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去世70年,我才读懂她的《你是人间四月天》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逝世。

作为民国最耀眼的女子之一,时隔70年过去,她的传奇经历至今仍为人传颂。

她才华出众,诗歌、散文灵动清丽,脍炙人口。

她是国内第一个女建筑师,与丈夫梁思成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

她交友广阔,无数文人、学者争相参加她主持的文化沙龙。

她的才华、美貌、性格交织成独特的魅力,徐志摩对她一往情深,金岳霖为她终身不娶,还有许多人对她的风采无比倾慕。

胡适盛赞她为“一代才女”。

然而,拨开才女光环的背后,林徽因也不过是个备受世事磋磨的普通女人。

她虽然出身高门,但幼时被亲人冷遇,长大以后又饱受世人流言蜚语的困扰。

她生于战乱年代,硝烟与流离是家常便饭,贫穷与疾病如影随形。

但林徽因总能从废墟中站起,把满目疮痍的日子过成诗意般的生活。

她把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写成文字,都收录进作品集《你是人间四月天》。

今年恰逢林徽因逝世70周年,让我们一起打开这书,探寻林徽因的精神世界。

读完之后你就发现,原来所有明亮自在的人生,背后都不是幸运,而是智慧。

1

眼里有光,万物皆晴朗

翻开《你是人间四月天》,我发现林徽因虽然出身名门,家境优越,但童年并不幸福。

在散文《一片阳光》中,她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

六岁那年,她生了水痘,被独自安置在老宅的一间房子里休养。

每日听见隔壁琐碎嘈杂的人声,自己却始终无人探访,林徽因感觉格外孤独。

直到某个午后,她忽然看见一片阳光从房门外射入,正射在空荡荡的八仙桌上。

那片朴素的、毫无艺术美感的空间突然变得晶莹璀璨,与院里黯淡的粉墙疏影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美是如此惊心动魄,一时间震慑了林徽因的心神,让她的孤寂和消沉一扫而空。

这束光,随后也支撑着她走了很多年。

她是家中长女,但母亲是续弦,又缺少文化修养,与才子父亲的感情很是不好。

后来父亲纳了小妾,又生了儿子,林徽因母女更是被遗忘在冷僻的后院。

有时候,林徽因忍不住去亲近父亲,回来总会被母亲狠狠责骂。

活在这样糟糕的亲子关系里,林徽因只觉得痛苦不堪。

幸好五岁那年,林徽因的姑姑教她认字读书。

书籍给小徽因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也逐渐改变了她阴郁低落的心境。

以后的日子,她主动用明亮的心情,从生活中寻找诗意和美好。她欣赏春日香山的桃花,如少女般娇艳而多情。

她享受夏夜的山林,因虫鸣格外寂静,有幽香四处飘散。这些感受被她写成诗歌,收录进《你是人间四月天》中。

即使时隔多年后,我们依然能从这些文字里,觉察到她的喜悦和对世界的热爱。

想起看过的一句话,人的眼睛,是世上最高级的滤镜。

生活虽有它本来的样子,但我们能看见的,永远只是我们想感受到的角度。

心有阴霾的人,眼中映出的只有愁云惨雾。

眼中自带阳光,才能从平凡中发现美丽,从庸碌中察觉精彩。

只要你愿意,你看见的万事万物都会明朗,生活也会跟着美好起来。

2

心中有爱,岁月才有意义

小时候的林徽因,只能从窗中看见阳光的美丽。

长大以后的她,开始向往窗外的世界。

《你是人间四月天》里,收录了一篇有趣的散文《窗子之外》。

写的是一位文人终日坐在书斋,日子无聊又沉闷。

某一天,书斋的窗外突然多了几个陌生的身影。

文人突然有了好奇心,就主动走出书斋,新奇的人与事在她面前次第展开。

她看见大街上,有人为刚买的帽子惊喜;乡下公交车中,陌生人互助而友爱。

她看见僻静的村子外,有古建筑磅礴大气;平平无奇的村民,其实是皇朝的后裔。

惊喜一层层袭来,日子再不复书斋里的单调和无味。

而书外的林徽因,经历比这更加曲折,收获也更加精彩。

十六岁那年,林徽因跟随父亲出访欧洲。

她才发现,粉墙灰瓦外,有如此广阔的天地,有如此纷繁的文化。

她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不是躲在深宅大院里赏花玩月,而是穿越时光,感受建筑之美。

四年后,她和未婚夫梁思成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可惜宾大的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好注册到美术系,选修建筑学的主要课程。

