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娟:“隐”下去 “浮”上来|读梁生智诗集《隐于万物》

——读梁生智诗集《隐于万物》

作者:李娟娟

来源:吕梁晚报

一呼一吸,一松一弛。平和笃定间,弥漫着蓬勃的生命力。这是万物的力量。我们常说,诗人合一,指的是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将自己与万物合为一体的创作。而隐于万物呢,赏读梁生智老师的诗集,我们正应该从这一点开始。

梁生智老师诗中传递最多的信息是一种平静,或者说,梁生智老师的诗集本身就是一种在平静状态下的自然表达。关于这一点,通过追寻梁生智老师丰富的人生履历,或许是不失理解诗人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上世纪80年代,梁生智老师在家乡忻州的师范学校学习期间,便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了他的写作之旅。毕业后,他首先在家乡的一所中学担任教职,随后放弃教职,转而成为了一名杂志主编。然而,对文学的热爱再次引领他做出了人生中的又一重要选择,激情满怀地去了北京探索文化领域新境界。从此,在那充满活力、开放和快速发展的城市之间穿梭行走,在时代的浪潮中隐下去再浮上来,也在这段岁月里,梁生智老师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变迁,更在文化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与沉淀。他的作品,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从个人的情感表达扩展到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深刻思考。

在那个结束不久的特殊年代,梁生智老师也遭遇了不少无妄之困,因此,对故乡的回望是极有可能的,那是作者情感的富矿。《隐于万物》,循着这本诗集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与色彩,可以缓缓触摸到作者诗性文字的底色与肌理。故乡平凡的自然元素,更准确地说是故土的微小之物,泥土、河流、种子、大地、风等等,他用诗歌的方式去描摹,用深邃的情感去捕捉,泥土的厚重、河流的不息、种子的希望、大地的坚实、风的自由......试想,如若将它们安置在同一幅画中,应该是一幅宁静清冽、平实明丽、富有质感的油画。梁生智老师用文字画画,以笔墨写诗,这种跨界艺术的融合,成功地将自然之美、生活之趣与内心之情融为一体。

说到底,诗人梁生智是一个乡村的孩子,乡村的少年,成人后在城市从事各种文化工作,仍保有农民善良纯朴的天性,警惕着物质主义的拉拢,坚持着初心与信念。这些品质顽强地表现于他的诗作上,如,在《无声的事物》中他写道“谁诱惑了谁/柔弱的雪花?还是我们对其他花朵的惊喜/无我/无声”,粗看起来,似乎有些随性,细品之后,却发现了一种超脱技法之外的洒脱,就像他的为人一般,真诚不做作,简拙却又酣畅。

众所周知,中国诗歌最注重的便是意境,传统意义上的诗歌,便是从其气势和意境之中才有了高下之分。梁生智老师的诗歌在传承这一特质的前提下,具备了个人的风骨,哲学味很浓,常有“看似寻常最奇崛”的惊奇感。正如他在《坐在黄昏里》写道“除了孕育/泥土还可以掩埋繁华”。这简单的诗句背后,蕴含着对生命轮回的深刻理解。泥土既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一切繁华终将归于尘土的归宿。这种对自然与生命的双重关照,使得诗句在简洁中透露出厚重的历史感和哲学深度。梁生智老师通过这样的表达,不仅捕捉了黄昏时分特有的宁静与沉思,更引发读者对生命本质的深层次思考。在这里,梁生智也找到了对现代城市文明批判的哲学思想根源。他直言“从村庄走到城市/我清楚从来没有比父亲更富有/总有一天我会领悟父亲风轻云淡的沉默”。父亲的“风轻云淡的沉默”,象征着一种淡泊名利、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这与喧嚣、浮躁的城市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梁生智老师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对回归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向往。他的这种批判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希望通过反思,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考维度。这种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正是他诗歌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聚焦时代本相,触摸生命脉动,是梁生智诗歌创作的又一走势。让现实生态意识介入,承担着关于人类命运的宏观思考。《听自己的声音》中,“我坐在树底下望着不能叫河流的流水/它们有什么力量一刻不停地经过无数村庄”。这种生态意识的觉醒,正是梁生智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不能叫河流的流水”,是因为河流越来越小,实际上我们发现他早已在诗歌中构筑了一个关于全人类的生存危机感的思考空间。当然,这个生存危机也可以理解为是人类自己酿就的残酷后果。当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进程中必然遭遇着被改造世界而来的灾难时,我们却从来没有真正地去从自然与人类的思维角度去思考这种危机的实质。与《听自己的声音》几乎是具有同一忧患意识的另一首《最后时刻》,“雨真的下成灾难也毫无办法/我们应该学会感谢天地万物的每一次悲伤”。诗人用“最后时刻”这一意象,暗示了如果人类继续忽视生态平衡,最终将面临无法挽回的后果。诗中“感谢天地万物的每一次悲伤”,是一种深刻的反思,即在自然的悲鸣中,人类应当觉醒,学会敬畏与珍惜。这种对自然界的悲悯情怀,不仅是对现实生态问题的深刻揭示,更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深切忧虑。

可以说,《隐于万物》以文字为故乡着色,用诗歌为故乡塑形,把故乡作为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原点和归宿。充满了扎实而又厚重的生命色彩和情感积累。所以,它既有生命的开阔气象,也有生存的深沉痛感。既有钩沉人世的过往,也有推测人世的未来。

梁生智老师是一个精致的人,《隐于万物》按春夏秋冬的时间编排。看完他的诗,也走过了一年的春夏秋冬。最后,引用张二棍老师给《隐于万物》写的序言《不以物喜,何患己悲》里的两句话作为给梁生智老师诗集的一个小结,可能会更合适一些,“既然他愿意将万物赐予他的启示,分享给我们,我们也会把这本《隐于万物》,当作礼物。”

作者简介

李娟娟,女,笔名晚晴。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若干在学习强国、山西日报、吕梁日报、《吕梁文学》等发表,部分作品获奖。

相关知识

正观漫读丨好湖山中隐
那些欢笑泪水隐于黄昏或夜晚
看不懂甄士隐,读不懂《红楼梦》!为何要以甄士隐开篇?
何家劲承认隐婚生女
许沁的温婉皆隐于行动之中
《神隐》神隐凤隐 赵露思
隐园闲话
凤隐重返隐神 神隐赵露思阿音 神隐赵露思王安宇 神隐阿音凤隐逆盘归来
众里探寻无虑渡,蓦然一瞥, 夜色却隐于…
诗人罗隐在宣州的游历与出使

网址: 李娟娟:“隐”下去 “浮”上来|读梁生智诗集《隐于万物》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452591.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