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日可追》:一个上海作家眼中“本分、忠厚而浪漫的上海”

原标题:《来日可追》:一个上海作家眼中“本分、忠厚而浪漫的上海”

上海作家张广天新作《来日可追》近日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这部两卷本近80万字的长篇小说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一直以来,涉及上海的文艺作品不可谓不多,但造成误读和误解的也不算少。张广天希望在书中写一个“还原的上海”,充满浪漫精神并热衷于各样门道。

《来日可追》书封

60后张广天是地道上海人,年轻时组过民谣乐队,上世纪90年代初移居北京后,为电影配乐,也做当代戏剧,为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做的音乐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曾有一段时间,他频繁在国外演出和讲学,离上海越远,“什么是上海”的印象和理解反倒越来越清晰。

一个上海作家笔下正面书写的上海是怎样的?在书中,可以看到由饮食的讲究而带出的人物叙述,因穿着的里外规矩而推动的曲折情节,还有不少上海生活的“冷知识”,所有这些都指向一个陌生而本来的上海,按张广天的说法,这是一个“本分、忠厚而浪漫的上海”。

“所谓本分、忠厚,一般不是上海人的符号,好像上海人与这两个词汇无关。”张广天说,“上海人往往是带着本分与忠厚的正统去看世界的变化。如果你以为上海人的风流是突破公序良俗的乱来、搞怪,那你大错特错了,他们是比任何人群都要讲规矩、爱规矩的。上海人自己说,‘规矩覅太多哦!’可是,你以为他们保守刻板、过分老套,那你也大错特错了,可以说,没有哪里的人比上海人更喜欢新鲜事物。然而,上海人的新鲜与潮流,不是以牺牲伦理为代价的,他们在自我和外来两方面平衡得特别好。”

上海的中心舞台上并不是以恩怨、硝烟和明争暗斗为重头戏更迭的,上海的核心是浪漫。张广天在书中写道,这种上海的浪漫不仅是渴望远方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追逐事物的远方。所谓事物的远方,即与人息息相关的日常事物的深处、底处和细微之处。人们向外的追求是好奇,而向内的探究则是自由。

“所谓浪漫,发自于人们对远方的猎奇,可是,随着科技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哪里还有什么远方呢?追逐事物的远方,而不仅仅是远方的事物,是更为浪漫的追求。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上海人的方式。” 张广天解释。

张广天

正由于这种深刻的浪漫,构成了上海人热衷门道的生活方式。《来日可追》是张广天第5本长篇小说,“之前有一本《既生魄》也有上海的背景,现在这本《来日可追》是写生活方式的,就是门道,是上海人说的‘懂经’‘不懂经’。上海人说懂经不懂经,其实是门道。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上海人认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门道,他们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热爱自己生活方式的人群,他们不论走到伦敦、东京还是布宜诺斯艾利斯,都会把上海的一切都带过去,带去看得见的调料、种子、日用品,也带过去看不见的灶神、门神和财神。上海的门道和门道之外,其实构成了今天中国城市化的核心话题。仿佛一夜之间,所有人都涌向了上海。”

在《来日可追》中,江南不再是小城中矮窄的雨巷,江南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古野;上海也不再是唧唧歪歪、说三道四嚼舌根的市井洋场,上海是爱的浪漫的橱窗和义士决绝的热土。《来日可追》试图从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和新事物中开拓一种新的中国叙述,为上海写情状物之时,也在为中国人立传存照。

《来日可追》从上海的中心写到边缘,又写到与上海有关的远方,最后回到个人,回到父子的对话,尾声是一首长诗。有读者评价:“这不是一部连续的小说,而是一种精神地理学:出场的是一个一个的人,但主角却是上海。”

对于张广天而言,写《来日可追》,他对时间和人物并不感兴趣,即使写人物和故事,也有其他目的,“我这书里记叙的人事,都是我所向往的,于我而言,或者来而即逝,或者久违而不曾来到。他的,她的,你的,还有我的,既不在当下,也就无所谓是谁的,都是眼下不在的,总盼望将来实现。毋宁套用一句滥俗的评价:‘这是一部献给上海的情书。’。”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一部献给上海的80万字情书 作家张广天推出新作《来日可追》
张广天推出新长篇《来日可追》,这是一部“献给上海的情书”
(申城风景线)打开“书的世界”,爱书人在上海浪漫“约会”
创作力量生生不息 上海重启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一个老外的上海十八年:从五星酒店厨师到美食作家
从《上海饭局》到“上海手记”摄影展 他们留住的是城市记忆
往事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光辉灿烂!祝熹贵妃,也祝我们
摄影师携手作家 这本“上海相册”打开观看城市新视角
16位作家,23场活动,2023上海书展,中信文艺这样玩
打卡春末的浪漫,2023上海鸢尾文化节进入观赏期| 组图

网址: 《来日可追》:一个上海作家眼中“本分、忠厚而浪漫的上海”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7245.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