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灶”诗话
原标题:“辞灶”诗话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这是宋代孙纬的《献寿诗》,描绘的是灶神的形象。在小年这天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因为灶神要上天去拜见玉帝,所以要好好恭送灶神上天,求他上天多言好事,带回吉祥。
每年腊月廿三,是传统的北方农历小年,而南方小年是在腊月廿四。当天,人们要祭灶神、贴窗花。小年祭灶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所以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祭灶诗”。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宋代陆游的《祭灶与邻曲散福》,是一幅和谐的祭灶场景:在小年这一天,将左右邻居请来一起宴饮,宾主相坐,欢声笑语不断。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更是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一传统节日的内容:“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人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诗写得真实、细致,饶有情趣,写出了祭灶供品的丰富、祭灶的习俗,以及对灶君的期盼。足见古代民风对祭灶的重视。
小年祭灶,并非都是欢快喜庆,也充满着愤懑与不平。宋代吕蒙正的《祭灶诗》:“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作为一个文人,作者小年祭灶只能用清汤寡水以及写诗的方式,借写祭灶抒发了心中愤懑不平之意。同样是写岁末生活的窘迫,宋代苏轼的《纵笔》却乐观了很多:“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虽然眼下困苦,但明天邻家小年祭灶的鸡酒,一定会拿来与我同食的!
有一首写儿女效仿大人祭灶的诗,也很有趣。宋代刘克庄的《岁晚书事》:“门冷如冰尽不妨,由来富贵属苍苍。谁能却学痴儿女,深夜潜烧祭灶香。”门外冷得如冰也不妨碍灶王爷上天,从来人间的富贵属于上天赐予。不知谁能学我的一对痴儿女,深夜偷偷学大人烧香祭灶呢!儿女深夜偷偷烧香祭灶,可见祭灶的习俗影响之深。
祭灶亦是故园情思。南宋诗人陈藻的《平江腊月廿五夜作》:“昨日宰猪家祭灶,今宵洗豆俗为糜。燔柴夹水明如昼,截竹当阶爆御魑。故国赛还新岁愿,老翁回忆幼年时。才高命薄天相戏,我亦刚肠不肯悲。”昨日家家宰猪祭灶,今晚户户洗豆做豆糜。溪水两岸燃烧的柴火明亮如昼,人们截断竹子在台阶前燃爆驱散魑魅。回想故国希望能还新年许的愿,我老翁不由得回忆起幼年时祭灶的情形。诗人描绘祭灶后人们迎接新年的情形,感叹自己才高命薄,难掩自己的故国之思。
□魏益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辞灶”诗话
《民国报刊诗话选编》:报刊诗话中的风云与民生
新兵野外挖无烟灶灶热了心凉了
对1912年至1949年见于报刊的诗话文献作全面搜集、甄选、编排——从“新诗话”看传统诗学现代化
长篇小说《灶王传奇》:在民间信仰和文学想象之间
核废水中飘满鱼雷,一艘航母倒了灶
画说民俗|正月十三点灶灯
清明诗话
留住非遗里的“乡愁” 第十七届崇明灶花艺术节将持续至12月底
四川省图书馆举办2024新春交响诗话活动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07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661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4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292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297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45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38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504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688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