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榜单 | 戈达尔自己决定任何事,包括去死
原标题:单向榜单 | 戈达尔自己决定任何事,包括去死
帕特莉霞:听着,最后一句真美,“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你呢,你选择什么?
米歇尔:选择悲伤,这太蠢了。我选择虚无。这也好不到哪儿去……但是悲伤是一种妥协了。要么统统归我,要么一无所有。
1959 年的巴黎,年轻而疯狂;
1959 年的戈达尔,真诚而忧伤,并让《筋疲力尽》中的男主角替自己道出了答案;
2022 年 9 月 13 日的戈达尔,用行动实践了那个答案,像是叹息了一声:“啊,虚无”,又像是带着这个世界的虚无感,走向了某种“清晰”。
加缪曾说“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而戈达尔对这一哲学问题的迷恋程度,可追溯到“在钱包里也放着刀片”。
从对“存在”的追索,到对“存在”的验证,“自己决定去死”是否解决了戈达尔的虚无感,我们无从得知。但他的电影,他的人生,都非常明晰地回应了存在主义关于“人是自由,人是超越”的精神内核。
“反正对您来说,一切开始于书籍,而不是电影,不是吗?”,记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戈达尔身上的文学性,戈达尔也在采访中慷慨地分享了自己的阅读。如今,斯人已逝,但我们仍可以沿着他的阅读轨迹,一窥电影之外,戈达尔的“内心之眼”。
戈达尔对纪德的喜爱是毫无保留的:“成年以后,我再也找不回纪德曾给我带来的惊叹”。这本书作为一个 14 岁少年的生日礼物,或许没有让他从此道德败坏,但戈达尔说“就这样,我发现了文学”。
纪德像所有善变者一样充满矛盾,同时又在不断地自我拉扯中找到了自己的坦诚。在他那里,忧伤只是一种低落的热情,而他对世界始终拥有持续的激情和渴望,所以他“扩展爱,而不是满足爱”,关注事物胜过关注自身,认为一切热衷都是爱的耗散、甜美的耗散。
与其问戈达尔的电影有没有纪德的影子,不如问,戈达尔电影中那些希望给心上人热情与别人给不了的快乐的主角,是不是很纪德?
就像这本书,纪德写给未曾谋面的纳塔纳埃尔,如同写一封温柔又狂热的情书——谁被这本书触动,谁就是他那个未曾谋面的纳塔纳埃尔。
虽然被称为女版的《变形记》,但似乎在戈达尔心中,它更具备“杰作”的气质——在被问到“显然你改编不了?”时,戈达尔坦言:“说到底,那也许证明了这是一部好书”,因为,杰作是拿来读的,而不是拿来拍电影的。
“荒诞”是这本书的壳,内里传达出的“女性觉醒”意味极其强烈。如果说《变形记》里的变形是一夜之间完成的,那《母猪女郎》里的变形则是近乎于发酵似的,从量变到质变,女人像喝慢性毒药一样,一点点感受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令人崩溃的变化。这也导致此书分析多过情节描写,引发种种争议:这是小说吗?
——戈达尔的反对者们是不是有过相似的疑问:这是电影吗?
“是超现实主义者们让我发现了《无名的裘德》。”戈达尔说。
作为托马斯•哈代在小说创作上的“天鹅绝唱”,这本书的野心无疑是巨大的。哈代呈现了好几种矛盾与观念错位——爱情与婚姻,理想与现实,灵魂与肉体,道德与自我……仿佛人活着,无时无刻不在和某些东西搏斗,但在种种观念的“跳接”中,又刚好让理论与故事成为闭环,让人怀疑,世界是否仅仅是一个意念:
她似乎觉得,世界就像是梦中作的一首诗或一支曲子,人在朦朦胧胧时它似乎美妙绝伦,而在完全清醒时它则显得毫无希望,荒谬可笑;上帝像梦游者一样机械呆板,而不像哲人一样深谋远虑;在形成世间的各种状况时,人们好像从来没有想到,受这些状况支配的人当中,有一部分人的悟性会发展到现今会思想、有教育的人所达到的程度。
而生活的折磨,使得抽象的敌对势力呈现出具体的人形来,裘德和她过去那些模糊的想象,现在由一种意念取而代之:就是他们觉得自己正在逃避着一个迫害者。
“是因为阅读齐奥朗让你变得平和了吗”,戈达尔给出了高度肯定:“齐奥朗让我的精神能汲取物质食粮”,无疑,在他心中,齐奥朗已然成为一种“思想指南”之类的存在——它就像停车场。我们可以进去、出来、再回来。如果发现一个很好的思想,我们可以在里面待很长时间。然后就无法自拔。
那大概是一种“不用通读,随时可以开始阅读”的思想形式,戈达尔做了满满的齐奥朗格言笔记:“每一个想法都应使人回想起一个微笑的废墟”,“我们都是闹剧演员,我们从我们的问题里逃生”,“问题亵渎了谜,然后,这个谜被其答案所亵渎”,“苍白之处给我们指出了身体能理解灵魂的地方”,“迟早,每个欲望都会遇到它的疲惫、它的真相……”
或许是受格言影响,戈达尔的句子也总是充满了此类张力。比如,于佩尔在拍摄期间的小作业上曾写下非常戈达尔式的问句:“我们应该为爱工作,还是爱上工作?”。
戈达尔一定非常喜欢,因为他把它保留在电影中了。
不知道莫拉维亚看到这条评价后是否有翻白眼——“他唯一的一本好书,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冷漠的人》它预示着安东尼奥尼电影的到来”,戈达尔曾在采访中如此说道。
同样是关注人的精神状态的病态和异化,安东尼奥尼拍的电影可以说是“内心电影”,但莫拉维亚这本书却被调侃为“书中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去豆瓣八卦组开个帖”。细究原因,大概因为,文本语言足够做作——也只有如此做作才配得上装腔作势的生活。还有一个原因是,写下这本书时莫拉维亚才 16 岁。
莫拉维亚一方面精确地定义了这是“年轻的冷漠文学”,一方面又指出——我的小说的书名应该反着理解:一个人不想成为冷漠的人,他想为达到某个目的——某个绝对意义上的目的——而写作。
这是不是很像书中那个为了反抗妈妈而跟妈妈的情人好上的女儿?
