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出殡时,为何要让长子“摔瓦盆”,并流传至今,其中有何道理
原标题:古人出殡时,为何要让长子“摔瓦盆”,并流传至今,其中有何道理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出生的喜悦以及离世的悲痛,无论自己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都注定会在悲喜交加中走完一生。而向来注重传统习俗的中国人对生死大事更是相当重视,尤其在死亡这件事上,古人的敬畏感的确令现代人折服,而我们如今的很多出殡礼节也都是从古至今传承而来的。
而在中国传统出殡中,长子“摔瓦盆”几乎代表了出殡的开始,虽说现代人的出殡礼节已经化繁为简,而摔瓦盆却被很多地方保留了下来。那么,到底为何会有长子“摔瓦盆”这一习俗存在?这一习俗的由来又是什么?事实上,这一习俗同样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以及继承制度的一种侧面缩写。
秦朝以前,殡葬礼节中并没有摔瓦盆这一说,有关于这一习俗的由来,不少人觉得与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家也是著名商贾的范蠡有关,刚好,他还是中国陶器工艺最有力的助推者,摔瓦盆这一习俗便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源于献策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得以闻名于世,功成名就的范蠡选择华丽转身、归隐民间,在此之前,制陶技术一直被官府垄断,而在范蠡隐退后,他索性带着周边的百姓开始了制陶生意,不少人都因此变得富有起来。
就在范蠡临终之际,他亲手烧制了最后一个陶盆,此时,一众弟子都来到他的面前,而范蠡也开始询问大家有谁想要继承他的制陶事业,正当弟子们议论纷纷时,只见一位弟子直接上前夺过陶盆并将其摔碎。
面对众人的惊呼与不解,这位弟子说出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我们已经习得了这门技术,不敢再过度奢求,就让这陶盆陪伴您一起西去。”
范蠡见状大受感动,当即将这位弟子收为义子,还将自己的制陶产业全部传给了他,而经过后人的不断演化,这个故事就慢慢转变为了如今长子“摔瓦盆”的习俗。
虽说很多后人并不认可这一习俗由来,可这一故事同样是古人信奉长子继承制度的一种彰显。
除此之外,在殡葬礼节中,被摔的瓦盆往往就是灵前用来燃烧纸钱的容器,也被视为死者的饭碗,而在出殡时将其摔碎,也有将饭碗送给死者带去阴间的用意。
从继承文化这一特定的视角来看,古人始终信奉的长子继承制度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一条基准线,不少习俗在逐渐演变中都与这一制度发生了或深或浅的关联,“摔瓦盆”的习俗由来也与此有关。
从民间的约定成俗来看,家中长辈去世,后辈中谁承担摔瓦盆的重任,也就意味着谁有资格继承死者的遗产,由此可见,无论是利益驱使还是亲情使然,在曾经的很多大家族中,因为摔瓦盆人选导致手足相残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大家看中的往往是摔瓦盆背后最重要的继承制度。
不过,对于很多传承有章法的家族而言,对于长子继承制度的执行还是很到位的,也就说,一旦长辈离世,摔瓦盆的人选就已经确定无疑,此时,摔瓦盆就意味着家族责任感,也是一种荣耀的体现。
当然,摔瓦盆这一习俗还有着古人独到的智慧,那就是在利益与亲情面前给后代有效的制约,毕竟,谁想要得到摔瓦盆的资格,谁就要承担起家族重任以及孝养长辈的责任,瓦盆就好似长辈的认可,想要得到摔瓦盆的资格,就要好好奉行孝道。
在《周礼春官大宗伯》这部古籍中曾有记载:“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丧礼便出自于此,每每涉及丧礼,总要经过一系列繁杂的程序,不但要准备祭品、斋戒、沐浴以外,人们还会通过不同的礼节判断家族未来的福祸吉凶。
在很多人看来,逝者在死后世界会成为家族的守护者,而丧礼上的诸多环节都会决定一个家族日后的兴衰走向,这也是为何从古至今人们非常看重丧礼的潜在原因。
至于摔瓦盆这件事,古人眼中还有着很多注意事项。
首先,家中长辈过世会停灵三天,在这三天时间里,灵前会摆放一只瓦盆,用来盛放吊唁者为死者燃烧的纸钱,
所以说,瓦盆是整个葬礼中最不可缺少的物件。
在出殡当天,众人会抬着棺椁前往墓地,作为逝者家中的长子则会手捧瓦盆走在队伍最前面,并会挑选合适的位置将手中的瓦盆一次性摔碎在地,如若瓦盆没有摔碎也不能重复摔一次,只能由后续的抬棺者将其踩碎。
而瓦盆的粉碎程度则会被人们看做是吉凶预兆,相传,如若长子将瓦盆一次性摔个粉碎,就表明逝者会保佑全家老小幸福平安,如若瓦盆没能摔碎,则预示着逝者的家人会在未来遭受一些灾祸。
源于此,摔瓦盆在古人心中与“讨彩头”就十分类似,为了达到最佳的粉碎效果,继承者会很用心地找一块坚硬的地方摔瓦盆,而家族其他人对于摔瓦盆的人选也会尤为看重。
在很多人看来,“摔瓦盆”就是古人留下来的糟粕,事实上,笔者宁愿将其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毕竟,重视摔瓦盆也是敬畏生死的一大体现,除此之外,在繁杂的殡葬文化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古人对于孝道的重视。
很多亲身经历或见过摔瓦盆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这是对生命离去的一种惋惜,尤其作为长子而言,送父母离去更是一种难舍的情愫,瓦盆摔碎在地,也标志着父母就此远去,对于后人来说,我们重视“摔瓦盆”礼节,更要懂得在父母健在时重视孝道的必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母亲如此伟大,古人造字时,为何要在“毒”下写一个“母”?
俗话说:“宁穷死,别娶生妻”,有道理吗?“生妻”指的是啥?
苏轼劝好友戒色,写一首诗流传至今,男人读了开心,女人看后生气
老祖宗识人术:“男怕招风耳,女怕朝天鼻”,有道理吗?可不可信?
民间流传千年的禁忌:老一辈说,这5件事最好别做,还挺有道理的
秦可卿出殡路上,贾宝玉忽遇二丫头,曹公这么安排有何用意?
何炅王鹤棣发飙 再现快本时当面道歉何炅做法让人感动
2首耐人寻味的传世名诗,让古人津津乐道,能否让你眼前一亮?
《卖油翁》最后一句有何深意?为何被教科书删掉?
俗语“一家不容三姓人”是指哪三姓?到底有何道理?老祖宗的智慧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902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643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40346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2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294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436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436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478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682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