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根记 张涑玉:让文明祭祀与文化传承成为清明的主题

原标题:曹根记 张涑玉:让文明祭祀与文化传承成为清明的主题

曹根记 张涑玉:让文明祭祀与文化传承成为清明的主题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然而,作为节日的清明,不同于纯粹的节气,而是中华儿女祭拜先人、踏青郊游、放飞风筝等的重要节日。千百年来,人们在延续历史习俗,弘扬孝道亲情、歌颂家国情怀等仪式中,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亲和力、凝聚力,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清明文化。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让文明祭扫与文化传承成为清明的主题,必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魅力。

慎终追远文明祭祀

自古以来,“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寒食习俗源于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习俗。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忠心耿耿、不计报酬、不慕虚名,民间广为传颂他的事迹。传说晋文公邀请介子推出山享受荣华富贵,遭到拒绝后,晋文公竟然采用烧山逼迫介子推出山。但介子推宁死不从,最终被活活烧死。介子推死后,晋文公非常悲痛、深表愧疚。为了哀悼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焚之日定为火禁日,禁烟火、吃冷食,以寄哀思,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开始出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遂成全国习俗。隋唐五代时期,是寒食清明史上重要的发展时期,增加了拔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寒食清明的文化内涵和功能愈加丰富。宋元时期,人们开始用清明节取代寒食节。到了清朝,清明节完全替代寒食节。尽管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如此,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现如今,清明节被定为法定节假日,获得了法律规定的影响力,成为中国人民扫墓祭奠先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期间,人们祭祖扫墓,慎终追远、缅怀先人、致敬先烈,早已积淀成中华儿女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然而,由于上坟烧纸、焚香点烛、燃放鞭炮等传统祭扫活动,每年清明节引发的山林火灾、房屋被烧、燃气爆燃等时有发生,造成了人员伤亡、环境污染以及财产损失。3月23日,河南省民政厅、河南省林业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祭扫活动管理,最大程度降低火情火灾发生概率,推广敬献鲜花、绿化植树、集体共祭、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倡导文明祭祀新风尚。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移风易俗,用实际行动守护绿色家园。这些文明祭祀方式,不仅寄托出对逝去先人的哀思,也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历史的传承和社会的责任,成为文明清明的时代要求。

踏青游春尽享春光

清明节,又称“寒食清明节”。在中国古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原本是两个习俗不同的节日。寒食节,是人们“扫墓祭祖”、禁烟火、吃寒食的节日;清明节,是人们“踏青郊游”、取新火的节日。寒食节早于清明节两三天,且都蕴涵着怀念祖先、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二者之间习俗相似、时间相连、诉求相近,因而后人逐渐把二者合而为一。时至今日,人们时常使用清明节,而“寒食清明”的概念逐渐被淡化、被遗忘。

寒食清明节,既是缅怀先人的宗亲节日,又是远足踏青的春季仪式。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集“寒食”与“清明节”为一体的代表性作品。诗的前半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描绘的是诗人在寒食节“追忆先人”的悲伤心情;诗的后半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绘的是诗人在清明节“游春逛景”的愉悦心情。然而,当清明节替代了寒食节习俗后,清明节开始从喜庆的节日转变成庄严肃穆的节日。

寒食清明节是中国古代踏青游春的节日,即中国古人的“旅游节”。清明节祭祖活动一般都在郊外进行,人们将祭祖扫墓与踏青游春结合起来,逐渐成为清明节的习俗。踏青,也叫春游,古代称为探春、寻春。中国古代,人们往往选在清明时节外出踏青。究其原因在于,清明前后阳光明媚、雨水充足、春暖花开,人们外出祭祖扫墓时既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春景,保持愉悦的心情,还可以沐浴春光、锻炼身体等。古诗词中,有大量描述清明踏青游春的情形。比如,“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唐代元稹《寒食日》);又比如,“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宋代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再比如,“清明日,都市人出郊,田如市,人们游玩于田野园圃之间,至暮而归”(《东京梦华录》)等,生动地反映了古人寒食清明踏青游春、尽享春光的热闹情景。

“老家河南”要让“出彩中原”变成现实,必须把清明的祭祀、踏青等文化插上旅游翅膀,让更多的人从文化肌理中探寻“老家”的溯源。唯有如此,才能留住“老家河南”的“根”,留住“老家河南”的“源”,让河南文化旅游动起来、活起来,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传承坚守根魂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扫墓祭祖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对逝者的缅怀和对生者的慰藉,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赋予清明以厚重的文化艺术,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万象恢复、气温清明、春意盎然之时,人们祭奠先人、敬长敬祖、亲近自然,其实际意义不仅是踏青游春的运动,更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是坚守民族“根”与“魂”的呼唤。

寒食清明习俗,孕育出无数优秀的古诗词,展示着对先人的缅怀、对家园的祭奠、对国家的忧患。这些古诗词脉络的背后,铭刻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烙印。数千年来,以节日为媒、以民俗为介而形成的清明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锤炼与沉淀,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中,内化为中华儿女感先人之恩、思国家之强、奉行正之道的“根”,外化为中华儿女勇往直前的“魂”。

清明节祭祖,承载着国人厚重绵长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祭扫的活动环节体现出来,是人们心灵告慰与情感升华的一种方式。3月26日,河南省民政厅要求,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丰富清明节内涵,将追思缅怀逝者与弘扬优良家教家风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清明节为传承家风、培育家风、弘扬家风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铭记历史、缅怀英烈、礼敬英雄的家国情怀,借助于清明节实现了更深层次的融合,持续锻造着中国人民“家国天下”的民族记忆。

如今的清明,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一种绿叶对根的眷恋,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体现。清明时节,当我们缅怀先人、亲近自然、踏青游春时,既要心念先祖、留恋故乡、缅怀昨日,更要铭记先烈、憧憬明天、展望未来。在充满生机的清明之际,我们点燃对传统的留恋,播下新时代梦想的种子,必然会激发勃勃向上的强劲动力。让文明祭祀与文化传承成为清明的主题,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传统文化传承:清明祭祀流程
石楼县人民检察院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漯河民政发出倡议 弘扬时代新风文明祭祀
安徽黄山举行癸卯清明祭祀轩辕黄帝典礼
网络祭祀,也得清明
2024年清明世界蔡氏上蔡祭祖暨蔡氏文化交流中心及蔡氏根亲文化园项目奠基典礼纪实
我们的节日·清明丨寻春追远 诗韵咏怀
文明寄哀思 清明更“清明”
怀柔举办“清明诗会话文明 移风易俗树新风”主题推动日活动
清明·寻迹洛神赋

网址: 曹根记 张涑玉:让文明祭祀与文化传承成为清明的主题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8048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