几年后,夫妻俩一起学成归国,一边教书,一边做建筑设计。

1931年,两人一起加入北平营造学社,林徽因的人生从此进入新的天地。

她与丈夫奔赴全国各地,考察中国古建筑。

许多古建筑地处荒山野岭,环境恶劣。

连梁思成都忍不住抱怨:“暴雨骤至,身无寸缕之干;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晚间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

林徽因却没有怨言,她也从不后悔。

当她站在古老的建筑前,触摸着斑驳的砖石,凝视着精巧的斗拱和飞檐,那穿越时空的美,足以让所有苦与累瞬间消散。

每一次学术上有新发现,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更让她无比满足。

其实生而为人,谁都会被困在自己的窗户内。

有人屈从于生活的压力,不得不在原地绝望挣扎,每一天都是重复和折磨。

有人迷失于世俗的浮华,背弃本心在名利场载浮载沉。

真正聪明的人,都敢于走出窗外,跟随内心的声音,奔赴自己喜欢的方向。

只要你真真切切为自己行走,那人生的每一刻,从此就都有了意义。

3

胸中有信念,苦难会化为阶梯

1937年,林徽因的人生又一次迎来重大转变。

这一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很快沦陷。

无数人抛家舍业南下逃难,其中就包括林徽因一家。

她在散文《彼此》里沉痛地写道:整一片国土纵横着创痕,大家都是“离散而相失……去故乡而就远”。

人人都心怀忧伤惊惧,不知道乱世中还有何处能够落脚。

哪怕他们逃到后方,暂时没有炮火连天的威胁。

可还有更多的磨难,如钝刀割肉,连绵不绝。

南下的林徽因一家,先到长沙,又辗转到昆明,后来在四川的李庄落脚。

住所一处比一处恶劣,物资一天比一天短缺,疾病更是频繁侵扰。

而比身体上的苦楚更痛彻心扉的,是生离死别。

林徽因的三弟林恒投笔从戎,加入空军。

因为当时国力落后,机械落伍,林恒壮烈阵亡在成都上空。

她还与一些航空学校的学子结下深厚情谊,作为他们的名誉家长出席毕业典礼。

这些学子也因为敌我实力悬殊,先后牺牲在战场上。

噩耗一波波传来,林徽因悲痛欲绝。但她还是坚强把工作和生活维持下去。

梁思成常年出外勘察古建筑。林徽因就拖着病体,留在后方照顾家人,整理手稿,深入研究。

即使在病榻上,她还孜孜不倦通读廿四史中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

是什么支撑她熬过一波又一波苦难?

在散文《彼此》中,林徽因写下了答案:

信心产生力量,又可储备力量。

我们都相信,我们只要都为它(信仰)坚贞地活着或死去,我们的国家自会永远地向前迈进,由一个时代到又一个时代。

信仰,是一个人深思熟虑后,心底最深处的坚定和清醒。

它如一道光点亮生命,给人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希望。

它能支撑人走过漫长的痛苦岁月,熬过一次次黑暗和绝望,把苦难化作阶梯,一步步通向幸福的方向。

命运的陡坡上,人人都被困在各自的风雪中,无休无止。

但只要你把信仰刻进骨骼,就没有什么能压弯你的脊梁。

合上《你是人间四月天》,那些新旧文化的碰撞,生死一线的危机,早已经离我们远去。

但如今的我们,同样也陷在生活漩涡里茫然无措,在技术变革面前无所适从。

与其焦灼忧愤,不如学一学林徽因的智慧。

用心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用力追逐心中的热爱,用信念去笑对那连绵不绝又无法逃避的劫数。生活的确很难,但难倒的从来都是甘愿受它威胁的人。

只要你努力向光生长,那么即使身周都是风霜雪雨,你也能活出自己的人间四月天。

相关知识

林徽因去世70年,我才读懂她的《你是人间四月天》
诗意之旅 | 听陈数朗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爱不得!林徽因《人间四月天》到底是写给谁?答案藏在三个细节里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真是林徽因给徐志摩的情诗吗?儿子说出了实情
春日里,读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用摩登舞演绎林徽因什么样?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呈现才女传奇人生
北京舞蹈学院创编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以林徽因的故事为蓝本
你是人间四月天,也是我的周斯越
恰逢人间四月天,来品品爱情,林徽因为何嫁梁思成,她用一生回答
是清明,也是人间的四月天

网址: 林徽因去世70年,我才读懂她的《你是人间四月天》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442631.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