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愚蠢的思维方式:习惯性内耗

原标题:一个人最愚蠢的思维方式:习惯性内耗

内容来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帆书 原樊登读书(readingclub_btfx),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责编| 若风 排版| 五月

第 7865 篇深度好文:3102 字 | 8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最近的你,会不会常常有这些困惑?

不管和谁都是无效沟通,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心力憔悴;

不满现状却又没有方向,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无处着力;

晚上思来想去睡不着,心就像被石头压得喘不过气,无力挣脱。

其实一旦出现这些不好的信号,需要格外注意。在情况不严重时,可以尝试用一些小方法来“自救”。

今天要讲的就是“破罐子破摔”法。听起来是个不好的说法,可它却恰恰是你无能为力时,出现转机的“解药”。

就像武志红也曾讲到,“破罐子破摔,其实也是件好事,人生可以就此豁然开朗,反而让人生出了一往无前的坦然和勇气。”

人们总说,成长,其实就是接受自己某些时刻的无能为力。而通往自由的第一步,就是必须要有“破罐子破摔”的勇气。

一、“破罐子破摔”,是自我接纳的开始

你是不是也常常觉得,明明活得很努力,却还是好累?

爱跟自己较劲,不断否定自己,质疑自己没有能力做好;

又苛求家人和朋友,思虑过度,很在意别人的评价;

脑海里思绪乱飞,日夜循环着解决不了的问题,沮丧又无力。

那是因为你一直没有意识到:

其实你正在用“过度期待”、“苛求完美”的方式进行自我虐待。

越想要活好,似乎越做不到。

长此以往,即使外界的压力拖垮不了你,自我消耗也会将你拉进万丈深渊。

日本作家仓冈天心在著作《茶之书》中,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茶师的儿子在打扫庭院。

当儿子打扫完之后,茶师却说:不够干净,再打扫下。”

于是儿子又花了一个小时打扫庭院,问茶师:

“父亲,你看可以了吗?石阶已经打扫三次了,石灯笼也擦拭了很多遍,地上没有一枝一叶。”

茶师不但不高兴,反而斥责道:“傻瓜,这不是打扫庭院的方法,这是洁癖。”

说着,他走进庭院,用力地摇动一棵树,让金黄色、红色的树叶飘落下来。

然后对儿子说:“打扫庭院不只是要求清洁,也要求美和自然。”

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总是一味追求完美,却忘了生活更需要的是真实、自然和快乐。

事事苛求自己,我们的能量其实是虚弱的,只会越努力越疲累。

而当我们承认自己确实没法准备得很充分,接受自己就是会犯错时,我们才能真正放松下来。

工作上汇报没做好,没必要过于苛责自己,下次努力改进就好;

跟他人相处时,不妨少些戒备心,停止把自己和他人作比较。

在这种松弛的状态里,人的能量反而是充裕、流动的,做起事来也会更从容。

你没必要对每件事都过度自省,该吃吃、该喝喝、笑一笑,然后翻篇。

就像“破罐子”,破了就是破了,将其修复原状,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也许你会发现,自己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

二、“破罐子破摔”后,一切都变简单了

在去年热播的影视剧《超越》里,向北是个极具天赋的短道速滑运动员。

她训练刻苦,为人谦逊,职业生涯发展也比较顺利。

一路披荆斩棘,从地方队到国家队,拿下了不少冠军。

在一次重要比赛前,国家队主教练经过数据分析,决定让她更改起跑姿势,以寻求整体速度上的突破。

乖巧的向北,白天按国家队教练的方式苦练,晚上在启蒙教练的督促下继续加码。

可是身体的极限,并不意味着一样能够轻易跨越自己内心的障碍。

向北越是想要突破,越是进入了瓶颈期。

在自己畏惧心理的影响下,她一直游移不定,不敢轻易改变。

最终在正式比赛中,因为继续使用习惯的平行式起跑而没有抢占到有利位置,被对手一路压制,最终未能进入决赛。

现在再回头看,向北之所以会落败,其实就在于她的“弦”绷得过紧了。

可有高有低,有急有缓,有张有弛,才是人生的最佳状态。

正如《礼记》里所说: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可现实中的我们呢?

