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场,别掉进这3种思维陷阱
原标题:人生下半场,别掉进这3种思维陷阱
文|沐雨(富书专栏作者)
笛卡尔曾说过:“意志、悟性、想象力以及感觉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维而来。”
人生像是一座座小山,有坎有坡有平地。
有人畏首畏尾,怕走错一步就万劫不复;有人健步如飞,内心笃定往前冲。
终其一生,每个人都在为改变思维所奋斗。
想要成功离不开“知行合一”,先懂得理论,事半功倍,再刻意练习,便可水到渠成。
分享三个心理学效应,警惕随处可见的思维陷阱,成就开挂人生。
归因效应:警惕自我感觉良好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人:
有些人碌碌无为却怪父母没给他好的出身,有所作为则是自己天赋异禀;
有些人项目失误时怪同事领导没沟通清楚,项目成功时则全是自己的付出;
孩子成绩一般怪老师不会教书育人,孩子稍有进步则是自己监管得当的功劳。
这就是典型的“归因效应”:将成功归于自己,将失败归于除了自己以外的因素。
电视剧《知否》中,墨兰常常让人恨得牙痒痒:其他姐妹有什么,她也一定要有,争不过就使心机得到。
遇到稍有不如心意的事情,就哭诉自己是个庶女身份,得意时却觉得是自己天资聪慧,是自己应得的。
但她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太计较眼前的得失,不受人待见;太张扬,常把过错推给他人,给自己树敌无数。
最终她被丈夫嫌弃,丫鬟出卖,连娘家人都对她视而不见,犹如空气。
墨兰聪明、漂亮,不会的事物很快能学会,又深得父母宠爱,却因为自傲把自己送入深渊,这样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居功自傲的最后无疑是在画地为牢,困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圈子里:别人进不去,自己出不来。
德国诗人海涅曾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究其原因,是因为失败能暴露我们存在的问题,让我们有机会反思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局限,然后加以改进。
如果一个人一味地指责别人,不反思自己,就会一直原地踏步;如果一个人能反思自己,寻求问题的本质,就会不断超越过去的自己。
经常听到一句话:“读的书多了,可以让你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因为我们学到的知识越多,就越觉得知识无边界。
同理,自省也可以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不断反思,不断找到问题所在,才发现学无止境,才能更好地汲取新的知识。
瓦伦达效应:警惕本末倒置
瓦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钢索表演者,在他过往几十年的表演生涯中,从未出现过事故。
在他73岁那年,打算完成最后一场表演后便退休,又得知一些重要的客人会到场观看,他一心想呈现最好的表演。
他从表演前一天就把每个细节都琢磨清楚,也决定表演时不用保险绳,全力以赴这场表演。
但正式表演开始时,他做了两个难度不大的动作却一不小心摔下10米高台,一命呜呼。
事后,他的妻子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
以前他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走钢丝的过程,所以每次的表演都很成功。
但这次因为太在意表演的结果,过于分心导致的失败,让人唏嘘不已。
这就是“瓦伦达效应”:只重视结果,不专注过程,会陷入患得患失的焦虑中,难以成功。
生活中也会有人忘记自己的出发点:
想学习技能,太在意一万小时法则,便只盯着学习时间,而忽略了是否有收获新知识;
想升职加薪,天天加班,项目却没有任何推进;
想改善人际关系,却无底线地讨好别人,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
我们盯着终点拼命往前跑,却没有关注脚下的路况。不难想象,这种情况下的我们碰到石子会栽跟头、碰到栏杆会忘记跨栏、碰到坡会容易放弃。
长此以往,不断被压力裹挟着,不仅过程很痛苦,结果也会不尽如人意。
听过一句话:“越注重结果的人,反而越容易失败。”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一心只在乎想得到的结果,预想成功或失败的景象,复杂的思绪让我们无法享受过程。
如果把结果看得太重,会瞻前顾后,生怕走错一步就跌进深渊;
如果能放宽心专注过程,每走一步都是阶梯式成长,想要的结果也会因此而来。
人生有很多个节点,会遇到很多次选择,重视和享受过程,对结果的得失心少一些,成就感便多一些。
野马效应:警惕情绪失控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
不管野马如何狂奔都无法甩开正在吸血的蝙蝠,最终野马被折磨致死。
动物学家发现,吸血蝙蝠吸食的血量不足以让野马死去,野马真正的死因是暴怒与狂奔,最终力竭而死。
吸血蝙蝠就像是蚊子,我们只能通过蚊香、驱蚊液将其驱赶。
但如果我们因为被蚊子咬而一直郁闷、暴躁,甚至情绪失控,最终只会得不偿失。
知乎曾有一个热门问答:“因琐事争端把男友论文及资料全删了,有挽回办法吗?怎么才能让男友消气?”
起因是女生的男友最近一个月都在熬夜写论文,女生便想着煲汤给男友补补身体。
但男友只是匆匆喝了两口又继续忙于论文。
女生指责男友的敷衍,男友专注于论文没有回应,女生却直接把电脑关掉,提出分手。
男友生气地夺门而出,女生被愤怒冲昏头脑,打开电脑把论文永久删除。
男友回来后得知此事,便收拾行李离开,再也没有回来。
富兰克林曾说:“处于盛怒之中的人驾驭的是一匹疯马。”
正如故事中的女生因为被情绪控制,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恢复理智后,只能对此后悔不已。
人在愤怒时,会被情绪控制,会不管不顾地行事,但后果却只能自己承担。
《认知觉醒》中有个“停几秒”理论,我们的潜意识觉得事情已经不可控时,先暂停几秒,让理智脑有审视和反思的时间。
试想一下,女生打开电脑前停几秒重新思考,这件事的发展会不会全然不同?
看过一则小故事:
船夫正乘船渡河时,前面有一只船正要撞过来,他喊了几声没人回应,便破口大骂前面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是一只空船,船夫的怒火便立刻消失了。
这便是庄子经典的“空船理论”:决定一个人情绪的不是“空船”,而是船夫的心态。
我们常常会羡慕那些情绪稳定的人,但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区别是,厉害的人都懂得:理智先行,情绪随后。
做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是挑战,亦是修行。
《好好学习》一书中写道: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遇到问题,学会解决是第一步,总结反思是第二步,经验为自己所用则是第三步。
警惕归因效应,停止指责,自我反省才能快速成长;
警惕野马效应,泰然自若,被情绪掌控不如控制情绪;
警惕瓦伦达效应,享受过程,不要陷入本末倒置的陷阱。
愿你能在这纷繁的生活里,变得愈发强大且坚定。
作者简介:沐雨,富书作者,用积极的心态过好柴米油盐,用佛系的心态向往诗和远方,一个人要想成功,不被阻挠,不被诱惑,这就是屏蔽力,本文:富书生活馆,富书严选,优品好物,和你一起提高生活质量,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人到中年,一定要记住:别掉进这3个陷阱,否则很难翻身
人到中年,别掉进这四个陷阱
五十岁的70后,收起你的大方,别花这3种糊涂钱,这是一种远见
人生下半场,遇到这3种人,务必要远离
能力陷阱:别让这3种陷阱,阻碍你发展的脚步
永远不要掉进“自证陷阱”
人到中年,建议你别吃这3种苦了
人生下半场,警惕这3个“诱惑选项”
人到中年,突破这3种思维,越过越顺
奉劝老实人,别与这3种人纠缠,过好自己才是硬道理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