纪德的作品里有过相似的人物心理:“他只是要采取一个行动。或者说得更准确一点,毫无理由地采取一个行动。”而人们更愿意理解为:大多数时候人们行动,只是因为别无选择——那个行动是当下的唯一选择。
戈达尔对文学和电影的关系有自己的一套理解:“当小说写作不是很深入并深受创造之苦时,电影可以夺权并在不对其进行破坏的情况下用作底层结构”,因此,无论他多么崇拜野棕榈,也放弃了将它搬上屏幕。
他担心自己拍不好:“只能采用那为了追求纯粹的爱而牺牲一切的疯情侣的故事,而舍弃老人的故事”。
难拍的点大概不是因为故事太丰富,而是因为它太像自己了。戈达尔电影中曾采用过的诸如拼贴、跳接等手法,让他的画面看上去那么跳跃、那么“不在普遍逻辑上”。而这本书采用的技巧契合了被略萨称为“连通管术”的小说技巧:相互交叉又独立的两条故事线,却以某种方式相互补充。
只是福克纳的男主人公说出的是“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悲伤”,而戈达尔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约翰•勒卡雷大概是戈达尔的书单中最暴露自己的一个:“它满足了我对双面间谍的口味。我一直觉得自己有两面性。我们并不来自土地,但我们毕竟在土地上。”
是人性的各种可能性构成了勒卡雷的小说,而不是间谍小说普遍拥有的“跌宕起伏的情节”。如果说“认清生活的真相然后爱它”是罗兰的英雄主义,那么勒卡雷的人物更多时候散发出的是“看破现实后悲观绝望”,小人物对上现实世界里的“大他者”时,是否永无胜利之日?
又或者,人人都是小角色的世界,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胜利”?
拉法叶特夫人是戈达尔心中的“伟大小说家”。对于这本书,戈达尔甚至用了“重读”这个词。
17 世纪,即使是法国这种爱浪漫的国家,也受制于那个理性的时代,要求人们理性先于情感。在书中,沉默也是一种情感表达,出轨者仍然会在内心发生百转千回的自我挣扎,而最让人震惊的,是克莱夫王妃最终还是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克制住了情欲,选择到修道院了却余生。
为什么这样一种看过去遍布现代爱情气质的故事,让戈达尔频频重读?抛开“爱”是永恒的创作主题这一因素,大概是因为,作为法国第一部心理小说,它花了更大的心力审视人的情感和精神,而不仅仅是用罗曼蒂克的叙事推动故事发展。
说到底“日光之下无新事”,但一万个恋爱的人,就有一万种“内心叙事”。令戈达尔反复琢磨的,还是人的一颗心啊。
撰稿 - 花美男
编辑 - 手刹
- 今日话题 -
你与戈达尔的相交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法国大导演戈达尔选择安乐死离世:已精疲力尽
法国导演戈达尔在家中安乐死,妻子发声:他在亲人陪伴下安静离去
著名导演戈达尔去世 享年91岁
著名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去世 享年91岁
弗里达·卡罗:用苦难浇灌的墨西哥玫瑰
网飞《玛蒂尔达》电影版曝预告 热门音乐剧改编
【单向历】8 月 12 日,忌执念
【单向历】9 月 18 日,宜打盹
肯达尔晒近照,化身极品甜妹!与布克结束度假,又去健身太自律
《阿凡达》男主加盟网飞抢劫片 豪华阵容众星云集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