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文化对视,深圳杭州“浪漫相拥”
原标题:一场文化对视,深圳杭州“浪漫相拥”
首场名家对谈“城市想象与南方书写”现场。 主办方供图
今年的“创新之城遇上浪漫之都”,分为四个篇章:“城市想象与南方书写”“湖山之胜与山海连城”“自然意蕴与城市意象”“表达语境与城市美学”,这四个主题涉及文学、写作、自然、地理、艺术、人文、想象、表达、美学等众多领域,核心概括为3个问题:你如何看自身的城市?你如何看对视的城市?两个城市如何在不同领域取长补短、“相拥”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名家对谈1
“城市想象与南方书写”
作家们如何看待自身写作与城市的关系
“当创新之城遇上浪漫之都:深圳·杭州的文化对视”首场对谈为“城市想象与南方书写”,诗人、作家、国家一级编剧杨争光,《江南》杂志主编、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钟求是,国家一级作家、“寻根派”代表人物李杭育,深圳大学文学教授南翔展开对话,由深圳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尹昌龙主持。
“新南方写作”是近年来文学界的一个探讨热点,深杭两个同属南方、又有着完全不同气质的城市,作家们如何看待自身写作与城市的关系成为现场交锋的焦点。
土生土长的杭州作家李杭育认为,用“多情”一词来形容杭州比“浪漫”更准确。谈及自身的写作,他表示一直是随环境变化变换写作题材,近年来以城市为书写对象,充分展现了一个作家的时代意识与写作自觉。同时他用年轻人拥抱的城市来概括深圳,年轻态与活力令他印象深刻。
钟求是认为,深杭都有浪漫与创新特质,是双城相通地。从南方写作角度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浙江是半壁江山。浙江这两年提出一个概念“文学新浙派”,浙江江苏一大批作家都很猛,老中青都有。江南写作整体看很温情,但也柔中带刚,比如鲁迅,被称之为中国文人当中骨头最硬的人。不同的文学精神和性格构成南方写作的宽泛概念。
杨争光谈及,近年来城市文学越来越受重视。但如果按故事的发生地,影响力大的还是乡村多一些。但城市与乡村的分法也越来越是一个问题。中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里面有乡土,乡土里也充斥城市的影子,两者已很难在一篇作品中明显地区隔。重要是对人物塑造,要写出一种现代人的精神。
南翔指出,深圳会聚五湖四海的追梦人,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异质文化在这里激烈碰撞,这是深圳与杭州最大的不同。这些年南方写作是一个很热闹的词,从语言的特性看,南方人写作要在语言上付出更多的耐心,否则很难被大众所接受。“广东岭南被认为最正宗的南方,我16-23岁当过铁路工人,我对流动的南方更有兴趣,我的南方可能就是岭南,南下的南方。”南翔说。
每一位作家的城市想象都是独特的,这场对话开启的不仅是关于城市的文学想象,而且是展现了一种文学对城市形象进行塑造与重构的可能。
名家对谈2
“湖山之胜与山海连城”
如何在各自/对方的城市“亲近自然、阅读大地”
18日下午,第二场“对视”在同一地点呈现,这场的主题为“湖山之胜与山海连城”。活动由深圳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南兆旭主持,参与对话的有:文史学者、《深圳十峰:从山海阅读城市》的作者陈林(木木),香港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项目负责人文贤继,《追随昆虫》的作者杨小峰,建筑师曹睿芝。他们结合自身的观察经验与田野实践,围绕如何在各自(或对方)的城市“亲近自然、阅读大地”,展开话语的碰撞。
陈林表示,如果说从地域、历史、文化来说,杭州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都市,在这方面深圳是一个小地方。但是深圳在开放和创新方面应该更胜一筹,因为深圳的出生就因为改革开放。深圳面向香港,所以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两大国策的交汇地,是它最大的特点。“我最近特别感兴趣的课题,就是移民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香港是移民城市,深圳是更大的移民城市。在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大的规模,主动移民的,古今中外全世界没有第二个,而移民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来的人都有点冲劲、闯劲,都敢于尝试新事物,不受传统文化的束缚,从一无所有变成无限可能。”
