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的秋词名篇,一改往日消沉,说尽生命哲学

原标题:晏殊的秋词名篇,一改往日消沉,说尽生命哲学

来源:古诗词夜读 原创:向小园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深秋时节,常得世人青睐。微风泛凉,硕果累累,不论是出行游览,还是居家闲聊,总是分外惬意。

今人如是,古人亦如此。在宋代,秋日活动颇多。据《东京梦华录》记载:“立秋日,满街买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

彼时落叶满地,百姓们便会摘取大街小巷的楸叶,剪成各式花样,戴在头上,共庆秋日。

除此之外,也会三五相携逛园赏花,当然了,应季食物同样必不可少,秋日正是吃蟹的好时间,螃蟹更成了交友问候的最佳选择,苏轼就曾在收到好友寄来的梭子蟹时,赠诗感谢:“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想起了许多秋日诗词,在文人笔下,我们见过风格迥异的秋意描摹,有豪放,有萧瑟,有婉约,有明媚,其中有一人却别出心裁,为秋意添了几分闲适平和,此人正是大宋的太平宰相晏殊。

清平乐·金风细细

宋·晏殊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晏殊,14岁以神童之名入仕,此后官运亨通,一路顺遂,位居宰相,即使期间曾有贬谪经历,但所去之地却非荒僻苦寒,以致于晏殊对于仕途坎坷并无太大感触。

有一次,晏殊任职地方,与好友设宴畅饮,席上一位歌伎唱道:“千里伤行客。”然而晏殊听后,不似白居易般泪湿青衫,反而斥责道:“我平生做官,就没去过离京城五百里远的地方,为何要说‘千里伤心客’呢?”

由此可见,晏殊一生可谓富贵顺达,或许也正是因为这般经历,方令其在触及外物时多了几分闲雅与从容,一如这首位居高位时所写的秋词《清平乐》。

词一起笔即写秋日盛景:“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秋风微拂,听到梧桐叶飘飘而落。

在晏殊眼中,秋风全然没有萧瑟苍凉之感,而是平静悠闲的,而在“细细”秋风中,梧桐树上便是叶叶飘落,缓缓而下,显得错落有致,颇为典雅。

正因晏殊这份对秋景的从容心境,令他毫无顾虑的醉酒沉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初尝美酒后人总是很容易就有了醉意,于是在小窗前躺卧酣眠。

按理说,“初尝”的晏殊并未纵情豪饮,又怎会“易醉”而“浓睡”呢?想来其中尚有几分闲愁,又因独处无聊,不过浅醉便已有睡意。

至于晏殊因何而愁,转至下片,已然有了答案。“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酒醒时,已至黄昏,入目所见,正是紫薇花和朱槿花凋落之景,唯有夕阳尚且在楼阁栏杆中片刻停留。可惜如今成双的燕子也到了要南归的时候,而孑然一身的人,顿时感到那镶银的屏风都已变得微寒。

此时的微寒,不仅是秋意的描摹,更说尽了独处时的寂寥之感。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相同的感受,在某个闲暇的午后,拿着手机无所事事的浏览翻阅,随后又在不经意间入眠,待到醒来时,早已夕阳西下,天色渐晚。于是在将醒未醒时,扑面而来的便是与世隔绝的孤独与怅然。

晏殊的此番感慨,可谓深切而动情。世人独处时,总会萦绕着淡淡的孤寂与失落,百无聊赖,不知所谓。

正因为这份“闲”,故而多了一份“愁”。而这种“愁”又是幸福的,它不像生离死别那样痛彻心扉,也没有柴米油盐带来的琐碎繁杂,而是平淡清幽的闲暇岁月里一场随性而来的感慨,不过片刻便会烟消云散。

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轻描淡写的思虑,何其可爱。它在安然放松时出现,又在欢欣热闹时离去。为人生间隙添一笔趣味,如此安然,可谓幸事。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晏殊的一首秋词名篇,富贵闲愁,清雅含蓄,令人爱不释手
晏殊与商丘的情缘
狗仔葛斯齐在节目里,突然一改往日爆料汪小菲张兰……
启功《论词20首》欣赏之二,无数新声传妙绪,不堪铁板大江东
西池月上人归后,杨慎说古今咏莲词,欧阳修这首第一
【古诗词鉴赏】宋代词人仲殊《南柯子·忆旧》词赏析
【古诗词鉴赏】宋代词人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词赏析
【古诗词鉴赏】宋代词人晏几道《​少年游·离愁》词赏析
天津:朗诵古典名篇 感受文化乡愁
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宋韵文创展“化词入品”

网址: 晏殊的秋词名篇,一改往日消沉,说尽生命哲学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334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