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生命力是作者赋予作品叙事里的一种真气 | 文艺青年的101种活法No.39

原标题:梁永安:生命力是作者赋予作品叙事里的一种真气 | 文艺青年的101种活法No.39

68岁的梁永安是一位“网红教授”,也是年轻人争相追捧的情感导师,被尊称为当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爱情课”讲师之一,在B站拥有100万粉丝。

梁永安教授于今年6月出版《梁永安:阅读、游历与爱情》,新书中包含了很多梁老师自己的经验和他的个人的智慧。本期文艺青年的101种活法,梁永安教授围绕城市中的青年的话题展开讨论。

面对年轻人的困惑,听梁永安教授从社会科的角度去解读一些都市生活和流行文化的现象。

梁永安教授

以下为梁永安教授的讲述:

青年文学,是不可复制的

当下青年的生存正在跨越。青年作者经历了这么一个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几千年没有经历过的青年时代。

青年,在世界上总是猝不及防,没准备好就踏入了下一个阶段。这一段人生刚刚有所体会,又被历史和生活推到下一段学业。总是有一种面对生活,被强烈冲击的感觉,然后也很难应对。很难应对又不能不应对,承担了大量的生活里面的形形色色的事物。

生活里面既有农业社会积累下来的农业民族,农民的坚韧性。但另外一方面又是现代新的生存环境,所以面临的难言的东西很多。

青年文学,实际上是不可重复的。不可重复的写出了这一代人内心深处的自我支撑,强作镇定。有时候又是向外不经意间抑制不住的对生活的感叹。所以这些方面没有大的战争,没有大起大落、大生大死、大悲大喜。但这些对人生命的检验,实际上是更加有一种痛切性。所以这也是个漫长的过程,从青年文学中可以读出一种漫长的青春,漫长的青年。漫长是因为经受的东西太多,它的分分秒秒都不太一样了。读的时候在互相之间都有一种很强烈的心理呼应。

我觉得真正的小说,作品里面的表达叙事也没有用太多的策略,是非常真纯的、文学的一种生活的状态,表达出来的东西,都是在生命中过了好几遍再释放出来的。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上的东西,语言层面的东西就是读者体会到叙事里的热度。尽管生活艰难,但是非常有生命力,这也是作者赋予作品叙事里边的一种真气。

像今天的年轻人。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里,它的生活标准,它的生活理念,它的要求跟我们那个时候有很大的区别。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尤其像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这些大城市里生活的时候,有一种很强烈的,几乎是不能完成的东西。哪怕你后来住下来了,其实跟你心里的希望还差得老远。

梁永安著《梁永安的爱情课》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5出版

年轻人内心的果敢,关键时刻能够释放再生力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生活就是从某种创伤开始,某种未实现的被压抑的欲望开始。欲望还背负着被生活打击的一种感知。所以按道理说,如果用传统的习惯来看,人很容易衰老,人就很容易会被压住。压住之后每天产生绝望感。但实际上在年轻人的小说里,现代一代年轻人他既是承受着超高的这种压力,但是同时又没有丧失希望,还是很顽强的。有的人上班在上海嘉定区那边,早上来市区上班,来回一天都需要通勤一到3个小时,特别的焦累,但是还是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到了一定的时候,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果感,对生活强烈的坚持,就能够爆发出来,这股力量没有消失,所以复杂性也就在这里,在常态下,它还是保持住一种千头万绪,但是在关键时刻,它能释放出一种再生力,或者说是一种对生活重新打造的能力。

我们从古代以来思维就是一种二分法,就是二元。现象与本质、黑与白等等,因为这是我们常见事物的两端。但实际上事物的本体是中间的一块灰度的,形形色色的小区别是这时候我们内心经过的东西,它的二元交替。其实更多的时候,人类生活中一些连接的部分是支撑我们能够走下去的原因。有时候并不是说你从这跳过去了,你从传统“咚”的以下就跳到现在来了。很大一个程度上是我们自己在呼吸生活,生活里边的那些东西它并没有断裂。

这里面实际上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人为什么在变化里边有时候觉得很累,但是还是要去变,还是要去经受。其实我们是饱含着希望。

希望,不可能来得太早,但也不能来得太晚,这就是我们的承受力,我们能承受的就是在一定的时候能够到来的希望。

我读书的时候印象最深了,我们本科毕业的时候,辅导员拿出一张分配名单。我们班那些人竖着耳朵听就行了,自己根本就没有找工作这回事,就拿出个名单,宣布某某新华社,某某人民日报,某某光明日报,某某人民文学等等,一帮人分配的挺好。

所以那个时代是那样一回事,一辈子打算在一个地方住到老。但这一段的年轻人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特孤独。跟前面的人没有相似性,后面再过上两代,人家跟你也没相似性,到了那个阶段,形成新共识,新的生活方式。所以这一代人心理上前后不靠,我觉得更多的实际上是精神内部的流浪感、孤独感。

我们传统那种愚公移山,岳母刺字,传统心理今天不管用。但是现在的积累又不够,因为现在的积累处于历史发展的转换初期,都是创痛的原型。

梁永安著《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22-5-21出版

为什么要投身文学?

这个世界上实际上就两种人,一种是生活艺术化,一种是艺术生活化。有的人喜欢看电影,听音乐,实际上这本质是生活的油盐柴米,它有调剂,有一点小趣味等等。但那个不会是主调。

真正搞文学搞艺术的人,他是个生灵,我们原始社会的人是一个生灵,后来在社会进化过程中逐渐被归顺。其中有一部分野性遗传在文学艺术里。这些人不得不活在生活艺术化的人群里,但他本身是个艺术生活化的人,所以他生活里面的一切其实都是以艺术为核心,都是经过这个世界,而不是以它为牟利的空间。

这时候我们就是在对着空气,这个空气我觉得是环境。我们在空气里其实也很难有回声,也很难有真的声响。其实这也表达了一种面对世界的感受。

文 / 张妮 审 / 任慧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看不见的城市:徐明松的手机微摄影 | 文艺青年的101种活法No.35
标·本:康青的植物记 | 文艺青年的101种活法No.36
葛亮:饮食是可复刻的文化密码,与记忆和历史相连 | 文艺青年的101种活法No.38
论文艺女青年如何培养女王气场 内容简介是什么
青年作家刘阳阳:真情可贵,不易寻之|南边文艺专访
《以X为原型》:审视我们的生活
文艺评论 | “上有老下有小”: 中年主题剧的叙事逻辑与困境纾解
幸福的活法,就十个字,顿悟!
非虚构研究专辑|梁鸿:梁庄的空荡荡的家
酒吧里的这种小姐姐是真迷人……

网址: 梁永安:生命力是作者赋予作品叙事里的一种真气 | 文艺青年的101种活法No.39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2772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