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陈东东、孙文波、西渡:十问当代诗歌

100年前,存在着被学者姜涛称作“新诗集”的现象:《尝试集》(1920,胡适)、《女神》(1921,郭沫若)、《冬夜》(1922,俞平伯)、《草儿》(1922,康白情)、《湖畔》(1922)、《蕙的风》(1922,汪静之)、《将来之花园》(1922,徐玉诺)、《春水》(1923,冰心)、《红烛》(1923,闻一多)、《志摩的诗》(1925,徐志摩)、《夏天》(1925,朱湘)、《瓦釜集》《扬鞭集》(1926,刘半农)、《我底记忆》(1929,戴望舒)……这些诗集大多出自30岁左右的诗人、文人、学者——后来他们被称作大师——之手,竖排,各式老印刷,薄薄数十页。

这些诗集不少销量甚佳,最知名几例达数万本,放在今天已是畅销书。它们既是公开出版物,又有几分“内部发行”性质,因为如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所言,白话文运动先天便划分了“他们”与“我们”,开明,也没那么开明。后来的我们很少知道,当年是否存在着不少民间的、初学的诗人,用自己的余力、余光写着远为不同的诗歌。在今天,人人都是诗人,在社交媒体、手帐日记、公共空间上,人们创作着更为通俗、开放的诗歌。

多年前,诗人多多获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Neustadt International Prize for Literature),这是中国作家获得的最高文学奖——因为诺贝尔奖是关于文明的奖项,不专属于文学。这使我们意识到,在文学的意义上,中国诗歌可达的精神与风貌,或许已远超人们的想象与预想。中国自我认同为诗人的国度,或许由于汉字的意象与变化,化而为诗歌,自然气象万千、不可估量。然而如何现代、如何当代,戈麦、顾城、骆一禾、海子、张枣等人的实践尚需更好地完成,或继续下去。

出于总结与沟通的需要,在“蓝星诗库(典藏版)”出版之际,我们邀请了三位著名乃至经典的诗人——陈东东、孙文波、西渡,其中西渡也是学者,并且是《骆一禾的诗》《戈麦的诗》的编者——谈谈当代诗歌的十个大问题。

旧版蓝星诗库

由于命名与定义、历史运动、学术研究、结社交游等原因,诗歌被称作现代诗、当代诗、新诗、白话诗、现代汉诗、自由诗——有时候是宽泛说法,有时候是不容分辩的说法,很多时候这反而会给人们的理解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基于此,请你用朴素的、公众的语言给读者呈现,什么是诗歌?你为什么这么描述或想象?

陈东东: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圆桌|陈东东、孙文波、西渡:十问当代诗歌
南方诗歌奖评委西渡:把诗歌奖还给诗歌
陈东东:时光被我总结,秋气因回忆而聚拢
每日一书|《略多于悲哀:陈东东四十年诗选》
第十二届“十月诗会”在河南淅川举行 邹昆凌、西渡、赵晓梦获“十月诗歌奖”
当代诗歌的困境与危机
致敬陌异者,第八届东荡子诗歌奖颁出
国内诗歌名家东莞采风,“生态诗歌”圆桌对话聚焦生态审美
陈先发作品研讨活动举行
诗以咏志新田园 第五届西江河乡村诗歌节在成都青白江举行

网址: 圆桌|陈东东、孙文波、西渡:十问当代诗歌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195359.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