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舞剧《大河之源》观赏记

原标题:生态舞剧《大河之源》观赏记

青海省原创生态舞剧《大河之源》日前在山西大剧院成功上演,同时也拉开了2022年度这部舞剧在全国巡演的帷幕。

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省份,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也是著名的“黄河歌舞”的发源地。《大河之源》在山西拉开全国巡演的帷幕,以舞剧的形式探寻中华文明的源流,追寻同源同宗的人文记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对艺术工作者启发很大。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大河之源》主创团队曾多次深入青海各地进行采风,每次的走进,都会给创作者带来内心的振动和心灵的发问。“从玉珠峰下来,看到真实的自然生态,对舞姿和人物的理解就变了,也让舞剧出现了生命力的迸发。”这部剧创作之初,编导佟睿睿和编剧罗怀臻决定《大河之源》不止于讲水源,还要讲那些守护河源的人。于是,作为叙述者的“我”登场了,他要寻访见证巡山队长扎西保护雪豹而牺牲的英勇事迹。

剧中“扎西”这一角色的原型,正是20世纪为保护藏羚羊牺牲的杰桑·索南达杰。他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武装反盗猎队伍,曾先后查获非法持枪盗猎团伙8个。杰桑·索南达杰与队员在可可西里抓获盗猎团伙后,在押送途中惨遭歹徒袭击,牺牲时年仅40岁。在那次可可西里行动中,共抓获20名盗猎分子,缴获7辆汽车,追回1800多张藏羚羊皮。当“我”得知扎西在与盗猎者殊死搏斗的过程中牺牲的消息,在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我”自发成为像扎西一样的“护源人”。

剧中人物在成长,观众也完成了一次情感的升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生灵的观念也根植于观者心里,整个舞剧呼唤每一个人担当起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责任和义务。

剧中“雪豹”的角色设计具有原创性、独特性,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雪豹屹立高原的身影,笼罩着神秘的上古时代的色彩;它的独舞与动物的群舞,又展现出生灵的自由、生态的和谐。但从第一个人类登顶开始,人与动物的征战也开始了,生灵一次又一次死于盗猎者的枪下。观者真切地感受到以“雪豹”为代表,在这里生活的高原生灵曾面临过的屠戮及濒临灭绝的危机,感受到这片纯净的土地,始终与危机并存,这里的生灵每个都在用力奔跑。

《大河之源》的创排,经过了大自然深切的洗礼,以当代的思考,探索大河上下人类的精神起源;以他者的视角,寻访大河源头、追寻大河足迹,领悟人类与自然、与生态是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这样一部有着宏大主旨的生态舞剧,对黄河题材的艺术创作是一次全新的探索。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黄河,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它的源尖“三江源”,也是长江、澜沧江与黄河三大水系源头的汇水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舞剧《大河之源》的创作填补了“三江之源”题材的空白,讲述了一个关于“母亲河”源头的故事。创作者虽从青海一省的角度创作,却将整体思考放眼于整个华夏文明这一大主题。

《大河之源》外来的“我”,在到高原拍摄极地风光、探访河源文明的旅途中,跟随扎西抵达大河源头,亲历守护“中华水塔”的艰辛,领略了峻美的风光,惊叹于悠久的河湟文化,还看见了最早记载中国舞蹈的彩陶和背星辰水的少女。“我”与扎西女儿“卓玛”两个人物的交汇,引出大河流经及沿线人文风情这条线。编导以拟人化的舞台艺术处理,采用多段缤彩纷呈的女子群舞,展现了大河沿途河源的姿态和特征。

舞台上水纹的映衬,也通过水颜色的变化表意不同的生态纹理状貌。从“一江清水向东流”到“咆哮万里触龙门”,沿水而行,千折百回,江河交汇,流入大海……观者犹如置身其中,深切体会到大河就像父亲母亲一样养育了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宛如在“水中央”。随之黄河的故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顺流而下,根植于心,唤醒观者强烈的生态意识——守护母亲河,守护这条大河,让这条大河绵延不绝,让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这条大河,不止是水源,它还是生命之源、文化之源、文明之源。”相信看过舞剧《大河之源》的每一位观众都会根植下“永怀感恩之念,守护江河之源”的理念,他们应该会想去高原纪念“扎西”,和守护者们一起致敬这方圣山、圣水,还有生灵。

一部艺术作品,能够有这样的效果,已是成功。

□李瑞莉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生态舞剧《大河之源》观赏记
雪豹斑纹化生的大河之“文” ——舞剧《大河之源》的文化意蕴
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将于9月在京津冀三地举行
舞剧《五星出东方》亮相阜阳大剧院
大河之上
娱论|乔羽:一条大河永流淌
我省“大河之澜”演出季9月启幕
一条大河波浪宽歌词 一条大河波浪宽歌词是什么
大江大河结局 大江大河结局介绍
“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启动,涵盖文学全生态

网址: 生态舞剧《大河之源》观赏记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820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