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艳若云”!五彩绣线下藏着半部黎汉文化交融史
原标题:“光辉艳若云”!五彩绣线下藏着半部黎汉文化交融史
“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你的被子够暖吗?
今天我们认识一种颜值超高的“被”
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
集纺、染、织、绣四大工艺
它被赞“光辉艳若云”
龙被虽然有“龙”又有“被”
但并不是皇帝的被子
而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一种织锦——黎锦
一般用作传统祭祀和装饰
这件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
花纹图案用黄、蓝、白、绿、褐等彩色的丝线
纯手工绣成
中间一条为正面的黄龙
两侧和下面围绕有两两相对的四条龙
主体图案“五龙出海”气势恢宏
呈现一幅龙舞沧海的场景
外圈为喜鹊登梅、平(瓶)安(鹌鹑)富贵等
辅助纹饰,寓意锦上添花
上下两头为灵芝、仙草等装饰纹样
龙被是黎族纺、染、织、绣四大工艺过程中
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
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
被赞叹“光辉艳若云”
曾是黎族进贡给历代朝廷的贡品之一
而这件清代的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
历经几百年的时光颜色依然鲜艳
彰显出它精良的质地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五彩绣线下
藏着半部黎汉文化交融史
黎锦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
最为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
也是中国棉纺织历史的“活化石”
龙被起源与黎锦的发展紧密相关
宋元时期,黎族棉纺织业十分发达
有黎幕、黎单等十几种产品
龙被的传统形制和制作工艺
就此沿袭发展而来
但由于没有实物例证
元代以前的龙被究竟什么样子
人们已不得而知
△黎族绣娘正在织龙被。
明朝后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发展很快
海南岛和全国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这一时期的龙被明显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
福禄寿图、龙凤呈祥图等
汉族文化传统纹样
被融入到龙被的装饰中
可以说龙被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
△明代“福禄寿”对联纹森林图龙被(局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藏。
黎族棉纺织技艺的推广改进
最终改变中国人的穿着习惯
汉文化影响了龙被的纹饰
而黎族的棉纺织技艺
也对我国整个棉纺织产业产生了影响
宋末元初
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普及
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
元代时,有一名叫黄道婆的妇人
把她从黎族人那里学来的整套棉纺织技术
在松江府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推广
同时更新了“捍、弹、纺、织”4项技术
全面解决了从脱棉籽到弹棉花
从纺纱到织布的主要工序技术难题
△华东师范大学海上风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三锭纺车,上面雕刻了一位微微弓着背、捧着一匹布的老年女性形象。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可信的黄道婆像。
棉纺织技艺的重大创新
不但改变了中国千年来
以丝麻为主要衣料的传统
还催生出新兴的棉纺织产业
从此,中国人的穿着打扮发生了重大变化
生活习俗也因此而改变
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部分原材料及其制作工艺难以为继
龙被织绣传承几近断层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曾濒临失传绝境
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过多方努力,2019年
太极八卦麟凤呈祥图龙被被成功复制
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纺织技术规程
△复制的太极八卦麟凤呈祥图龙被。
如今,除了在博物馆欣赏龙被之美
我们还可以把黎锦美物带回家
在一针一线中,领略黎族人
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手工技艺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一个小院,藏着半部民国史
贵州黄平:五彩丝线绣出锦绣生活
谢其章︱一部《陶庵回想录》,半部上海文艺期刊史
呈现江南画绣史
人民日报海外版|百件刺绣精品亮相苏博 呈现江南画绣史
东南大学2023年录取通知书首发:藏着手工绣制的“彝绣”卡套
“出走露香园——江南画绣史”特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幕
“00后”彝族“绣郎”飞针走线“绣”繁华
重庆万州盘活“指尖经济”:“针”功夫“绣”出幸福生活
传承奶奶的黎锦手艺,帮村里给黎族姑娘织嫁衣|公园中国·雨林探秘③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