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芳树:每当创作中国题材的小说时,我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畏惧感
《天竺热风录》是日本著名小说家田中芳树创作的历史小说。本书以盛唐时期王玄策出使天竺的真实故事为题材,对正史记载加以详细考证,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
在后记中,作者田中芳树围绕唐代外交使臣王玄策这一历史人物展开了创作思考。王玄策曾三次出使印度,并在北印度内乱时借吐蕃与泥婆罗兵力破敌,其事迹虽在佛教交流领域被记载,却鲜为大众所知。田中对此深感遗憾,认为其“机略有胆力”的壮举值得被传颂,但史料的匮乏为创作带来挑战。
为了深入理解王玄策生活的年代,田中还制作了一张年表来分析七世纪的世界格局。文体上,作者摒弃现代语言,选择模仿明清章回小说的半文半白风格,以适配历史叙事的厚重感。
《天竺热风录》
[日]田中芳树 著
陆求实 译
(即可购买)
历经漫漫夜行
终得搁笔付梓
《天竺热风录》后记
田中芳树 | 文
翻开由三省堂编纂的《世界史小事典》第三版,在“王玄策”一条下有如下注解:
王玄策是唐代自中国三次出使印度的人物。公元643年护送北印度王曷利沙·伐弹那遣来中国的使者返印度而首次踏上印度。公元647年再出使天竺。适逢曷利沙·伐弹那王急死,北印度陷于混乱,王玄策一行受阻被羁入狱,后脱狱得吐蕃与泥婆罗之兵破之。公元658年第三次入印度,并至罽宾。
笔者最初知道王玄策这个人物的时候,反应与其说是惊愕,还不如说是狼狈更加贴切,因为完全不清楚历史上究竟是否真的存在过王玄策这个人物,或是确有其人而自己却一直毫无了解。虽然工具书中对其记载十分简略,但以他早在中世纪之初便三次远赴印度,并于斯地统率着一支异国的军队,击破数倍于己方的敌人,这在古今东西历史上,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惊人壮举。曾做出过如此英雄壮举的人物,为什么却湮没在芸芸众生中,没有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颂至今呢?
漫画《天竺热风录》
后来才知道,并非是他其名不扬,而实在是笔者孤陋寡闻。原来王玄策在佛教的国际交流领域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著名人物,但是,跳出佛教研究的圈子,王玄策就变得默默无闻了,这又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曾经历时十四载,遍游印度的玄奘在全世界是那样有名,而三次来往于印度的王玄策却没有被更多的人知晓,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当然,笔者并非以为远赴印度的次数越多,其人就一定越伟大。然而笔者感到遗憾的是:早在公元七世纪,王玄策就已三次往返中国与印度这一事实本身都不太为人所知道。
创作历史小说的人有时候确实是很爱管闲事的。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历史人物,便会不厌其烦地去查阅有关的资料,去钻研有关的细节,然后将钻研的成果发表出来,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而无须任何人发号施令。
无论是圣人还是君子又或是其他知名人物,笔者几乎都兴趣寡然。因为与这些人物比较起来,奇人、怪人、恶人、不可思议之人等等更加有趣,更加富有故事性。
例如,本书中登场的智岸法师与彼岸法师,舍出一己的性命,不远万里赴印度取经求法,都是德高望重的高僧。不过到了我的笔下,一如读者所见,却演变为两个被赋予了动、静不同性格的小说人物。或许这样做会遭到佛法的报应,不过笔者还是相信会得到大家的宽宥。
至于书中的主人公王玄策,在为数极少的资料中,笔者找到这样一句对他的评价:“机略有胆力”。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若非如此,又怎能够完成这一空前绝后的壮举呢?
至于史书没有记载的部分,作者该如何去补充,令其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呢?