工作日在闹钟的连番轰炸下挣扎起床,快速把自己收拾妥当;

踩点到公司后马不停蹄打开to do list,开会、脑暴、处理工作;

好不容易周末,就连看个视频都要倍速播放,仿佛这样才心安理得。

即便如此,还要拼命挤出时间来焦虑、跟别人竞争、琢磨别人的看法。

像这样,把自己逼得很紧,把事情憋在心里,身体拖垮了不说,也只会陷入无谓的“内耗”。

耗久了,就成了心中一个个“破罐子”,无法言说,却又无法抹去。

仔细想想,那些和同事的争执、别人的看法、有瑕疵的关系又怎么样呢?

就像小石子投入大海,泛起了涟漪,但也只能泛起涟漪。

是静静流动、还是掀起波浪,到头来还是由我们自己决定。

况且,最终要流向哪里,也不会因为区区一颗石子而改变。

就像那句话所说,

“身和心都只是宇宙能量的管道,要学会允许那些好的、不好的人事物,自然而然地流经这个管道。”

不妨在工作里,少带情绪,坦然面对任何任务,接受它的到来;

在亲密关系里,多些宽容,欢欢喜喜地接受他人的关爱;

和朋友相处时,不要过高期待,自自然然地给出自己的真心。

别把自己绷太紧,人生才会有回旋的余地。

三、一旦学会“破罐子破摔”你会发现世界豁然开朗

最近读到了关于“四十不惑”的新解释:

不是说到了年纪你就什么都明白了,而是说,到了一定年纪,不明白的事已经不想明白了。

生活就是这样,也许我们并不需要什么都会,什么都弄明白。

但倘若你非要不撞南墙不回头,真正受苦的只有自己。

偶尔“破罐子破摔”,并不是我们学会了逃避,而是学会了接受。

想要摆脱精神内耗,跳出身心疲惫的无奈循环,不妨试试下面这三句话:

1.“该停止了,不要在头脑中构建完美自我。”

太紧绷,容易过度焦虑的人,内心常常会有个完美的自我:

这个自我无所不能,既搞得定工作,又搞得定伴侣,还搞得定父母和孩子……

在这样的预设下,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不能犯错,什么都要做得很好。

只要一出问题,就会陷入焦灼不安的情绪里,开始苛责自己。

而只有先打破这个完美自我的形象,才能活得更坦然,更自在。

也只有停止“自我攻击”,才是真正“自我接纳”的开始。

2.“最坏的结果,又能把我怎样?”

你之所以焦虑,只是因为你被朦胧的念头困住了,害怕的也只是未知。

停止内耗,最重要的是理清自己害怕什么。

知道即使是发生了,你也有方法应对。

比如,你可以试想就算这次考试失利了,辞掉这份讨厌的工作后,生活会有什么具体的变化。

甚至可以用实际行动试探,比如在一些小事上回应讨厌的朋友或同事。

如果你发现这后果是可控的,那么你就没那么焦虑。

更重要的是,不如先坦然承认:

我目前只能做到60分,甚至是50分。并且我也没打算非要做到100分。

“能及格,就已经很好了。”

当你真的对自己这么说,你会瞬间轻松很多。

3.“原来,我还可以这样!”

生活中很多人一直是迷茫的,小时候听爸妈的,工作了听前辈的,结婚后听伴侣的,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又不愿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追求的的确值得,而是因为“习惯了”。

如果一直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我们就会乱了方阵,一次又一次被拉进焦虑里。

其实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探索自我。

比如和自己多待一会,去内观自己想要什么,也可以去参加一些心理工作坊的活动;

还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个人成长心理咨询,让咨询师带你一起探寻内心。

一旦找到真正的自己,你的内心就会安定下来,任何风吹草动都影响不了你。

四、总结

人的一生,如何度过,全靠自己。

只要能去做你想做的事,坚持你认为正确的事,就已经很厉害了。

就算很糟糕,可以不摆烂,但希望你偶尔允许自己有“破罐子破摔”的勇气。

这并不是一种自我放弃与逃避,而是要懂得:

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

正所谓,见过低谷,也就不畏惧高山。

就算很难达到,只要我们看清自己的“最低处”在哪里,便不再害怕跌倒与摔落,更不会对“重新开始”这四个字感到焦虑与压力。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习惯性抱怨
一个人变好的方式:远离情绪内耗
红网夜读丨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内耗
治愈精神内耗的3个底层思维
成年人最愚蠢的行为,是克制不住,自己叫醒他人的欲望
一个人最愚蠢的行为,就是“高估自己”
治愈精神内耗的5个底层思维
停止精神内耗最好的方式:行走
夜读丨改变人生的三种思维方式
夜读 | 思维方式对了,人生就顺了

网址: 一个人最愚蠢的思维方式:习惯性内耗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4782.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