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鲁迅有朋友圈,他会怎么看今天的“流量狂欢”?

从觉醒年代到今天,

鲁迅从未远离。

但鲁迅先生可能没有想到,

在网络文化异常发达的今天,

他却成为了“流量大咖”。

鲁迅先生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的“鲁迅夹烟墙画”引发争议,部分游客模仿“给先生点支烟”拍照,被控烟志愿者投诉可能误导青少年。与此同时,在上海书展上,“鲁迅同款毛背心”文创产品爆火出圈,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文化符号”。两起事件看似矛盾,实则指向同一核心问题:如何以恰当的方式传承历史人物的精神遗产?答案在于:为其“创造”流量,而非“消费”其流量。

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夹烟墙画”争议,本质是流量思维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异化。鲁迅抽烟的形象源于其创作时的真实习惯,但墙画将室内场景移植到公共空间,加之游客的模仿行为,客观上形成了“公共场所吸烟”的视觉暗示。控烟志愿者的担忧并非小题大做——青少年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往往停留在符号层面,若将鲁迅与“吸烟”强行绑定,可能弱化其作为思想启蒙者的精神高度,甚至传递错误价值观。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打卡行为”背后是流量至上的逻辑:通过模仿、戏谑历史人物吸引眼球,将文化符号简化为娱乐素材。当“给先生点支烟”成为网红密码,鲁迅的批判精神与深邃思想被消解为一场“行为艺术”,这无疑是对文化尊严的伤害。

“鲁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

与“夹烟墙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迅同款毛背心”的爆火展现了文创开发的正确路径。这款产品以鲁迅1930年的标志性穿搭为原型,复刻了许广平亲手编织的紫色背心,并挖掘出其与广州的文化渊源。从《两地书》中的温情记录,到鲁迅穿着背心写作、会友的历史场景,文创产品通过还原细节,让鲁迅从教科书中的“斗士”形象,转变为有血有肉、情感丰沛的“人”,这也让我们想到了《觉醒年代》电视剧中,鲁迅在教育部门前叉腰立牌“不干了”,以傲娇姿态表明与旧势力决裂的态度,被网友称为“鲁迅式辞职”。

更关键的是,这款毛背心并未止步于“复古穿搭”,而是成为年轻人表达文化态度的载体。莫言、赵冬梅等文化名人的穿戴示范,抖音、小红书上“鲁迅OOTD”的风潮,让毛背心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一种圈层认同,它“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当代消费语言”,让鲁迅精神在时尚潮流中实现“从历史到当下的穿越”。

鲁迅之所以被无数年轻人追捧,是因为直到今天,他的犀利深刻依然未曾过时。鲁迅长孙周令飞的提醒发人深省:“英雄的崇高性不在于流量密码,而在于精神传承。”当前文创市场乱象频出:鲁迅被设计成“臭豆腐脸”“海盗眼罩”等恶搞形象,甚至被染金发、挂金项链。这些产品以“萌化”“搞笑”为卖点,实则是在“消费”鲁迅,更可能误导青少年对历史人物的认知。

真正有价值的流量,从来不是对历史人物的戏谑与消费,而是对其精神的创造性传承。唯有如此,才能让历史人物的精神“活”在当下,而非被流量裹挟。

相关报道:

鲁迅抽烟墙画被投诉误导青少年

建议将抽烟动作换成握拳

馆方回应:正在处理

浙江省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部分游客到鲁迅纪念馆参观游览,会到这面墙点燃打火机或者香烟,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

近日,游客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并在8月22日将此事投诉到了浙里办,建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

孙女士投诉绍兴鲁迅纪念馆网红墙画的理由是该画的原画是鲁迅在自己家里抽烟,墙画去掉背景有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的风险,同时还会误导青少年,于是要求对墙画进行更换。越城区文广旅游局的回复称:“鲁迅故里景区为市文旅集团主管,非我局职权范围,建议您直接向绍兴市文旅集团提出。”

