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与父亲:藏在《背影》里的亲情救赎

《背影》是朱自清创作于 1925 年的叙事散文代表作。为什么每次读它,都像看见送我离家的父亲?

朱自清与父亲朱鸿钧的感情,曾长期裹着一层 “拧巴” 的外壳。父亲是旧时代传统家长,带着封建家庭的权威感 —— 早年朱自清结婚时,父亲坚持用自己的名义为儿子操办婚事,甚至直接干预新婚夫妇的生活;后来朱自清在北大任教,父亲又因担心儿子 “年轻不懂事”,悄悄跑到学校想帮他打理事务,这份过度的 “掌控”,让崇尚新思想的朱自清倍感束缚,父子间的话渐渐少了。

雪上加霜的是生活的重压。1920 年前后,父亲从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任上卸职,家里没了稳定收入,还欠了不少债。往日里威严的父亲,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性格也变得愈发急躁。朱自清看在眼里,却不知如何安慰 —— 他自己刚毕业工作,要养家还要还家里的债,两人都背着生活的重担,碰面时只剩沉默,偶尔说话也常因 “钱”“家事” 争执,隔阂像一层薄冰,横在父子之间。

1925 年秋天,朱自清从北京南下料理祖母后事,之后要返回北平任教。父亲当时在扬州谋生,得知儿子要走,特意提前赶到南京车站送他。那天的车站人潮汹涌,嘈杂得让人心里发慌。父亲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裹着微胖的身子,一会儿踮脚帮朱自清找座位,一会儿又跑去跟脚夫讲行李搬运的价钱,嘴里还念叨着 “路上小心”“到了给家里捎信”。

轮到朱自清检票时,父亲突然说:“我去给你买几个橘子吧,路上吃。” 朱自清看着父亲走向月台 —— 要穿过铁道,还得爬上半米多高的月台,父亲年纪大了,腿有些不利索,他双手攀着月台边,两脚再向上缩,身子使劲向左微倾,那肥胖的背影在人群里晃了晃,像株被风压弯的老树,却仍执着地朝着橘子摊挪去。

那一刻,朱自清突然鼻子发酸。他想起小时候,父亲也是这样,会把他扛在肩上逛庙会,会在他生病时整夜守在床边;可后来因为观念、因为生活,他总觉得父亲 “固执”“啰嗦”,却忘了父亲的威严下,藏着的全是 “怕儿子受委屈” 的牵挂。看着父亲抱着橘子回来,裤脚沾了泥土,额头上渗着汗,还笑着说 “这橘子甜,你路上解闷”,朱自清的眼泪终于没忍住 —— 原来他一直怨的 “隔阂”,不过是父亲不会表达的爱。

回到北平后,每个深夜,月台上那道背影总在朱自清脑海里浮现。他拿起笔,把那天的场景、这些年对父亲的复杂情绪,都写进了《背影》里。文章发表后,他第一时间寄了份刊物给扬州的父亲。

父亲收到时,正坐在藤椅上翻旧账本,看到儿子写的《背影》,起初只是默默读,读到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时,手指停在了纸页上,眼眶慢慢红了。后来朱自清的弟弟回忆,父亲把那份刊物压在枕头下,没事就拿出来读,有时读着读着会叹气,然后抹一把眼泪,嘴里念叨:“阿清(朱自清小名)是懂我的。”

那之后,父亲给朱自清写了封信,信里没提文章,只说 “家里一切都好,你在北平照顾好自己,天凉了多穿件衣服”。朱自清收到信,反复读了好几遍 —— 他知道,父亲这是借这句话,解开了两人之间的疙瘩。再后来,朱自清回家探亲,父亲特意炖了他爱吃的红烧肉,吃饭时不停地往他碗里夹菜,没说什么煽情的话,可那眼神里的温柔,让朱自清想起了小时候。

这份曾被现实磨得有些生涩的父子情,终究被 “背影” 这道共同的记忆唤醒。没有激烈的道歉,没有刻意的和解,只是通过一篇文章、一个眼神、一碗热菜,就把那些年没说出口的牵挂,都悄悄融进了日常里 —— 这便是朱自清与父亲的感情:不完美,却真实;不热烈,却绵长。

相关知识

朱自清的父亲看到《背影》,才与儿子重归于好,安然去世
“背影”长留朱自清
《背影》中的父亲:因纳妾丢了官气死母亲,对朱自清的控制欲很强
以父之名——读朱自清散文《背影》有感
朱自清:写出自我心灵的宽度与深度
父亲节再读《背影》:看懂的人都老了
王帅|背影之后—— 浅谈朱自清先生
背影匆匆再出发 首届“朱自清文学奖”在浙江颁奖
舞剧《朱自清》在清华园成功上演,《人民日报》评价:融合舞蹈之美与散文之美
藏在诗词里的父爱

网址: 朱自清与父亲:藏在《背影》里的亲情救赎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31310.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