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们的艺术展览:“家庭、哲学和自然”的文学世界 | 第八届中欧文学节对谈

原标题:作家们的艺术展览:“家庭、哲学和自然”的文学世界 | 第八届中欧文学节对谈

在第八届中欧文学节主题对谈中,作家们继续带大家深入“家庭、哲学和自然”的文学世界,欣赏更多文学和这些领域的融合艺术。

展区五:家庭与写作的现代派拼贴画

法国作家阿尔玛·布拉米和中国作家陈思的对话,不仅展现着家庭观念的历史性变革,也映照着中欧文化的对比与融合。两位作家都谈到了家庭对个体成长和创作的重要性。

阿尔玛·布拉米:家庭是爱的源泉和痛的根源。

陈思安:家庭是爱的教育和传达的场所。

而独生子女作为一种极具影响力的社会现象,可能会导致相关群体的人际关系重新定义和展现。

陈思安:有限的代际传承经验可能会影响独生子女对家庭和社会的理解。

布拉米:独生子女因缺乏参照,较难与他人产生深厚的链接。

谈到自己的家庭,两位作家分别作为母亲和女儿表达了不同的感触。

阿尔玛·布拉米:作为母亲(的身份),经常会让我有一种割裂感。

陈思安:即便获得了自由,交流还是非常可贵。

展区六:存在主义与哲学的沉浸式影像厅

斯洛文尼亚作家格雷戈·波德洛加和中国作家胡桑的讨论则是中西方存在主义与哲学观的一次碰撞。

诗歌与哲学都是两位作家的写作生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谈及二者的关系,两位作家分别从语言和作用表达了自己的体会。

格雷戈·波德洛加:诗歌与哲学都通过语言来呈现,而它们所使用的语言并不相同。

胡桑:哲学教我们以概念思考世界,文学让我们以形象面对世界。

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性体现在个体生存、对世界的感知和对自我意义的构建中。

格雷戈·波德洛加:语言的界限就是思索的边界。

胡桑:存在主义是西方哲学中关于人如何存在的最基本问题。

由此,面对可能发生诗歌和文学的未来变革,两位作家也交换了自己的思考。

格雷戈·波德洛加:文学和诗歌会在未知的变化中找到自己的回应。

胡桑:写诗需要恢复数字媒介之外的可感性。

展区七:文学与环境的艺术装置

如何在文学中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主题?斯洛文尼亚作家格雷戈·波德洛加和中国作家刘亮程带来了自己的答案。

作家的自然观影响着作家的创作观,中欧作家的自然观念根植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因此各不相同。

格雷戈·波德洛加:人类现在已经处在一种与自然距离越来越远的时代。

刘亮程:自然并非仅为人类存在,而是一个与万物共在的环境。

如何通过自身的作品来提高人们对于当前生态挑战的认识?在作家的眼中,文字自有万钧之力。

格雷戈·波德洛加:文学是一种解决方法,一种通过故事告诉人们如何行动的手段。

刘亮程: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也是内化于我们心中的自然。

而在将思考转化为行动的时候,作家如何引导读者就变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议题。

格雷戈·波德洛加:我思考的一直是怎么去重塑未来。

刘亮程:文学中有一个我们内心可以信赖的,能够容纳我们的情感以及精神来处的家乡。

在这场文学的展览中,观众和作家们共同构筑了一个富有深度和启发的文学空间。作家们用文字勾勒出一幅又一幅形象而深刻的图景,静待观众的解读。观众们带着对文学、对生活的思考,继续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作家们的艺术展览:“家庭、哲学和自然”的文学世界 | 第八届中欧文学节对谈
文学沙龙:终结,或开始?| 第八届中欧文学节
当代社会和文学中的性别:阿芒达对话王宏图 | 第八届中欧文学节
文学沙龙:影视中的中欧文学——《马可波罗游记》 | 第八届中欧文学节
格雷戈·波德洛加对话胡桑:存在主义与哲学探究 | 第八届中欧文学节
卡洛斯对话姚风:文学的多种交汇 | 第八届中欧文学节
阿芒达对话盛可以:寻找自我的旅程 | 第八届中欧文学节
格雷戈·波德洛加对话刘亮程:文学与环境意识 | 第八届中欧文学节
阿尔玛·布拉米对话陈思安:家庭还重要吗?| 第八届中欧文学节
作家笔下的历史:卡洛斯·莫莱斯·何塞对话费滢 | 第八届中欧文学节

网址: 作家们的艺术展览:“家庭、哲学和自然”的文学世界 | 第八届中欧文学节对谈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4893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