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说“没有乡愁”的你

原标题:那个说“没有乡愁”的你

【留美学子】3170

10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陈屹视线】导语

好友弥生刚刚出版又一新作《桂花之下》,恕我直言,这个书名感觉有点风花雪月,然而,当我打开书中序言时,心被即刻抓住:

“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过程里,我曾经那么彷徨,那么忧郁,那么倔强,那么不谙世事,那么忍辱负重,那么软弱无力,那么不知所措,而且,还那么较真儿,那么坚持,那么努力……

我感谢成为今天的自己,所有一切在生命过程里的那些,无论顺利与坎坷,无论灾难与救赎,无论爱情与婚姻,无论贫困与充裕,无论微笑或眼泪,无论希望或绝望,所有的,我都一一接受,并且充满了对上苍的感恩。”

疫情前一年我曾采访过弥生,令人扎心的一段,是在我想她索取从小到大成长路上,她的早年照片时,她说,家里的变故,已经全部“遗失”,唯有留下这一张倩影。

1989年 摄于日本中央大学校园

弥生1981年就进入只选拔了25人的省作协文学创作人才学习班,之后在中国各大主流媒体都有诗歌和随笔发表,这是我在读了她的随笔集后才发现的。在写作生涯中,弥生简直就是我的前辈。然而,她却非常内敛、深厚内涵、博学典雅,在我喋喋不休的海阔天空面前,她耐心聆听,再微笑的肯定,令我自满错位。

读着读着竟然发现我的名字,还有弥生写的那段“没有乡愁”的你。其实那是一个即兴演讲话题,几分钟里要表述自己的感悟。因为我父母都是豪情满怀的从海外回来,参加建设祖国的早年华侨。从我童年的记忆开始,与家里前辈一起,我也经历了一场再一场政治运动!

我父母分别出生在海外,他们父母的祖籍在南方,而我在北方的城市长大,然后,80年代留美旅居已近40年之久,所以家乡的概念,不是用哪个地名可以表述完整!因为父母一直教导我,有志者走四方,无论飘落在世界哪一个角落,只要心里有阳光和定力,你都可以活出精彩!

感谢弥生为我“抓拍”那个真性情下即兴回答的瞬间!

正如弥生所述:

在未来的道路上,人都会遇到人生里最后一个严峻的题目,我现在还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把那份考卷答好,但我会平静平和的并且顺其自然地面对它。

或许在那时,我就会遇到那个最好的自己吧!

摄于2016年11月 北京《第二次世界华文文学大会》

左到右:卢新华、弥生、陈屹、顾月华

那个说“没有乡愁”的你

作者 弥生

在广州,2014年,10月,世界华文文学第一次世界大会的分会场,我去听北美作家分场的发言,刚坐下,正好该是她上台,一开口就说“我没有乡愁”。

这句话震惊了我,常年生活在海外的我,一直觉得“乡愁”是无论如何都避不开的主题和情绪,在外国生活的越久,有关乡愁的情结就越浓厚,余光中的那首“乡愁”诗的一开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一下子就能把海外游子的眼泪唤出来,就可以作证。

呵呵,敢说自己没有乡愁的海外作家,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人?我看看周围作家记者和学者们的表情,他们却不像我这么大惊小怪,正都好好坐直地在倾听台上的这位北美华文作家的发言。

她的演讲时间是10分钟,后面说了什么,大都没有更深的记忆,但我却因此记住了她,还记住了她梳了两条小女孩似的麻花小辫,一副圆圆的眼镜后面是两个活泼动人的大眼睛,讲话的嗓音清脆悦耳,腮上两个浅浅的酒窝,洋溢着快乐和热情,她的表情让我瞬间感觉到了她的生活和经历与大多数的海外华人的艰辛不那么相同。我翻了翻手上的会议日程,找到了她的名字。

她叫陈屹。

2016年11月,北京。第二次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在北京的日航世纪酒店报到的大厅柜台前排着长长的队伍,我在A队,她在B队,却刚好位置相同。

我说“陈屹你好”!其实我不知道她是否记得我,但我就是想跟她说话。从上次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到这届会议,整整两年过去,她在广州说的那句“我没有乡愁”还回荡在我的脑子里,每当自己的诗歌或散文在写到故乡时,仍免不了充满了忧郁和思念和怀恋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位居住在美国东海岸的女作家的这句话,她的那种自信的表情就像阳光似的一下子涌出来,我会离开自己写作的书桌,站到窗前,望着远方的山远方的海,自己却在窗内的日本的宁静中,感到孤独。

我们就隔着酒店柜台前A队与B队之间的两米的空间聊了起来,像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那样聊得热火朝天,全然不顾排在身后的人可以听个一清二楚……

没有任何悬念,我们成为了好朋友。

与海外作家朋友们参观【鲁迅故里】

从左到右

黄汉平、施雨、弥生、陈屹、张鳳、张琴、陈瑞林、海娆

在北京,我一直跟着热情的她,认识和熟悉了世界各地的好多的作家,原先见过的与没见过过的,以前崇拜的与新认识的……,而她在这次的北京会议上,讲的是有关自己创设和运营「留美学子」微信公众号的经历,孤陋寡闻的我,那时候还根本不了解“公众号”是怎么一个自媒体形式。