8月24日,记者就此事联系了孙女士,她称自己是一名控烟志愿者,平时经常关注公共场所禁烟的话题。之所以这次投诉鲁迅纪念馆的墙画,是8月20日看到了一个帖子。据她回忆:“当时社交平台推给了我一篇在鲁迅吸烟版画前女生双手交叉的禁烟图,我才知道有这么大一幅室外广告版吸烟图。”

为了让投诉更有可行性,孙女士称自己查询了很多有关鲁迅的版画,无意间发现了鲁迅抽烟原图烟纹更小,而且有书房背景。“原画是迅哥(鲁迅)在室内吸烟,而不是室外公共场合吸烟。”她补充道。目前孙女士就此事进行了二次投诉。

记者就此事联系了绍兴市文旅局以及绍兴市文旅集团,因为是周末,官方电话同样是无人接听。随后记者致电了绍兴鲁迅纪念馆,一名工作人员承认鲁迅抽烟的墙画是该纪念馆的著名景墙,的确有游客在游览时拍给鲁迅点烟的照片。至于投诉的情况,她并不清楚,需要询问上级。

在向上级领导询问后,该工作人员在晚些时候给记者回电:“已经反馈给领导了,领导说知道这件事(投诉),现在已经在处理了。”

“鲁迅同款毛背心”爆火

鲁迅长孙回应

在刚刚结束的2025年上海书展上,一款“鲁迅同款毛背心”火上热搜。

这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旗下文创品牌“人文之宝”推出的“鲁迅系列·大先生的毛背心”,吸引年轻一代争相抢购。有网友戏称,这是文豪的战袍,穿上秒变“人间清醒文学青年”,也有作家表示,穿上之后写稿更快了!

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告诉记者,多年来,他与基金会的同事们一直密切关注鲁迅文创等话题,因而他对这款文创产品的“爆火”现象并不感到吃惊,“鲁迅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一面文化旗帜,他逝世近90年,但他在全球的影响力依旧无法撼动。”

鲁迅长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

这款文创产品的原型来自1930年鲁迅的一件标志性穿搭——紫色绞花针织背心,原件现珍藏于鲁迅纪念馆。

这件背心的诞生,还与广州有着一些渊源。1926年秋天,许广平在广州为鲁迅亲手编织了一件紫色绞花针织背心,并从广州寄到上海,在鲁迅与许广平的往来书信合集《两地书》中,许广平写道:“今天放假休息,早上无事,仍在寝室里继续编织……”

信中提到的背心,正是这件紫色背心。收到背心后,鲁迅立刻穿上,甚至写信“炫耀”:“背心已穿在小衫外,很暖,我看这样就可以过冬,无须棉袍了。”

鲁迅与许广平

鲁迅十分喜欢这件背心,曾穿着它上课、会友、拍照、伏案写作。如今,在鲁迅纪念馆这件毛背心与泛黄的手稿并置,不仅成为时代洪流中一抹温柔的注脚,也是许多读者心目中鲁迅先生的标准形象之一。

截至目前,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鲁迅同款毛背心”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已跃升为今年以来最为出圈的文化符号之一。

新民晚报(作者 方翔),综合上游新闻、南方+

编辑:唐梦葭

编审:周春晟

相关知识

如果鲁迅有朋友圈,他会怎么看今天的“流量狂欢”?
“新觉醒”重构新青年的精神坐标,《鲁迅的朋友圈》读书分享会在京举行
《鲁迅的朋友圈》出版发行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再现鲁迅先生的“朋友圈”
“孔乙己文学”事故,鲁迅怎么看?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鲁迅先生的“朋友圈”
我的沉默震耳欲聋:鲁迅先生的“朋友圈”
拆书帮丨《我的沉默震耳欲聋》:鲁迅先生的“朋友圈”
140多岁的鲁迅,为什么今天的青年还在读?
如果古天乐 和宣萱 在一起,你会怎么看?寻秦记 陈百强 偶像 古天乐

网址: 如果鲁迅有朋友圈,他会怎么看今天的“流量狂欢”?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18756.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