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豹:我不相信“生活会给你答案”
原标题:淡豹:我不相信“生活会给你答案”
转眼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了。可能身在假期时,我们也没能逃过这些对人生规划的追问:留在家乡还是去大城市,考公还是选其他工作,结婚生子还是继续单身……仿佛做对了某道选择题,就确保了一生的“成功”。
淡豹在《勇敢的礼物》中分享了她妈妈的故事,那段“改制”经历让她对人生规划产生了“另类”的想法,她不相信成功学所谓的“生活会给你答案”,“那些对于时代和个人而言理性、明确的判断可能带来一种安全感,甚至优越感,但这其实是一种幻想”。
她更愿意珍视这样的瞬间:“如果在某些时候,人曾想要通过什么途径把梦想实现,那已经是一个人光彩四射的时刻,是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勇气的时刻。”
《勇敢的礼物》是单读与 ELLE 津梁工作室共同完成的一本特刊。在合作中,单读得以听到熟悉领域之外的声音,并且实现了为当代创作者拍摄肖像的心愿。在新的一年里,期待更多富有探索精神的伙伴和我们共同发现创作的可能,欢迎联系:
dandu@owspace.com。
淡豹:我不相信「生活会给你答案」
采访&整理:侯玥辰摄影:张启迪
我是东北人,生在哈尔滨,长在沈阳,我母亲曾经是大学英语教师,后来由于身体的缘故,不能在讲台上站太久,四十出头时调去了出版社工作。
如今对下岗的想象常局限在工厂工人,但其实“改制”这个巨大的历史进程里,提前退休的、转岗的、下岗的、标准和业绩需要重新计算的、主动投奔市场经济海洋的,几乎是我身边的每一个人。我母亲所在的出版社要从事业单位改为企业了,于是她在四十八岁那年退休,几年后和另外几位中年女性编辑成立了一个工作室,给出版社买版权、看稿。还是很忙,但她的某种身份感和安全感也消失了,此后的人生里总在回望当初的选择,在每个节骨眼上——譬如涨退休金时——重新去看这项选择是否正确。
从单位的改制转轨传出“风声”,到真正做出选择的几年时间,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其实很漫长。那是我读大学的几年,这件事对我而言像是一扇门打开了,我开始变得不是很怕犯错误,不再那么渴望安全感,因为人太小了,个人在当下所做的自认为理智的决定,在时代大势前,就像小小的寄居蟹面临潮汐思量自己要躲往哪里。时代不仅非个人能够左右,甚至非个人能够理解。
那些对于时代和个人而言理性、明确的判断可能带来一种安全感,甚至优越感,但这其实是一种幻想。我不是一个对自己个人的“发展”规划特别多的人,更想保持探索的状态——这大概也并非我的选择,是我的性情所致。
我不相信成功学说的所谓“生活会给你答案”。生活不会给你答案。人如果硬要去归纳,也能得到后设的逻辑,当初正确的 A 导出了后来正确的 B,但那些从不是关键问题;到人生的中段,到人生的末了,谁手中都没有答案,只有自己一步步的具体经验。
Q1
你在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女性」?
小时候对于自己是女性,意识明确,但缺乏深度。小时候很自然地喜欢读女主角的冒险,而不是英雄男主人公,看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心想如果能成为像伊丽莎白这样口齿伶俐又惹人喜爱的女性该多好,但不会意识到她会受到哪些规训和限制。再到后来,不得不开始思考女性身份的问题,其实已经到二十几岁了。
Q2
你的女性主义意识启蒙是什么?
2012 年,有一位叫安娜-玛丽·斯劳特(Anne-Marie Slaughter)的作者,在杂志上发了一篇文章“Why Women Still Can't Have It All”,大意是她在四十岁左右发现,男性和女性面临着完全不同的职业处境,自己一直信奉的职场性别平等是一种幻觉。
有中文媒体将这篇文章引进,并将标题翻译为“女人无法拥有一切”。这篇译文激发了大量赞成退守家庭的言论,以及对女性适应环境、服从自身自然天性的要求,比如,“所以女性就应该从事教师这种工作,才方便照顾家庭”。
我最初是出于好奇心,想知道是什么样的传播过程,将一篇原本有其激进性、提倡社会改良的文章扭曲为对于“自然公理”的确认,于是写下了关于这一事件的文化评论,之后就开始更关心这一话题。
Q3
你眼中最有勇气的人是谁?
