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之魂”

原标题:“贝多芬之魂”

卫建民

三十多年前,我去西安开会,工作之余在古城逛书店,于钟楼下的新华书店买到赵鑫珊的《贝多芬之魂》。我发现这本书时的惊喜,书店工作人员善意地望我一眼的神态,仿佛还是昨天的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赵鑫珊那些知性与诗意完美结合的散文,是我喜欢的学者类型的散文。他的《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我读了好几遍,受益匪浅。他的知识结构,在同龄人中是罕见的。因为喜欢他的散文,我也关注他的个人情况和写作动态,知道他已经写作出版了《贝多芬之魂》。这本书是1988年12月在上海出版的,我于1989年5月在西安买到。按出版印刷周期算,我暗喜,书刚出版我就买到了。

那一年去西安,工作结束后我独自旅游,登上几层大雁塔,从塔内的窗口瞭望,想起玄奘在此译经,唐代进士雁塔题名,发思古之幽情。去华清池泡温泉,泉水真的是白居易写的“温泉水滑”。“西安事变”时蒋介石的卧室、兵谏亭我也看到了;兵马俑的宏大气势,让人震撼。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保存着当年游玩西安几个著名景点的门票——秦俑参观券:5角,大慈恩寺票价:1角,秦铜车马:1元,骊山森林公园:2角。如今在潘家园摆个地摊,我相信有人会购买。我保存的是一份美好的记忆。

赵鑫珊在北大上学时学的是德国文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农业科学院从事情报资料的翻译工作。按那个年代的标准,他分配的单位并不理想,在他人,一定会有情绪,不安心工作。谁能想到,赵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在他人眼里枯燥的工作,他却是如鱼得水,从原版外文书籍中读生物、植物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直接站在了学术前沿。在东北下放劳动时,他以演算高等数学题为乐,在数学中发现了纯粹的美。后来,他调到社科院哲学所,又因家庭原因调回上海,在上海社科院从事中德文化研究。

他早已构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勤奋工作,不断写他想写的文章,对院里的课题研究不太积极,评高级职称也不太顺利,后就逐渐看淡。再后来,参与职称评审工作的余秋雨先生主持公道,力主赵鑫珊应评为研究员。

有一年,余秋雨来京,我问起赵评职称的事,余笑着告诉我:人家认为他写的那些什么也够不上。想想也是。赵的著作,说是文学创作吧,在似与不似之间;说是研究成果吧,不是工作单位安排的课题。有些学术研究机构,还不习惯承认个性化写作,还在抱着他们的“范式”。余秋雨读了《贝多芬之魂》后,是这样评价这部独创的人物传记的:

“这是一部具有国际水平的音乐美学和文化哲学论著,它出自当代中国学者之手,实在令人兴奋。本书的特殊性在于,作者凭借着对德国古典哲学和贝多芬音乐的深入感悟,对两者的心肉联系进行了短兵相接的交糅论述。难能可贵的是著者对音乐艺术的了解相当深切。不仅如此,它还涉及到一系列普遍的艺术问题,特别是探究了超越时空的世界性艺术的内在奥秘,十分可喜。”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学者的散文中,赵鑫珊是一个异数。他把科学、文学、艺术融为一体的诗化散文,拓宽了散文创作的路径;他的散文以人的精神自由为主题,以追寻人生意义为使命。

记得上海世博会筹备期间,作为筹委会的顾问,赵鑫珊来到北京,住在一家酒店。我去看望他,他用手拽了一角床单,抖搂着对我说:“这么个地方,住一晚要上千元。”我知道,他当年回沪后住房狭窄,《贝多芬之魂》是在他妻子的缝纫机板上写成的。他在浦东独居时,我晚上给他打过一次电话,问他如何解决吃饭问题,他说:“和建筑工人一样,下楼买个盒饭。”我想起他在家乡南昌电视台接受的一次采访,主持人跟不上他的思路,不知该说什么;只有他一人自言自语,如醉如痴。

赵鑫珊先生逝世后,我在网上搜索纪念他的文章,仅仅看到一篇。他少社交,常年沉醉在古典音乐和科学、哲学中,与贝多芬、莫扎特为伍,享受爱因斯坦、玻尔的智慧,诗意地栖居。他留下等身著作,并不寂寞。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贝多芬之魂”
“抗联之魂”大型全景艺术综合体落户哈尔滨
石问之:“冷月葬花魂”新解——“葬花魂”葬的究竟是什么花
俄罗斯音乐之魂——柴可夫斯基
贝多芬:一位终生的革命者
树清廉之风 铸忠诚之魂
七旬“老戏骨”裴艳玲将戏曲之魂“唱响九霄”
布赫宾德开启贝多芬“马拉松”
从贝多芬到勃拉姆斯 “京沪乐季”再续华章
边关绿魂

网址: “贝多芬之魂”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6955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