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白鹤林:变化的是词根,不变的是对世界的永恒注视与执着表达|国际诗歌周

原标题:诗人白鹤林:变化的是词根,不变的是对世界的永恒注视与执着表达|国际诗歌周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现场摄影报道

不知不觉间,成都国际诗歌周已经来到第七届了。11月21日,第七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开幕,年度主题为“世界的词根:历史文脉与当代华章”。当天下午举行了主题沙龙,中外诗人展开交流和互动,开启成都的诗歌时刻。

诗歌周海报

主题沙龙上,诗人白鹤林与其他诗人进行了关于“诗之道”的讨论。白鹤林首先提到,“道”可以是现实中的道路,也可以是文学概念的“道”,它跟历史、跟当代肯定是有关联的。

中国人讲文以载道,这里的道原本指的是我们的思想。文章、诗歌都可以反映文化发展与思想变迁,文化或者思想的道必须是一种传承。这条传承之道首先指向历史,然后立足于我们的当下以及现实,最终它要面向我们的未来,白鹤林称之为梦想。

主题沙龙现场

“对于全世界的诗人来说,最好的诗歌写作都应该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写作,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难的就是,如何才能做到让我们的写作不一样,因为我们选择的道路不一样,文学观念及对文学的认知和想象也就不一样。”

紧接着,白鹤林引用了两首国外大诗人的诗歌。一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一是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生命之旅迥异,犹如歧路,或群山的亮光。”白鹤林提到,伟大的诗人,都是选择一道独行之人。

回到“世界的词根”这一主题,白鹤林引用了“飞机”的故事。当飞机刚刚问世时,诗歌中写作“铁鸟”,当时的诗人们认为,“铁鸟”才是诗歌或者文学的表达,而不能直接写“飞机”。现在,我们已经接受了“飞机”入诗,反映了我们世界的日新月异,白鹤林认为,诗歌从来都会及时地反映这个世界的新与异。

白鹤林提到,我们的语境在不断变化,词根也在发生变化,然而不变的是诗人对这个世界的永恒注视与执着表达。

诗人白鹤林

“行走的是如下的道,写作是文以载道,关注众生,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是作家的道。”白鹤林进而谈到了蜀道,几年前,他在金牛古蜀道上送别一位友人,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飞机高铁快过车马,但请慢于微信发布的回忆。”

白鹤林产生了很多思考,感受到历史的开阔。在这条古蜀道上,无数伟大的诗人从这里走过,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无数诗人南来北往,高歌低吟,言志抒怀。

“从成都一直到北边的广元棋盘关,这条金牛道能达1000余公里,在这条路上有很多伟大的诗人,比如说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历代的无数诗人南来北往,高歌低吟,言志抒怀。”

在白鹤林心中,现实的道与理想的道在古蜀道上高度重合一致,就像一首我们永远在写作之中的长诗,而我们都在参与这首长诗的写作。

白鹤林认为,今天,我们可以从道路的变迁角度关注我们生存环境和命运,关注我们的生存空间,这是能打动人的,而且是能引发共鸣的。

往前追溯,这也是继承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提到的主题,比如送别诗,同时它也结合了当代生活的语境与生存领域,表达一种文学古老而历久弥新的主题。“我觉得这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是一种植根于中国大地而又面向世界的写作。”白鹤林说道。

白鹤林,本名唐瑞兵,1973年生于四川蓬溪,现居四川绵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诗集《车行途中》、诗歌赏析集《天下好诗:新诗一百首赏析》等。有诗歌入选《70后诗选编》《中国诗典1978-2008》《打破新天:中国当代诗歌选》(英文)等国内外数十种选本。曾荣膺四川十大青年诗人,获得全国鲁藜诗歌奖诗集类一等奖、骆宾王青年文艺奖等多种奖项。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诗人康伟:诗歌周已成为一种动人的城市文化地理景观|成都国际诗歌周
成都国际诗歌周组委会秘书长、诗人梁平:希望诗歌周能呈现出当下诗歌现场的整体格局
《诗刊》主编、诗人李少君:情感是人类诗歌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重要一环|成都国际诗歌周
成都,用诗歌与世界紧密相连
鲁奖得主、诗人张执浩:诗歌能感知时代的变化
国内外诗人相聚成都,赶赴春天的诗歌之约|成都国际诗歌周
诗歌如何表现“人类的生命与生态”?诗人们在成都“头脑风暴”|成都国际诗歌周
鲁奖得主、诗人张执浩: 诗歌不讲故事,但能表现故事的“声音”或“语气”|成都国际诗歌周
吉狄马加:让诗歌周成为城市文化符号|成都国际诗歌周
熊焱:让中国优秀诗歌在全世界大放光彩|成都国际诗歌周

网址: 诗人白鹤林:变化的是词根,不变的是对世界的永恒注视与执着表达|国际诗歌周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4325.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