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春”“秋”就是一年?武大葛刚岩副教授详解“二十四节气”

原标题:为何“春”“秋”就是一年?武大葛刚岩副教授详解“二十四节气”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张熙 李亚茹 刘一儒

什么是节气?二十四节气怎么来的?为何“春”“秋”就是一年?12月23日,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葛刚岩,做客武汉“名家论坛”,详解二十四节气。

本期“名家论坛”采取“讲座+演绎”的形式展开,二十四节气诗词讲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琴歌”穿插进行,一派诗乐互彰的阅读场景。

二十四节气是这么来的

葛刚岩首先从中国汉字的源头讲“气”与“节”。葛刚岩说,中国人对“气”的认识最开始是从云的形象而来的,据《左传》中记载,“天有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而“节”最开始指的就是竹子一段与另一段的连接处。从汉字的角度,就不难理解“节气”的含义了。

葛刚岩介绍道,最开始古人根据物候变化确立了“十二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后在“十二中气”的基础上加了“十二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为了方便记忆,后来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商代人们没有确立“夏”“冬”两季

有些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阴历,有些人认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阳历。葛刚岩说,古人确定“二十四节气”时既结合了阴历,又结合了阳历。

他解释说,阴历,也称为夏历,是从夏朝沿用至今的历法,那时候古人是以观察月亮的运行规律来确定历法。到了汉武帝时期的《太初历》,采用了“立杆测影法”,也就是观察太阳的变化来确定历法中的一些规则,把日影最长、白昼最短这一天作为“冬至日”,以“冬至日”作为“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记入到了国家历法之中。古人对物候变化、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也是一步步加深的,因而不同时期的历法有所差异。我们今天所用的“二十四节气”的,是根据明代的《黄经度数法》来的。

葛刚岩举例说,比如研究发现,在商代人们没有确立“夏”“冬”两季。在甲骨文中,“冬”字从未以“季节”的含义出现,偶尔出现,也是作为“终”的含义。古人认为作物一青一黄为一年,“春”“秋”就是一年。后来,“夏”季的概念,是从“春”分化而来的,“冬”季的概念是从“秋”分化而来的。

二十四节气的风俗流传至今

二十四节气的每一个节气,也有不同的民间风俗,流传至今。比如说,谷雨这一天要喝谷雨茶,谷雨这一天上午采摘制作而成的茶叶是最好的,可以清火、明目。在北方,谷雨这一天要赏牡丹。海边的居民这一天还要祭海……

在葛刚岩的讲述中,活动还穿插了“诗乐汉阳”、汉阳区图书馆诗乐班等团队带来的《二十四节气歌》《四季如诗》《四大景》古琴演奏等传统文化表演,让读者在欣赏和体验中获取传统文化滋养。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图表·插画)[二十四节气·寒露]赏秋
二十四节气歌歌词 二十四节气歌简介
秋疏|二十四节气之白露
秋疏|二十四节气之寒露
秋疏|二十四节气之霜降
稻花香里,《二十四节气好味道·品秋》首发
(图表·沙画)[二十四节气·立春]立春 咬春
作家穆涛详解杜甫的文学观
(图表·漫画)[二十四节气·立秋]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听!一曲流淌的二十四节气

网址: 为何“春”“秋”就是一年?武大葛刚岩副教授详解“二十四节气”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54669.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