?如何发力?
永兴坊就是搭建非遗集群平台的代表之一,依托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将本土文化与持久创新相结合,通过对非遗美食、传统文化的深耕细作,打造了全国首个“非遗文化”主题特色聚集区。永兴坊园区内汇聚了陕西11地市,107区县非遗美食,分为关中巷、陕南街、陕北里、手工作坊、非遗民俗街、107街、非遗文创街、福街八个街区,还囊括有美食博物馆、非遗剧场、陕西特产中心等特色文化区域,充分满足游客一站式体验非遗美食的消费需求。
街区内非遗文化、民俗与时尚交相辉映,带来了“零距离”的传统文化体验革命,也成就了永兴坊旅游新坐标的标杆形象,造就了西安年轻、时尚、活力的城市印象。咥一口关中小吃、唱一曲陕北民歌、吼一嗓华阴老腔、上一回子长土炕、抡一锤陕南糍粑……各县区非遗美食、技艺,也因永兴坊的出圈从“无人问津”到“无人不晓”。
可学习、可复制
非遗项目想要走上产业化运作的道路,一味延续非遗传承的机制是有局限性的,除了产业集群、市场平台的带动,还要从自身发力,从“师带徒”的传承制度转化为内部资源可复制、核心竞争力可学习的模式,这样一来,相关从业者也能参与其中,广大人民群众也能在其中扮演角色,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而不仅仅依靠非遗传承人。
贵州苗族蜡染也被称作“贵州蜡花”,是苗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
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是藏在贵州深山里的艺术品如今走向了市场化道路接受行业竞争。但由于传统技艺的产能不足,普适性不足,回报远远小于投入的料器工艺。眼见传统工艺逐渐落寞,工匠们不断根据市场走向进行创新改良,让蜡染技艺重现光彩。
“我新研发的蜡染专利作品,叫木板蜡染。曾经印制图案的染布变成了木板,因为材质的改变,用途也拓宽了,可以用于家装等。这样的新型蜡染产品多销往沿海,甚至走出国门。”国家级非遗“苗族蜡染”的传承人杨芳介绍称。
接地气、聚人气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至今的传统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动态延续发展中,在与民众生活的不断调适中,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新的共生共融关系,在依托平台,与时俱进的基础上,还要“接地气、聚人气”,才能实现群众共享非遗保护的成果。
肩负非遗传承的重要文化使命的北京市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以下简称“非遗中心”)聚合各地非遗品牌,为传承人和老百姓搭建了交流互动的平台。非遗中心强调融入性、互动性、参与性,在“望众桑梓”展区专门设置了“意匠制造”空间,内有木匠工具、榫卯结构、3D打印机等各种非遗物品制作工具,打造成为手工工作坊;隔壁的“邻家学堂”空间用于举办交流展示活动,空间内收藏了非洲酋长乐器、欧洲大卫塑像、日本达摩不倒翁、朝内81号普意雅先生的书柜等各种具有各地文化价值的展品,设定为交流家务技能、展示生活经验的场所,让附近居民近距离拥抱非遗的同时得到了与邻居们交流讨论的理想场所。
作为传承人搭建技艺传习的平台,非遗中心让老百姓能够在此以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能沟通交流,真正做到大众参与、全民共享。
据了解,近日,6月10日,非遗中心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炎黄艺术馆共同主办朝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题活动——“非遗·未来”展览,展示非遗魅力,宣传推广中华传统文化。
朝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负责人徐伟表示:“我们希望搭建平台,以老艺术家与青年师生联展的形式,从非遗传承的当代发展去思考,用开放的态度展示非遗成果,推动非遗的社会化、普及化、推广化和传承保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编:勾晓庆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曾为故宫修文物,央视点赞“吴罗织造技艺”苏州非遗传承人朱立群
匠心丨陈智林谈“艺术人生”③: 让川剧永恒延续,是非遗传承人的责任和担当
云南省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纪实摄影沙龙圆满结束
导报小记者受邀参与主题体验
“守艺”传承 350多件石雕作品展出
巧手成就卓越·匠心造就非凡——吕梁市离石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面塑是一件很“酷”的事(新国潮)
花非花雾非雾大结局 花非花雾非雾大结局剧情
孝义:“丹青歌胜溪 翰墨谱新篇”书画剪纸作品展开展
张娜拉将与男友举行非公开婚礼 婚期为6月26日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