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小寒”诗词,一首给出灵魂之问,一首给出完美答案

原标题:苏轼“小寒”诗词,一首给出灵魂之问,一首给出完美答案

今日要讲的,是苏轼一诗一词里的“小寒”。

之所以打引号,乃因这里的小寒,并非节气,而是天气。

《清远舟中寄耘老》开头即提到:

小寒初度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

清远聊为泛宅行,一梦分明堕乡井。

从诗题可知,此乃苏轼被贬岭南途中所作。

耘老名贾收,“有诗名,喜饮酒,隐居苕溪,其居有水阁名‘浮晖’。李常、苏轼于熙宁、元丰间先后知湖、杭,皆与之游,唱酬甚多,轼尝题诗作画于浮晖阁壁间。家素贫,轼每念之,作图以赠。苏轼去,筑‘怀苏亭’,诗集名《怀苏集》”

梅花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岭上广植梅花,又称梅岭,大庾岭。此庾虽非瘐,然则,正如苏轼所言,“曾见南迁几个回”?被贬过岭的官员,备受心灵摧残,尽管有一定行动自由,却如同生活在一所大监狱里,多有“瘐”死者。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虽然也等到了宋徽宗大赦的那天,却终未能再度南岭即逝。

此时虽仅农历九月,但过大庾岭已然感受到了阵阵寒意。这里山高石多,好似隐居之处——以前想隐为公务所忙,现在想隐却不准——到了清远,坐上小船,摇啊摇,就摇到了外婆桥——

苏轼用一大段文字回忆了与老贾浙江度过的欢快日子,又说自己现在连买米都难的困境,随后,他提出了一个灵魂之问——

人生百年如寄耳,七十朱颜能有几?

我们都是天地之间的匆匆过客,最多也就活个百年,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发不白脸不枯眼不涩的,能有几个呢?

看到此处,估计有些朋友,已有头皮发麻之感。

我读者的年龄分布,四五十的居多。到了这个年纪的普通人——有小目标的咱们就不说了——上有老下有小,不说掏空几代人的房贷以及孩子的内卷费用,但凡有个身体稍微弱一点,生活绝对是压力山大啊——根本不要到苏轼所说的七十,只怕此刻,都已有些形容枯槁了——

算了,不如让我们稍微放松一下,开启上帝视角,回到苏轼写这首诗的整整十年前: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首《浣溪沙》作于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名为“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离开了磨砺五年的黄州,苏轼对人生已有不同解读。词的末句千年来为无数人所喜爱,也完美回答了上面的灵魂之问。

当然,尽管苏子瞻人生大起大落,思想也多有变化,但他的旷逸也是一以贯之的,不可能1084年就已解决的问题,到了1094年又被缠绕其中。实际上,在寄给贾收的诗里,他又重复了“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个答案,这次,他用的句子是——

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欲带经锄。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三秋”是指三年吗?一首诗歌给出正确答案
三首七夕诗词:一首经典,一首哀怨,一首千古绝唱!
选一首最能代表中秋的诗词,一定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东坡大家讲
是什么支撑玄奘西行?现代舞《无径之径》或能给出答案
“大文豪”苏轼用一首诗讽刺诸葛亮,全诗仅短短20个字,却入木三分,一针见血
苏轼大彻大悟后,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开篇惊艳,至今无人超越
苏轼劝好友戒色,写下一首诗流传千古,男子看完开怀大笑,女子看完却生气不已
小贺在线出题,有没有聪明机智的网友能给出答案呐?
苏轼一首未写完的清明诗,暗含人间最难得的感情
新婚当夜,苏轼写下一首“洞房诗”表达场景,流传至今成千古绝句

网址: 苏轼“小寒”诗词,一首给出灵魂之问,一首给出完美答案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58744.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