这也许是历史小说作者必须去面对的一个难题。
历史上,居功自恃、傲睨万物、最终却落得个遗臭万年的人物不在少数。这些人物成为笔者在构思王玄策这个主人公形象时最好的反面材料;另一方面,历史上王玄策无声无息淡出人们的视线这一事实,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王玄策的为人。
为了搞清楚王玄策生活的年代,笔者还试着制作了一张年表来进行对照。对于王玄策死去的年月日人们一无所知,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的后半生是生活在唐高宗时代。
很明显,这个时代也正是则天武后专权的时代,权力斗争、阴谋、暗杀、告密、整肃等连绵不绝,当时五品以上的官吏几乎都生活得艰难竭蹶。而王玄策的名字却与一连串的政治事件毫不搭界,与权力斗争完全绝缘,看得出他专注于自己的职守,将自己定位为一介普普通通的“技术官僚”。
由自制的年表还可以看出,七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东有大唐帝国傲视天下,西有伊斯兰势力勃兴,而与此同时的西欧却没有发生过一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事件,仿佛静静地沉睡在黑暗的深渊中。
田中芳树
王玄策与日本的天智天皇(中大兄皇子)是同时代的人物,事实上他与日本也绝非无缘。现保存在奈良县药师寺里的佛足石上的铭文中,发现有“大唐使人王玄策”等文字,就是有关王玄策的记载。据说是由当时曾到达长安的遣唐使、一个叫黄文本实的人所撰。可惜笔者没有亲眼见过这篇铭文。
最后有必要谈一谈本书的文体,因为此前曾接触过笔者拙作的读者,或许会对本书的文体感到惊讶不解。
关于中国的历史小说,迄今为止,笔者除发表过几部创造性的作品以外,还不揣冒昧,编译了一些中国古典小说,例如《隋唐演义》《岳飞传》等,今后还打算将《杨家将演义》等杰出作品编译出版。通过这些编译工作,笔者不禁生出一个大胆的设想,即作者如果一味使用现代文体来写作的话,那么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将会有多少优秀的作品从此湮没消亡?
虽不能一言以蔽之,但依据不同的素材,采用不同的文体来进行创造,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斗胆举出幸田露伴的例子拿来加以说明,他创作的《水浒传》和《命运》不就采用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文体吗?
另一个原因则是,在创作的过程中,笔者曾为文体的选择而一度焦头烂额、不知所措过,这是从未有过的体验。最初采用的是现代文体,但是很快便感到思路停顿,写不下去了。变换了数种文体和人称,依然挫折连连。主要是因为历史背景难以叙述明白;另外,像年号与西历的关系、度量衡等,说明起来也感觉很别扭。
最终确定下来的文体便是现在读者所看到的,即模仿中国明清时期章回小说的所谓半文半白的文体。对于不习惯这类文体的读者,笔者只有说抱歉了,但是如果不采用这种文体的话,可能就无法将书中的素材小说化,编成一部作品了。因此,对作者来说,这是唯一不二的文体,故也请读者见谅。至于运用得如何,只有让读者来评判了。
每当创作中国题材的小说时,笔者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畏惧感:自己究竟有没有能力完成这篇作品?从一开始便有这种日暮途远、力竭技穷的心境,说起来实在汗颜。幸赖热心的编辑鼎力相助,总算得以搁笔付梓。虽然与王玄策的万里之旅比起来,不过是亿万分之一的苦劳,但同样有一种历经漫漫夜行,终于到达终点的幸福感觉。
本书既非伟人传,也不是中印文明比较论,更不是企业人士用来解决经营危机的“戏说式”管理学教科书,只不过是一部娱乐小说而已。
如果读者能够兴致勃勃地从头读到尾,那便是作者唯一的祈愿和莫大的喜悦。
田中芳树
2004年夏
陆求实 译
相关知识
田中芳树:每当创作中国题材的小说时,我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畏惧感
“河南文学的重大损失!”著名作家田中禾逝世
痛别!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田中禾去世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田中禾逝世 河南省文联、省作协:“河南文学的重大损失”
一人灭一国?“史上最牛外交官”传奇 | 新书上市
我的心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
陕商题材长篇小说《社树姚家》出版
剪小蓝时,心率总会不由自主地加快,谢允,实在对不起…
笑容绽放时,视线总会不由自主地飘向心仪之人吧?
中国小说学会2023年度中国好小说发布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864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336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9729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98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219
- 6霍启山与霍启仁对嫂子郭晶晶的 29030
- 7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83
- 8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347
- 9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606
- 10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