在陈林看来,深圳十峰大致可分为三类:七娘山、大雁顶、大笔架山以山水为主,城市只是山水的点缀;凤凰山、大南山、莲花山海拔不高,比起山峰更像起伏的市区公园,比起山水,更吸引人的是城市赋予它们的故事;第三类则是山水和城市均占有较大比重,自然与人文相辅相成的梧桐山、阳台山、塘朗山、梅沙尖。
而谈及深圳的山,在杭州长大、如今在深圳工作的曹睿芝同样十分有感触。作为深圳“山海连城”规划图与方案的起草者之一,她认为,深圳的山横亘在整个城市中间,从东到西有如一个巨型中央公园,而西湖对于杭州也如同中央公园,杭州和深圳有很多共同点,也有不同的地方。“客观来说,我们在杭州西湖边走的时候,真的是走到哪里都有很多历史的东西,确实是一个老城,而深圳正在创造历史,这是我觉得深圳有趣的地方,我从荷兰回国工作,我现在做的事情,在深圳可以做,因为深圳非常开放,允许草根,或者允许你不依靠任何大院,或者不依靠任何本地力量就能在这里中标做个项目。我现在回杭州我做不了这个事,必须得抱一条大腿才能做。”
曹睿芝觉得深圳给她很多的参与感,她感觉自己人生剩下的阶段要在深圳度过了,“我给深圳代言‘少年深圳,共同成长’,我会和它共同成长,我觉得深圳这座城市是一个少年,有无限可能。”
生活在杭州,被称为“大地的发现者”的杨小峰,喜欢在西湖边轻松漫步的感觉,这也是他最初选择在杭州生活的重要原因。他说,“杭州是浪漫之都,我平时作为昆虫观察者,喜欢关注这些非常卑微的小生命,它们的生活,它们的爱恨情仇,欢迎来杭州感受整个生态系统的浪漫。”
作为大地守护者的角色文贤继,喜欢从鸟的视角来解读深港之间的关系。他说:“我是做保护出身的,我特别推荐我工作的地方——米埔自然保护区,就在深圳福田保护区的对面,这个保护区大概380公顷,路很平,有很多无障碍设施,视障人士都可以去,在这里可以看到很漂亮的风景,夏天的时候有很多的鸟。这些鸟白天在深圳觅食,晚上回到香港过夜,它们把深港两地结合在一起。不同的时间在米埔会看到不同的鸟,特别是涨潮的时候,通过专门看鸟的设施,有时候离鸟只有十几米远,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鸟,非常震撼。除了米埔,深圳湾或者新界北边有很多地方,就我本人来说是很值得去走一下,从马草龙东边一直走到新田,一直往南走到尖沙咀。在香港可看到成片的鱼塘和鸟,以深圳的城市做背景,我走过很多回,非常震撼。深圳确实是很伟大的城市,40年的奇迹,从香港的视角看过来会有很清晰的感受。”
名家对谈3
“自然意蕴与城市意象”
深圳是国人对现代化都市美好愿望的集结
深圳·杭州文化对视第三场名家对谈以“自然意蕴与城市意象”为主题,19日上午持续展现话语的激荡。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荣远,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山水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书画鉴赏中心副主任林海钟,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家、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姜俊现场对话,由著名建筑师、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刘晓都主持。
山水画家林海钟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他对杭州有非常深厚的感情,而且不愿意离开杭州,不愿意离开西湖,就像他说的“我太爱这个地方了”,他从山水画的角度理解杭州,在他看来西湖作为人工造景,是全世界被复制得最多的地方。杭州三面环山,山上不建房子,这种景观一千年没变过,简直不可思议。今天西湖边的建筑要去做一点点改变,都会有历史包袱。深圳从一开始建设就是要把最现代的一个城市的观念落实,深圳是所有人的一种美好愿望。
作为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来到深圳的规划师朱荣远,见证并参与深圳城市的变迁。他说,“1984年开始在深圳做规划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想深圳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但我们的想象力远没有触及到深圳的人文爆发,深圳的现代化过程及它给每个个体人幸福追求所带来的能量,我们当年想象力不够。深圳在20年前,在中国第一个做的事情是设计基本生态线,划定人与自然的边界,这是文化上的追求。在深圳与杭州创新和浪漫的对视,含情脉脉、秋波互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杭州有他的历史,深圳有深圳的故事。从规划师的角度来讲,就像今天自然和人文都有‘意’字,当上升到意的时候,我觉得才是社会或者个体主观能动或主动思维的一种可能性。我们要站在当下想象未来,需要用‘意’字往前看,而不是往后望。”
