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祀“重在心而不拘于形”
原标题:清明祭祀“重在心而不拘于形”
清明,既是一个自然节气,又是一个唤醒家族记忆、重温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每到这个时节,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返乡祭祖、追思故人,表达“思时之敬”。如何在寄托哀思、慎终追远中感悟传统与现代文明,让传统节日更加富有时代内涵,成为当下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
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清明祭祀,举行一些祭拜,还是很有必要的,没有一定的形式,就没有祭祀的仪式感,也难以体现对先辈的尊敬和对生命的敬畏、珍惜。古人又云:“筐筥锜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可见,祭祀之要在于虔敬,而不在于祭品的厚薄。
清明祭祀,重在“心”而不拘泥于“形”。“心祭”远胜于“形祭”。所谓“心祭”,就是强调从内心来怀念逝去的亲人。比如,开家庭追思会、撰写纪念先人的文章、回忆先人的嘉言懿行等等。这种纪念,不仅体现了对先人的尊重和怀念,也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近年来,我省不少地方纷纷推出“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的清明祭扫制度性安排。徐州、连云港等地陵园纷纷推出“鲜花换纸钱”服务,无烟陵园、“云祭扫”等模式渐成风尚;扬州等地践行生态葬,将亲人骨灰安葬于树下,人们共同种植树苗,寓意让生命在四季轮回中永生……这些“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的祭祀方式,同样可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引导公众从注重实物实地祭扫,逐步转到注重传承慎终追远文化本身,有助于新风尚的形成。
“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清明节扫墓既是对先人的追思和悼念,也是对生者的启迪和激励。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相比于形式,真情实感永远更重要。缅怀祭奠重于“心”轻于“形”,清明才能回归本义,清明节才能更“清明”。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清明祭祀“重在心而不拘于形”
传统文化传承:清明祭祀流程
网络祭祀,也得清明
安徽黄山举行癸卯清明祭祀轩辕黄帝典礼
曹根记 张涑玉:让文明祭祀与文化传承成为清明的主题
理论随笔|清明节里话“清明”
石楼县人民检察院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老山骨灰堂“绿色祭扫”寄哀思,倡导“水溶祭祀”
清明:气清景明养心性
2024清明不一般,老人说是“早清明,挖坟草”,何意?还能上坟吗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24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722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68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310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315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58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46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593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704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