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赠怡:从地域性看巴文化传承发展的文脉逻辑丨巴文化研究阐释

原标题:王赠怡:从地域性看巴文化传承发展的文脉逻辑丨巴文化研究阐释

封面新闻记者 罗轩

11月30日,第五届“巴山论道·全国巴文化高地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四川达州举行。四川文理学院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巴文化研究院院长王赠怡发表了《地域性:巴文化传承发展的文脉逻辑》主旨演讲,从巴地是孕育巴文化及巴人品性的根本、地域性是巴文化传承发展的文脉逻辑和巴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现实实践意义三个维度,为巴文化研究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成果。

学术研讨会现场(罗轩 摄)

巴地是孕育巴文化及巴人品性的根本

王赠怡认为,无论是巴人文化、巴族文化、巴方文化、 巴国文化,还是巴地文化,都与地域脱不了关系,地域是贯穿其中的红线,地域性构成了巴文化传承发展的文脉逻辑,保证了巴文化的连续性。

地域是塑造一个族群及其文化的核心要素。地理环境在塑造巴人性格和生成巴文化发挥着关键作用,巴地是塑造巴人性格和生成巴文化的核心要素。王赠怡说:“巴文化本质上是一个地理文化区。巴文化是长期生活在巴地的人们凭借所依存的巴地环境资源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总和。”

同时,王赠怡还引用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四川省巴文化研究会会长段渝的观点: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是巴国文化与巴地文化复合共生的地域文化概念。

王赠怡(受访者供图)

所谓巴国文化,若以起源论,是炎黄后裔的文化;若以族属论,是巴王族系统的文化;若以地域论,商周时期约在汉水上源今陕西东南汉中东部,春秋时期一度向东向南扩展,战国时期南移长江三峡今川东鄂西地区,战国中后期至川东,直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所谓巴地文化,是长江三峡川东鄂西之间的地域文化的总称。

王赠怡表示,从地域上来看,“巴地”即巫山—大巴山—秦岭地域圈,对巴人性格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巴地多高山丘林、川流江河,生存环境艰难,这个环境塑造了人们敏捷灵活的身手,吃苦耐劳的韧劲和韧性,也养成了务本求实的真精神。同样劳作的重压使得生活于巴地的人们声高语快、火爆直接、耐心不足。

地域性是巴文化传承发展的文脉逻辑

“早在商周时期巴人就与中原及周边地区往来,这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巴文化从来不是静态的存在,它总是处于动态的、开放性的、不断交融的存在状态。”王赠怡说,从历史发展的维度考量,那种力图找到本源的巴文化的想法本身就是一个逻辑的“错误”。

从巴地历史看,人口流动、迁移的活动较为频繁。巴人作为多族群的共同体所呈现的性格共性,是地域塑造了这些族群的性格,其他族群迁移来了之后,在地域的熏染下也同样生成相似性格。

同时,巴文化是农耕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达州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是巴文化演进中呈现出来的富有代表性的两座农耕文明丰碑。生成农耕文明的根本要素就是适合农耕文明发展的地域环境,有什么样的地域环境就生成与之相匹配的农耕文明和文化形态。农耕文明形成一种“仰观俯察”观物模式,这是一种对待天地万物的“谦恭”态度,“外师造化”。

王赠怡表示,“仰观俯察”又促使生活在这块土地的人们形成由家到国到天下的天下观。这是农耕文明形成的共性,也是巴文化所呈现的共性。巴地地域的环境个性又进一步裨益了这一共性,那就是这块土地上所孕育出来的忠勇信义、豪放包容的文化。

在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王赠怡非常认同四川大学彭邦本教授和西南大学马强教授的观点。彭邦本教授认为巴文化就是巴地自古发生发展延续至今的文化。马强教授强调了巴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同样主张把巴地的现代革命时期、抗战时期等纳入巴文化。特别在中国现代史上,大巴山地区再次扮演了可歌可泣的重要角色。

巴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现实实践意义

巴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整体意义何在?王赠怡认为,巴地在生长、生成中华文化共同体的不可或缺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巴地作为中国地理整体的构成之一,决定了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文化构成之一,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重要一元;其二,巴地地理的独特性生成了巴文化的独特性,而巴文化的独特性恰恰是中华文化丰富性的表征之一。

“今天我们守住巴文化就要守住巴地,尤其是守住广大处于农村的巴地,因为那是生成、滋养巴文化的基本源头。”王赠怡说,这里的守住不仅有建设发展的意思,还有要有人来建设发展的意思。如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离开了孕育并生成巴文化的巴地,人们就会失去巴地所赋予的文化品性,自然也就没有了巴文化。

因此,“守土”对于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国家层面看(宏观),空间维度上讲要守住国土,不断推进国家建设,促进国家繁荣富强;时间维度上讲要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即没有国家持续稳定的繁荣发展,就没有巴地的繁荣和发展,也没有巴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从地域文化看(微观),空间维度上讲,要全面、系统地推进巴地建设,做到城市与农村发展的相得益彰;时间维度上讲,要维护巴地的持续稳定和长期繁荣,为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建设的物质基础。

王赠怡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家国情怀的实现形式主要通过地域情怀和地域文化表征出来。换句话说,对于家国情怀的培育主要是通过传承发展地域文化来实现。”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王赠怡:从地域性看巴文化传承发展的文脉逻辑丨巴文化研究阐释
开馆三年,看郑州美术馆新馆的发展之路
赓续非遗文脉:《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抢救与研究》第二辑发布
“遇见唐卡”——台湾青年对话非遗传承人交巴加布
早期道教经典义理研究工作坊在沪开幕 阐释新时代道教教义思想
快去巴山大剧院看大熊猫和金丝猴 “中国双宝文化艺术展”来四川达州啦
第十一届巴人文化艺术节暨第二届川渝曲艺展演大会开幕
述往思来,赓续山东文脉
中华法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传承千年的“非遗”文脉

网址: 王赠怡:从地域性看巴文化传承发展的文脉逻辑丨巴文化研究阐释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717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