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1章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原标题:《道德经》第1章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第1章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经文】道可道①,非常②道。名可名③,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④;有,名万物之母⑤。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⑥;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⑦。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⑧,众妙之门。

【考注】①道:第一、第三个“道”是名词,指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②常:恒常,一般的,普遍的,不变的。③名:第一、第三个“名”是名词,名称的意思;第二个“名”是动词,说出、说明的意思,如莫名其妙;第四、第五个“名”是动词,命名、表达的意思。④始:根本,本源。如《国语》:“坚树在始。”韦昭注曰:“始,根本也。”再如《素问•王冰序》:“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⑤母:母亲,这里指具有产生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⑥妙:精微深奧的事理。⑦徼:边界、边际,引申为区分、区别、差异、不同。⑧玄:本义深黑色,引申为玄妙深远的意思。

【考译】“道”(常道)如若可以轻易讲清楚,它就不是恒常的道;“名”(常名)如若可以简单命名,它就不是恒常之名。

用“无”来称谓天地宇宙的本质,用“有”来统称世间千差万别的有形万物。因此,我们应当通过“无”去领会天地宇宙的奥妙,通过“有”去领略宇宙万物的丰富多彩和千姿百态。“无”和“有”作为两种属性都源于事物,名称不同而已,两者都可以称之为深奥。这听起来抽象而虚幻,但它是认识万事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总钥匙。

【导读】作为起始章,本章老子首先向我们提出一组概念,如道与名、无与有、妙与徼等;其次,老子指出,“无”是宇宙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总名称;第三,老子还进一步给我们指出了认识世界的途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指出“无”中观“妙”和“有”中窥“徼”,此二者是认识世界之门。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哲学的整个体系,就是由这个“道”而展延开去成为一棵参天的哲学之树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最先接触的是它的物质概念,学习《道德经》,我们自然首先会问到底什么是“道”。但老子明确告诉我们,“道”不可道,“道”只是它的一个名字,甚至连名字都是难取的。全经各章,老子也从不系统地讲“道”究竟是什么,只是根据说理需要对“道”进行一些片段性描述,我们只能从这些描述中去窥探“道”的奥妙。虽然不可能一次性弄懂什么是“道”,但通过本章,我们可以获得对“道”的初步认识。

【辨析】本章作为起始章,老子引领我们认识一组基本概念:道与名、无和有、妙和徼。通过这些概念,我们可以形成对“道”的一个初步认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不可道,因为它是常道;名不可名,因为它是常名。

这里有三个“道”字、三个“名”字。三个“道”字三个迥然不同的意思。第一个“道”是道理的意思,第二个“道”是言说、阐述的意思,第三个“道”才是老子的哲学概念“道”,即他所说的常道。

三个“名”字亦如此,第一个“名”是名称的意思,第二个“名”是定义、概念的意思,第三个“名”才是老子的哲学概念“名”,即他所说的“常名”。

首先,道不可道,名不可名。

道,其内容是难以想象的,其名字是难以命取的。老子提出“道”的概念,当然希望能向人们讲清楚“道”的模样,并赋予它一个名字。但“道”的模样不可言说,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本身或叫“道实”,只能算是“道名”,甚至就连这个“道名”也是难以命取的,因为语言表达总是带有主观色彩和局限性的。但为了表达自己的“道”,老子还是用了“道”和“名”这一对概念,我们可以把二者理解为名与实、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第二,道不可道,因为它是常道、恒道;名不可名,因为它是常名、恒名。

在老子眼中,可道之道、可名之名都是俗名俗道,真正的“常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和描述的。为说明这个道理,《韩非子•解老》引入了“理”“道”“常”的概念。

韩非子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韩非子•解老》)他认为,“道”是自然万物得以如此存在、如此变化的客观总规律,是高于各种具体规律之上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总规律。“文”即纹理,引申为物象,即事物的现象、状态,意思是说,“理”是事物现象的根由,而“道”是万事万物总根源和共同本质,简单地说,“道”即物理。

“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生乍死,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所,是以不可道也。”(《韩非子•解老》)剖判,意为分开。韩非子认为,“道”与“理”是共殊关系,一物一理,或者一类物一理,“理”是区分事物的依据,随事物的存亡而存亡。而“道”是“常理”,是从万理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它不依赖于天地万物(所有的具体形态)而存在,天地万物消散而“道”永存。“道”如此抽象,故曰“不可道”。

