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陈巧生:一鼎香炉,一座丰碑,一段传奇
原标题:对话陈巧生:一鼎香炉,一座丰碑,一段传奇
研究或收藏礼器,是我们了解一种文化和文明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这个意义上,中式古典香炉的价值难以低估。
在香炉制作技法的复原、传承和开创领域,陈巧生是标志性的人物。由这位来自江苏的工艺大师设计和制作的“巧生炉”不仅频频亮相如世博会这样的重大展会,也是一批收藏家志在必得的精品。
Part.
1
历史与文明共生,而文明则肇始于礼仪。礼仪规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在哲学或宗教体系中的位置。而将礼仪固定下来的,则是一套套仪式。
于是,不同的文明就诞生出了不同的礼器。
在古典中式礼仪中,焚香是重要一环,它寄托情感和愿望,表达庄重和虔诚,而焚香所用的器具——香炉,也是宗教祭祀、文人书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礼器。
香炉不仅是鼎文化的衍生物,也是香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漫长岁月中逐渐融合了更多世俗用途,因而发展出了更多造型和制作工艺,终于在明朝宣德年间集于大成——在此期间制作的宫廷香炉被称为宣德炉,是中国古代铜质香炉设计和制作技法的高峰,也为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收藏家们所珍视。而随着后世工匠的不断仿制,宣德炉也逐渐从特定年代文物演变成高级铜香炉的代名词。
Part.
2
就像许多传统工艺一样,以宣德炉为符号的铜香炉制作工艺逐渐走向失传。在上世纪70年代,出于一个偶然的机缘,陈巧生开始研究和尝试复原宣德炉。虽然他出生于铜匠世家,从小就掌握铜器制作工艺,但对于制作古典铜香炉却几乎束手无策——很少有现成的技术和资料可以借鉴。
在艰苦的调查研究和反复试错后,他终于做出了第一鼎铜香炉,并逐渐掌握了古代宣德炉制作时采用的“失蜡法”烧铸工艺。在此后的数十年间,他在造型设计、炼铜工艺、材质配方、皮壳制作等方面不断精进,逐渐成长为技艺卓绝的铜炉工艺大家,而他亲手制作的巧生炉屡获大奖,不但频频亮相于各大展会,也广受收藏家们的追捧。
2011年,凭借在本领域的突出贡献和卓越技艺,陈巧生荣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韵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在2013年又被授予“中华传统工艺大师”称号,并于去年入选“2023福布斯中国杰出匠人TOP 100”。
在传承、复原传统技艺和美学的基础上,陈巧生对香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应用场景和生活方式的拓展延伸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与陈巧生对话的过程中,我们也受到了这样的启发:任何传承和创新背后,都是对文化的深度解析、重组和迭代运用,使之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所用。
陈巧生(右)在指导学员
福布斯中国:您在铜炉工艺美术领域享有盛誉,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也传承、创新了不少工艺技法。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哪些因素有关?您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陈巧生:这个问题很有趣,讲到经历可以从我小时候说起。我从小喜欢看美的东西,从苏州园林到园林里的太湖石、文字、摆件……几乎是一种痴迷的热爱。那种审美是对我的创作,为炉文化打下了基础。其次是我的家庭因素,我们家本身就是一个铜艺世家,从我的爷爷开始我们都从事铜器制作,所以我认为传承传统文化是一种责任。在那个年代,这种责任造就了今天的我。
福布斯中国:铜炉工艺品在当前有哪些应用场景?在艺术和商业上有哪些价值?
陈巧生:这个问题实在太重要了啊,因为现在大家对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缺乏了解,也很迷茫。对于我们搞艺术领域的来讲,更注重的是(艺术的)情绪价值。比如说在一个空间里,没有某种艺术(作品)的衬托和融合,就会感觉很空。如果空间里有了些艺术作品,它们就会跟你互动。这是一种场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觉得炉文化的发展太重要了。我相信炉文化在未来必然会成为一种主流文化。
福布斯中国:请您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谈一谈在铜器制作领域的传承与创新。
陈巧生:这个讲来是我的一段辛酸史,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累很累。为什么呢,我是铜炉领域发展的第一代人,几十道工序都要我一个人去开发,都是在一次次失败中一点点摸索的。因为我没有前人(可以借鉴和学习),在这个领域没有师父。我们家庭以前是做一些民用铜器的,而铜炉文化从明代开始都是从宫廷文人之间流传的,它的要求与高度是你想象不到的。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使命,也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挑战。
福布斯中国:您如何理解如今大力提倡的匠人精神?它在未来会有哪些发展?
陈巧生:这个问题怎么回答都是空的,我觉得所谓的匠人精神需要用一辈子去理解。因为我现在近70岁的年纪,仍然在不断探索炉文化。谈到发展,那就是在自己领域的基础上,一定要去开发更多作品,不断创新,再把自己的文化切入进去,用一辈子完成一件事。
声明:品牌之声相关资讯来自于被采访对象,非福布斯编辑内容。
精彩内容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到豫园燃一炉香 看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美学”
梁鼎光被誉为当代传统书法第一人,继承魏晋书风,当代永恒的丰碑
英雄之光丨站着是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丰碑!
品读·红楼香气
广州再添一座新美术馆
夜雨丨郑维山:简主题叙述下的一段灵魂感动一一读《送你一座不孤城》有感
风雅炉香 华宝楼推出又一沉浸式展览
古人怎样过七夕节?一起来丢巧针、吃巧果、宴乐达旦
品读|熟不仅能生巧,还能生“美”
凡人修仙传:青丝白发红颜薄,一遇韩立恨终生,一文读懂陈巧倩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