“我两年前开始运营微信公众号,现在累计有了数万粉丝。很多人以为我有一个团队,其实是我一个人做成了一支队伍。”她在分组的发言上有些得意的说。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华文文学的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我们会津津乐道于买书、藏书甚至窃书的那些掌故,那些爱书人和写书人的每一个都很个性和具有地方色彩,却曾是那么的具有时代和社会共性的故事,现在因为有了手机,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自媒体传播文字或沟通交流,那些掌故的有趣和心照不宣消失了走丢了,新媒体的时代改变了读者,也逼迫作家们去改变既有的观念。

“唯有接地气,才能与读者在一起”,陈屹说。她笑呵呵的认为转变思维即使不易,也应该积极尝试,“运营微信号对我的写作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训练”。

至今,陈屹的【留美学子】公众号在2014年创立,已经坚持出了数千期,读者人数也已经达到了10万+,我不知道她现在还是不是一个人的团队,她的坚持和努力,让很多人在需要信息帮助的时候找到了方向和指南,了解了美国的留学政策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也让很多和我一样的人在自己遇到生活和各种困境的时候,得到激励和帮助。

2020年,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大变了以往所有的理所当然和习以为常,也让我们曾经说好的走动和再见都变成了只能在网上的遥遥相望,从年初的春节,到已经入冬的现在,日本换了首相,美国也将要换新的总统了。

而陈屹,即将在这个冬日迎来她人生60岁的生日,60岁,是人重新回归到起点的数字,按照中国的文化风俗,要穿一件红衣服的,或许那鲜亮的大红,让人联想起自己的初到人世,也让人返璞归真,让人唏嘘感叹,也让人豁然开朗……

隔着遥远的太平洋,我给你送上我真诚的祝福和祝愿,亲爱的,生日快乐!

不管你是不是真的“没有乡愁”,这一刻,我充满了中国式的感情和感动,我还记得你写过的“这个世界上,不是对每个人都公平的,然而,人生过程中的历练,在后来的人生机遇中,我相信,自己每一步也没有白走”。

你当然每一步都没有白走,无论是青春还是爱情还是留学还是移民,那些坚实而饱满的文字,那些充实而有挑战性的生活经历,那些逝去的时代和宝贵的人生经历,那些作为女儿,爱人,母亲,记者,作家,留美学者,教育专家的等等,都是你光辉美丽的足迹。

接下来,你怎样从这里再次奔跑呢?

很快就是小雪了,纽约的雪会再次留下你清晰的足迹的,我知道。

2020年11月12日 於东京

弥生,和富弥生,曾用名·祁放。旅日诗人·作家。

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会长、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会员。

作品在国内《文艺报》《诗刊》《山东文学》《长河》《齐鲁晚报》《世界华文文学网》《凤凰网》《香港文学》《香港作家》《文狐网》、日本《中文导报》以及美国、东南亚等各国的华文媒体上多有发表。代表作有:诗集《永远的女孩》、《之间的心》、散文集《那时彷徨日本》、《桂花之下》等。

延伸阅读

横跨日中美30年: 与二代间的彷徨与发现

对鲁迅的不理解 是因你还年轻

还没来得及听到家世 大姑就走了

弥生新书分享会

2024年1月25日周四

近期发表

哈佛校长终于辞职 | 美国校长辞职清单

病人问了医生最难回答的问题

获奖遗作| 为共产国际捐躯的云南知青们

被美国名校提早录取的: 绝非都是最优者

朱令悲剧 好人怎知恶人有多恶

爷爷是名人 父母却只字不提

厚重的耶路撒冷 我“实地丈量”了...

传承中国文化的耶鲁三代人

30年准备 带你深度游欧洲| 附照片200+

飘流北美世界的华裔 可歌可泣的历史

雨夜惊魂 我的真实经历

北大到世界银行 10年追访林毅夫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儿女未来

访谈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获了什么

留学安全须知·实用大全

精选汇编 ↓↓↓ 百篇尽收眼底

【名校之路】过来人的教训与秘籍

汇编15期

【陈屹视线】人物篇·我问故我在

汇编32期

【穿越访谈】世界华人系列

汇编21期

【王妃传奇】皇冠越重 幸福感越轻

汇编35期

好评如潮的《触摸美国》系列

汇编30期

曼哈顿女人的征服《亲吻世界》精选

汇编31期

【极光文学大讲堂】名家璀璨

汇编31期

喜欢就点“赞吧↓↓↓↓↓↓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那个说“没有乡愁”的你
你有多久没有见到那个朝思暮想的人了?
乡音 流动的乡愁
《走,去永州》火爆全网:唱出乡愁和去永州的万种理由
乡愁
乡愁是独属于男人的奥德赛,逃离才是刻进女人身体的史诗
一座老桥引发的乡愁
《乡愁》里的那位新娘走了......
德沃夏克:乡愁何处
《神牛啸天》唤起我太多的乡愁乡音

网址: 那个说“没有乡愁”的你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57839.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