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被发现,真正源头仅有碗口大小,任何人不能靠近

原标题:黄河源头被发现,真正源头仅有碗口大小,任何人不能靠近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这两句只是万千描写黄河恢弘气势的诗作之二,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哺育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以其独特的姿态面向世人。

它有声如雷鸣、动如猛兽的壶口瀑布;它有水天一色、清可见底的星宿海;它有蜿蜒曲折、碧绿如玉的晋陕峡谷……

作为世界第五大河、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总在向人们展示它或壮阔或危险的“躯体”,人类也习惯了欣赏它波澜壮阔的一面,所以很少有人去关注他的柔情。

有人不禁要问:“黄河还有柔情的一面?”这就要从它的源头说起。

“百折千回”的寻源之路

如此壮阔悠长的黄河,它的源头在哪?却困扰着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寻找黄河源头的任务,从大禹治水时已经提上了日程,但真正确定源头所在,却到了现代中国。

大禹作为“神一般存在”的治水专家,他认为的黄河源头在哪里呢?《尚书》中有记载,大禹认为黄河的源头在“积石”,对比春秋战国时期的简易地图,积石是如今的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而源头更精准的位置,因为技术原因,无法精确定,只能留给后人去寻找。

第一波主动寻源的是唐朝人。唐朝人在征服西域诸国时,军队秘密受领了一个任务,就是找到黄河源头并保护起来,防止西域小国利用黄河源头为非作歹。

军队一边打仗一边寻源,走到青海望积山时,站在山上远眺,看见黄河的源头就在山那头的远处,在没有近距离找寻定位的情况下,就草草地将此认定为黄河源头。

第二波主动寻源的是元朝人。大家都知道,元朝的疆域很大,为了确定疆域内的地形情况,皇帝派人去勘测黄河流域,并找寻黄河的源头。

经过数月的勘测,元朝人认为星宿海是黄河的源头,理由也很充分,因为星宿海区域内有数十个泉眼,且方圆数百里荒无人烟。

第三波主动寻源的是清朝人。随着定位技术、地图标绘技术的成熟,寻找黄河源头更精准了。清朝人到达星宿海后,并没有满足前人的成果,而是继续扩大范围搜索。

当清朝人发现三条河流可能是黄河源头时,每一条都进行了深入的勘察,最后认定卡日曲河是黄河真正的源头。这一发现被地理学家们认为是古代中国最为准确的勘测。

即便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寻找,黄河之源的最终认定也只是精确到一条小河流,小河流的源头到底什么样子,还不得而知,等着后人揭开谜底。

“碗口大小”的黄河之源

即便到了新中国,黄河源头的认定之路也并不顺利。国家层面的专家组、省级层面的专家组,各有各的认定意见,造成了认定过程也是反反复复。

1952年,国家专门成立的黄河源头勘察小组,勘察许久后认为约古宗列曲是真正的源头。

1978年,青海省的专家们又认为上一次的勘察不准确,因为约古宗列曲无论从出水量,还是水的成色,都与黄河有一点差别,认为卡日曲才是源头。

为什么“国家队”和“省队”的认定结果不一样?主要原因是源头所在区域水系很发达,多条河流汇集,婆说婆有理,认定结果很难统一。

1985年,国家地理有关部门决定设立黄河源头标志点,在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之间犹豫徘徊了许久,最后还是选择了约古宗列曲,将标志点设立在那,再一次推翻了青海省的认定。

但是,即便标志点都设立了,黄河源头的争议依旧存在,只因为没有一个对照标准。直到2008年,对照标准的出台,才有了最后的定论。

“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国家标准作为最终参考依据,确定了卡日曲为黄河源头。

确定卡日曲为源头,有几个理由:一是虽然出水点十分小,甚至被人夸张地称作“仅有碗口大小”,但从流量上来说,卡日曲更大;二是因为流量大,黄河与卡日曲的水色更为相似。

“碗口大小”的黄河之源终于尘埃落定,黄河源头也被保护了起来,不允许任何人靠近。

大家知道,保护黄河,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保护中华大地永远生生不息。

“老牛舔犊”般滋养大地

虽然黄河被称为“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带给我们很多灾难,但中华儿女从未否定它“母亲河”的角色。

黄河哺育了农业文明的发展。黄河中下游冲积形成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不但较为平坦,而且土质较为疏松,即便是农业文明的早期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也很好开发。

黄河提供了天然的水上交通网络。黄河横贯中国西东,干流水量大,支流交汇,且有多个互联互通的湖泊,形成了交通便利的水运航线,使人流、物流的成本低廉,为整个国家的沟通交流提供了优势。

黄河提供了政治发展的先决条件。政治是建立在农业文明的基础上的,黄河滋养下的高原和平原,都是农业文明发展繁荣的有利条件,为政治发展提供了条件。

从夏朝起,至隋唐巅峰,陕西、山东、河南等黄河沿线的地区,建立起一个又一个政权,建设了一座又一座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空前绝后,成为了整个欧亚大陆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中华文明的源头是黄河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成就了华夏文明。

综上所述,黄河之源的追溯之路很曲折,但曲折背后是国人对文明的不懈研究和主动探索,是国人对黄河文明的尊重和敬意。

“碗口大小”的黄河之源,就应该被重点保护,保护水源就是在保护我们的生命、保护文明的生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保护它的生命延续。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脑筋急转弯: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源头在哪里,你知道吗?
中乌两国音乐家黄河源头青海携手演绎“花儿与少年”
“从源头到大海”诗歌之旅走进河南 探寻新时代诗酒文化传承
忆往昔 寻源头 逐新光
命里的钱,都是有源头的
财富的源头是什么?(三)
巴渝原生态“薅秧歌” 原是《竹枝词》的源头
蓝皮书显示:网络文学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内容源头
95岁中国美院成立书法学院的背后:到源头饮水
从故宫出发 探索中华文明源头的魅力

网址: 黄河源头被发现,真正源头仅有碗口大小,任何人不能靠近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493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