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政读《社会科学》(一):李鸿章与上海近代科技文教的勃兴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罗 政

《李鸿章与上海近代科技文教的勃兴》一文,作者徐锋华,发文单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录于期刊《社会科学》(北大核心,CSSCI) 2013年12期 151-163,共13页。现将文章摘要和部分内容摘录如下:

“李鸿章在上海奏设广方言馆,赞助并参与格致书院的创建,选派幼童出洋留学,培养出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风气开化、启蒙当时人们的近代意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其后的社会变革在思想上、人力上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科技知识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先驱意义。李鸿章倡导西学的实际行动,以及在科技教育方面的身体力行,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启迪了人们的心灵,普及了国民的近代知识和观念,在国内社会、尤其是处通商前沿的上海,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技的潮流,经世性成为晚清上海文化的一大特点,并为上海成为民国时期的全国文化中心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鸿章是科举出身,进士及第,入为翰林,达到了封建王朝时期读书做学问的顶峰,为千万士庶所瞻仰。在翰林院供职时,李鸿章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起草文稿,没能潜心治学、写成不朽的传世著作,因此,他的文名远不如乃师曾国藩。当然,李鸿章的志趣并不在于文字,而是乐于事功,但同时,他对教育文化的传承仍然是非常重视的。太平天国起义时期,李鸿章游白鹿洞书院,作诗曰: “鹿去台空屋数椽,置身犹在阆风巅。孤筇暝踏烟中路,万壑春藏洞里天。乱后诸生虚讲席,门前流水隔尘缘。低徊朱陆论心地,忍使薪穷火不传。”对因战乱而使讲学停废的场景极为感伤。”

“李鸿章对西方科技的认识与实践活动达到了当时的时代高度,对近代中国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开辟道路的作用。李鸿章所创办或参与的种种教育文化活动,部分地引进了西方文化,培养了中国第一批科技人才。不仅把传统的教育制度打开了一个缺口,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开端,而且把传统的观念和思想打破了一个缺口,这种发展的深化最终引发了后来的政治改革。李鸿章积极提倡科技文化教育,加快了西方科技知识传入国内的步伐,为其后中国科技教育在各方面得以发展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同时,李鸿章等人在科技教育方面的身体力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在国内社会、尤其是处通商前沿的上海,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技的潮流。当然,由于人类认知有限性的客观事实,李鸿章对近代科技知识的传播不够系统和深刻,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如没有注重科技制度立法和科学精神的培育等等。但是,以后知后觉的心态来对前贤加以苛求,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在李鸿章治理或遥控上海的时代,新式文化事业成批产生,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同文书局到商务印书馆,从广方言馆、格致书院到南洋公学。西学全面输入,从世界史地、声光化电到天赋人权、物竞天择,上海由此成为西学在中国传播的中心,经世性成为晚清上海文化的一大特点。各地文化人才源源涌来,上海的文化人结构由本地人为主变成流寓者为主,并开始为全国知识分子所瞩目。之所以如此,除了李鸿章的个人因素,当然也有着上海本身的特殊性,租界存在、华洋共处的非常政治格局,以及文化市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特别是庚子年后世风大变,上海以其独特地位空前繁盛,教育文化逐渐走出传统,在全国废科举、兴学校之前,上海已率先开办新式学校,学制、教材均仿效欧美; 上海成为国内一大文化中心,无论是文化事业的众多性,文化辐射的广袤性,文化鉴赏的权威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进入民国后,上海更是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中心,其文化机构与人才之多、影响之大,均远远超过晚清,但就文化特点而言,则大多在晚清已有伏根或已经形成。因此,不可否认,对于上海近代科技文教的勃兴,李鸿章与有功焉。”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 罗 政(Luozheng)

相关知识

老板烧光62亿跑路?上海一科技公司被曝突然解散,数百人原地失业
李鸿章书法
明天,与四川大学教授罗鹭共话近代贵州藏书家群体与文化传承
尧育飞读《编织的艺术》︱萧穆的“双城经验”与近代桐城派研究断想
李鸿章墓中葬品让人诧异,其中两件的下落出人意外
“历史”与我们的时代 | 《反求诸己:历史社会科学的实践方法论》新书荐读
射洪市委书记谭晓政发出诗意邀约
少读红楼:黛玉拜见二舅舅贾政的细节
可爱耀文教手势舞了!
宁波江北文教街道:引入优质音乐教育资源 探索管风琴普及新模式

网址: 罗政读《社会科学》(一):李鸿章与上海近代科技文教的勃兴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497129.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