现场对话中最年轻的姜俊,从一个策展人的视角对比杭州与深圳及德国的明斯特三个城市之间的差别。他认为,“我们今天对于杭州的认识,或者对于一个城市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大众文旅的讨论当中,在今天越来越往下走的过程中,每个城市非常多的被忘记的某些遗留点,有越来越多民间的城市爱好者,不断进入通过纪录片或别的形式在各种媒体当中,利用媒体平台挖掘城市记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类似于中产阶级化社会之后,对于本土本地爱的展开。”
在姜俊看来,民间力量对于城市的文化建构在今天变得非常重要,而如何把民间力量激发,使得民间记忆能与新的创意经济、新的产业进行对接,这也是他作为策展人工作的兴趣点。在深圳生活了五年的建筑师范悦,与姜俊类似对城市也存在某种跳脱的间离感。他对深圳印象最深的是深南大道,他说,“深圳对我来讲是比较有规划、好像历史比较浅,但是有自己的山水和人文,他的海岸线和山叫‘山海连城’,规划上肯定考虑了这个东西,他给我们的印象确实是自然意蕴,深圳的自然意蕴完全塑造了深圳城市格局,所以意象通过我刚才说的深南大道,把各个片区、各个节点,甚至标志物、城市意象五要素连接起来,有这样一个要点在里面,所以我还在挖掘深圳的意象中。我觉得一个城市,像杭州这样的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模式,我们经常会去膜拜一下,但是我更喜欢像深圳这样比较均衡、更人文、公民化的环境去生活一段时间。”
名家对谈4
“表达语境与城市美学”
探寻作为“文化雨林”深圳的城市美学
第四场文化对视以“表达语境与城市美学”为主题,于19日晚上在同一地点上演。这场由深圳市设计与艺术联盟副主席栾倩主持,趣城工作室创始人兼主持设计师、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宇星,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韩绪,设计师、光合机构召集人、典尚设计创始人陈耀光,设计师、韩家英设计公司创办人、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客座教授韩家英现场对谈,从设计视角与表达语境的营造,探寻城市不同的文化面孔和美学价值。
来深圳28年的张宇星博士首先表达了对于深圳的个人观察,他说,“我是老深圳人,认为深圳的文化特征就是生长、变化和创新。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深圳是文化沙漠。但是在今天又有另外说法:深圳是文化雨林。沙漠看不到生物,但是雨林特别丰富。深圳另外一个名称是‘文化的湿地’,这些都说明深圳作为一个年轻城市,正在不断地生长。我们现在所在的深圳中心区是最繁华、最现代的,20年前这是一片空地,2000年时书城还没开始建设,可以想象变化有多大。我现在一听到人家说深圳是文化沙漠,就觉得他可能没有真正了解深圳,深圳是特别棒的一片雨林。”
设计师韩家英则表示,深圳城市的状态和杭州不一样的地方,最重要的还是这里的人都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事业或者生活的目标和梦想,要以最快的速度实现,这样带来的是要对每天的生活、工作、事业都是专注的,这种专注也是深圳的特点,这些底色都是一个城市美学的特殊特点。”
韩绪教授表示,“从浪漫说起,杭州的浪漫可能是源于中国最经典的几个爱情故事,比如白蛇传、梁祝,这些故事都发生在西湖边。用两个维度来看杭州,一是用大江南的维度来看,指长江中下游的三角洲地带,以湖州、上海、宁波、杭州、绍兴、苏州、无锡等为主要城市群。这是近一千年来中国最有文化的地方,也是最有钱的地方。但是杭州在整个江南里又非常特殊,它不属于吴文化,也不属于越文化。吴文化以南京为首,越文化是以绍兴为首。杭州是北宋文化的南迁,它在文化、语言、市民个性上是一块飞地,所以杭州既属于大江南,又格格不入,是一个特别的城市。”
出生在杭州的陈耀光,认为深圳是个新城,摩天大楼变成城市的轮廓线,就是发展未来国际建筑的窗口,特别向往。
深圳与杭州的文化对视、名家对谈,是两个城市的即时交织、未来展望。正如张宇星在对谈中所说,“今天深杭对话的最重要原因,一方面是文化互相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深杭共同创造一个中国下一代城市的理想图景。最理想的城市是贡献给全球的,让西方人到中国,突然发现深圳有一个特别棒的和西湖一样的场景,杭州也有一个有点像深圳这么鲜活、这么有知名度的场景。”
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深圳与杭州文化对视,向世界展示中国下一代城市的理想图景
诗意长沙与世界浪漫相拥
“看好深圳文化艺术品拍卖市场”
七夕与浪漫邂逅 丝竹与美好相遇
杭州·甘孜互送文化巡演走进余杭
卢靖姗挺孕肚拍七夕大片 与韩庚依偎对视尽显甜蜜浪漫
杭州上城:“小诗社”搭建基层文化惠民“大舞台”
深圳首部原创歌剧登上国家级舞台
潘玮柏夫妇和孟佳amber聚餐 结束时相拥惜别
张彬彬吴倩对视路透 吴倩张彬彬《三分野》轻熟恋爱大片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