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May B》44年后来到上海,却依旧属于这个时代

刚刚在6月的阿那亚戏剧节引发巨大反响的闭幕演出《May B》,本周末来到了上海,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演出两场。这部法国编舞大师玛姬·玛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创作于1981年,历经40余年依然在世界范围久演不衰,被认为是当代舞蹈史教科书级的作品。

中国观众对玛姬·玛汉并不算熟悉,但在西方,她和德国的皮娜·鲍什都被认为欧洲“舞蹈剧场”的先驱,被誉为欧洲最具颠覆性的编舞家之一。玛姬·玛汉是法国当代舞蹈的一面旗帜,同样也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舞蹈家之一,是各国当代舞教学的必修人物。

《May B》创作于1981年,是她最早期的作品,但44年后来到中国演出,观众丝毫感受不到它的“年代感”。这部当年极具颠覆意义的作品,至今看来,依旧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属于当下的。

《May B》在阿那亚演出时被翻译成《五月May B》,而在上海演出时则被翻译成《也许贝克特》。前者的“五月”,或许指向法国文化史上那个有着特殊意义的May,一场撕碎旧秩序的风暴。而后者的翻译可能更接近作品的内容和精神本质。但事实上,《May B》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意思,如同这部作品,抽象且虚无。

塞缪尔·贝克特和玛姬·玛汉都生活在法国的文化中心巴黎。贝克特因为《等待戈多》被世人熟知。作为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1969年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玛姬·玛汉早在20岁时就读到了贝克特的作品《终局》,并且深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她曾回忆“当我阅读他的作品时,有一些东西在我体内开始流通”,“贝克特对我来说很重要,它让我获得一种强烈的生命能量”。

1981年,玛姬·玛汉离开自己工作多年的20世纪芭蕾舞团(洛桑贝嘉芭蕾舞团前身)并成立了自己的舞团已有两年,进行着独立的艺术探索。在和阿维尼翁戏剧节艺术总监长谈后,《May B》的创作很快在她心中开始酝酿。她在巴黎拜访了时年75岁的贝克特并与之深谈了自己的艺术设想,而贝克特不仅给了她舞台改编许可,并给予她很大的创作自由,“请尽情解读我的作品”。

《May B》在1980年代的世界舞蹈界是颠覆性的。当时的现代舞舞台上,舞者们依旧还穿着统一的服装,跳着流畅并整齐的舞蹈动作。而《May B》却打破了舞蹈与戏剧的传统界限,以极具戏剧性、却又反戏剧的动作编排,带来全新的舞台表达。在这部作品里,已经可以看到她日后的创作风格,作品融合舞蹈、剧场、音乐、摄影、装置艺术及雕塑等艺术元素,开创了舞蹈的全新可能性与丰富变化性。

在上海演出的《也许贝克特》并没有完全根据贝克特的作品改编,但却用舞蹈和身体语言,将贝克特文学作品中那种精神意向,极致的荒诞和虚无,具象在舞台。作品和贝克特的戏剧一样,摒弃叙事、摒弃戏剧动作,以一种极简的语汇,勾勒出生命的本质,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巨大的荒诞和失败。从这个角度而言,这部作品,是以舞蹈剧场形式,对贝克特最好的解读。

舞台上的10位舞者,高低胖矮,老少各异。编舞家让他们从一团毫无生气、令人怀疑的黏土、石膏和碎屑中挣脱出来,穿着如同初生的睡袍,成为一个个拥抱生命的个体。他们用自己的舞步,在舞台上画出一片荒芜的大地。

在各种充满悲怆风格的音乐和节奏中,舞者们不断“重复”和“同步”,很多动作都来自于日常生活,这和过去的现代舞抽象的舞蹈动作并不相同。人们行走、大笑、哭泣,甚至还有呼吸、拥抱、亲吻、脱鞋、打斗、争夺、快跑,各种人生的琐碎、矛盾,生命的律动和停滞,都以一种舞蹈的形式呈现。

但最终,舞台上给观众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所有人都在“踉跄前行”和“几近静止”的等待中循环往复。

这正是人类的写照。玛姬·玛汉延续了贝克特作品中那种对人类境遇的凝视,极其逼真展现了生活本身的荒诞感——不断重复的日常,以及那种“想停下来,却永远在动”的存在和挣扎。

在作品的下半部分,贝克特笔下的人物出现在舞台。虽然中国观众很难一一辨认,但《等待戈多》中的波卓和幸运儿,《终局》里的哈姆和克劳夫,都还是相对熟悉的人物形象。这些贝克特笔下的人物在这个有着巨大虚无感的寂静空间,再一次在极简节奏与重复中,将观众一点点拉入人类的旷野,展现出贝克特笔下孤独、无奈、恐惧、焦虑、迷茫、绝望等各种人类无法回避的命题。

大量的重复台词和停滞时间,是贝克特的剧作特点,也是这部舞蹈剧场的特点。重复和静默,都成为玛姬·玛汉的编舞语言。而她在回忆作品缘起时也说过,贝克特作品中最吸引她的,是人们永远不会停止移动。

法国编舞大师玛姬·玛汉

值得关注的是,在《也许贝克特》中,舞台上所有的舞者,体型身高和年纪都相距甚大,舞团大部分舞者都已经50岁、60岁。这似乎更近似于一个戏剧团体而非舞团。但事实上,这也是玛姬·玛汉40余年一直在尝试解答的问题:“不完美的身体为什么不能跳舞?”

玛姬·玛汉在接受采访时说,“贝克特贯穿于我的所有作品中。他为所有角色赋予了一副处处受挫的躯体。在他的作品中,我被‘身体’的重要性所震撼,包括永不停滞的行动和阻滞。这与舞蹈爱好者在表演中期待的某种流畅感恰恰相反。但舞蹈不是一项竞技体育。它关乎我们自身,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每一天。”

贝克特用他的戏剧作品,为人类的荒诞和失败,勾画了一幅最接近真相的图景。而玛姬·玛汉则用她的舞蹈剧场,让这幅图景有了更具象的呈现和对话。他们都用各自的作品回应着人类的处境,也都成为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发问者、荒诞虚无的赋形者。从这个角度而言,贝克特将是人类文学艺术长河中永恒的价值存在。而玛姬•玛汉的作品,问世40年没有过时,再过40年,也依然会有其价值。

相关知识

舞剧《May B》44年后来到上海,却依旧属于这个时代
英国前女友做的R&B 歌名:Miraa May - Girlfriend 一如既往地以出色嗓音…
电子图书的“时代”,他们依旧赴约上海书展
蔡依林44岁了,这状态大家觉得怎样?80后的女性依旧魅力无限!
“新国风”舞剧《李清照》揭幕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上海歌剧院原创舞剧《永和九年》揭开面纱
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 舞剧《李清照》再现“一代词宗”
重庆原创舞剧《杜甫》2.0版亮相,首场巡演惊艳上海舞台
舞剧能否承担深刻叙事 | 再品舞剧《泥人的事》
“送舞剧进校园” 舞剧《歌唱祖国》走进天津音乐学院

网址: 舞剧《May B》44年后来到上海,却依旧属于这个时代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49309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