我姥姥。我姥姥是青岛人,她十九岁从女中毕业,东北新华书店去青岛招工,我姥姥报名后才告诉父母。上了火车,经天津到长春,此后再“回家”就是“探亲”了,要在一个人都不认识的地方创造自己的生活。
我很喜欢侯孝贤的电影《最好的时光》,电影分为三部分,青春梦、自由梦、天才梦,我经常想起我姥姥自青岛北上的这一路,我觉得那是一个青春梦和自由梦缠绕在一起的过程。你要说她的梦有多清晰,不见得;你要说她的梦实现了,也不见得。青春、自由、才能,这些东西向来是我们共有的幻想。能真正实现这些梦的人是少数,从未对此失望幻灭的人是极少数,但如果在某些时候,人曾想要通过什么途径把它实现,那已经是一个人光彩四射的时刻,是一个人能够感受到自己勇气的时刻。
Q4
你会通过什么方式积蓄自己的勇气?
我其实没有特别有意识去“锻炼”勇气的时刻,相反,我想劝劝女性读者,勇不勇敢这件事,有一部分是我们的性情气质带来的。现在的社会信条大多是,勇敢比不勇敢好,强大比软弱好,并不是这样的,如果你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很勇敢或者多么反叛的人,其实没关系。
Q5
你最想对哪一条对女性的要求说「不」?
上个月朋友拉我去看中医,把脉后医生就像一个算命大师,说你以后要柔一点,不要活得太像个男人了,这样你身体上的很多问题也会得到解决。显然背后有一套男女性格应该是什么样的量表,如果一个女性像男性一样,那么她的身体就会出现问题。表面上是一种劝诫,实际是一种要求。
Q6
男性能轻易拥有但女性很难拥有的是什么?
女性的爱。我有时会为男性得来如此轻易感到可惜。女性的爱是一种很好的爱,女性能够给予的理解和支持、情感维护和陪伴,都是很好的情感。
Q7
你会有为自己是女性而高兴的时刻吗?
意识到自己是女性后,慢慢觉得这不仅是我的身份,也是我的基本处境,对此只想好好体会拥抱。
Q8
你想对男性朋友们说点什么?
我其实什么也不想说。
Q9
如果女性可以做一次集体冒险,你希望是去做什么?
我希望做一次共同阅读。我越来越感受到阅读是一种很特殊的亲密关系。毕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非虚构,你在阅读时一定能够看到作者不得不袒露出来的自我,无论作者是否真的想袒露。“我”说出来的永远与“我”打算说出来的不同。
就像托尔斯泰本来想写一部带有教育性质的、批判出轨妇女的小说,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但是他背叛了自己,别无他径,只能把安娜写得完整而动人。你不仅看到安娜的出轨,看到安娜的道德困境,也看到了一个背叛自己的托尔斯泰。如果极为不同的人都在看《安娜·卡列尼娜》,大家会看到什么?这是我们对自己的心灵和他人的精神世界展开的一次冒险。不过,这种行动可别变成“不听,只说”,各人去自我表达。
Q10
分享一部你喜爱的女性主义作品,并说说理由。
我很喜欢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演的《东城梦魇》(Mare of Easttown)。它让我看到一个明确知道自己正在衰老中的女性,她不是广告上展现的那种美,当然不是贤惠或优雅的,同时她甚至不是有趣的,经常不是坚强的。但她也就脱离了那种成功学的魔术。她让你看到你也许软弱,也许热情无法持续,但没有关系,你不必须成为强者,就像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一样。
电视剧《东城梦魇》
▼
更多关于女性“冒险与勇气”的故事
在《单读 36·走出我房间》与特刊《勇敢的礼物》中
限量套装限时优惠发售ing
感兴趣的读者朋友们不要错过!
▼
2024 单读全年订阅首发
限时特惠中
新的一年,继续积蓄勇气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淡豹:我不相信“生活会给你答案”
张莉、淡豹、三三共话《晚春》:直面“让我们心惊的现实”
4+2=?给你不一样的答案
人生不相信眼泪,艰难过后是坚强……
时间从来不语,却会给你答案
学会用心生活,时间一定会给你答案
《我不相信神话》|每日一书
夏雨:我就演了个“申公豹”,导演把我下半辈子都毁了
舒淇:我不是一个专一的人,从来不相信一生一世
他俩要分了我就再也不相信钱了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73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70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51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8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3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20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71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5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