为什么名不可名?因为有名字的都是可以言说的具体事物,事物既然有了名字,那它的圆、方、曲、直等特性就是确定的,当然就是具体、个别的了。即事物一旦有了名字,就有了界定、有了规定性,例如,一说汽车、火车、飞机,人们就会马上想到它们的具体形象。道家所说的“道”,是囊括宇宙、天地、万物的整体,它没有大小、形状等量的规定,因此不能像对待普通事物那样给它起个名字。

根据上述理解,我想起列宁的物质定义,或许这一定义能帮助我们理解老子的“道”。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老子之“道”是否就是对万物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一“共相”的概括?有人试图用现代科学概念诠释老子之道,如“宇宙大爆炸说”的“奇点”论或者叫“宇宙蛋”,无论叫啥,都摆脱不了它只是某种物质具体形态而不是物质本身的事实,陷入机械唯物主义的泥淖。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为了说明自己的“道”,老子又引入了两对概念——“始”与“母”,“有”和“无”,老子认为“道”是“有”和“无”的统一,是天地万物之“始”“母”。

老子认为,原始宇宙没有实在可见的物质,只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无形物质。这种物质存在于宇宙的每一个角落,是它逐渐地演化出了现在纷繁复杂的天地万物。这些物质是如何逐渐演化为天地万物的?这就是“道”的作用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个“本原”不是实体,而是作用,老子把这种作用命名为“道”。

宇宙天地万物,“无”为父,“有”为母,“道”为父母。道无形无象,此可以称之为“无”;道又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的普遍存在和发挥作用孕育了宇宙万物,并决定着宇宙万物的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此可以称之为“有”。因此,“道”是“无”,同时又是“有”,是潜在的“有”、随时可以有,“道”是“无”和“有”的统一。“无”为道之体,“有”为道之用;“无”为“有”之体,“有”为“无”之相。有人形象地把道比如为电脑游戏,游戏就是“有”,而看不见的程序即游戏的主宰就是“无”。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涉及了老子的第三对概念——“妙”与“徼”。“常无,欲以观其妙”,即“以常无观其妙”。“妙”即规律,这当然是看不见摸不着,是人的直觉无法直接把握到的,所以叫“常无”,所以通过它来知晓宇宙的奥秘,即知晓世界是什么,世界万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是什么。

“常有,欲以观其徼”,即“以常有观其徼”。“有”即有形万物,“徼”即世界万物的界限、边界。“常有,欲以观其徼”即通过具体的有形物的不同特点去区分事物、认识事物。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两者”即“无”和“有”,“同出而异名”即二者虽不同名却是同源。“道”可意会难言传,它的奥妙在于它“无”的一面,“无”是对道的奥妙的难言之言,故通过“无”才能领会道的奥妙无穷,即“常无,欲以观其妙”;“道”的作用范围及表现形式在于它“有”的一面,通过宇宙万物及其运动发展规律表现出来,只有通过“有”才能深刻体会道孕育万物的力量,感知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事物的发展趋势,即“常有,欲以观其徼”。既“观其妙”又“观其徼”,这便是认识万事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总钥匙。

综上,“道”是老子也是整个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把握“道”的概念要明确以下五点:第一,道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第二,“道”是宇宙之大道、常道、恒道,不是具体的某一领域的道、某一历史时期的道;第三,“道”是“无”,也是“有”,是“无”与“有”的统一;第四,“道”是“万物”本原,不是“万物”本身,更不是某一具体事物或形态;第五,“道”因其抽象而深奥、深远。

以上我们一起了解了“道”的大概模样,关于什么是“道”,其实真难毕其功于一役,老子在后边的4、14、25、32等几章还有阐述,再后面还有专题阐述。让我们一起慢慢去推敲、体会和领悟“道”的真谛吧。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作家阿来的“万物生”
渊回国学:老子为什么解读不了易经?道德经五千字就是最好的注解
怎么理解《道德经》里的“无为”?
刘先银经典点说《易经》31咸:亨,利贞,取女吉,沁芳亭,《道德经》兵者
“三生万物,逢七必变”是什么意思?“七”的奥秘有哪些?
略谈道的三个层面:认识、体悟与超越
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不为我所有
刘先银经典点说《易经》《水浒传》跟对人的启示:盲目跟从的防人之心不可无
秦霄贤万物皆可转
《道德经》:10句话,10种处世大智慧

网址: 《道德经》第1章 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3272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