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IAF24|为了“上海独家”,值得一趟艺术之旅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上观新闻)

指挥家捷杰耶夫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10月12日凌晨两点抵达上海,当天下午,《马勒第七交响曲》开演前,他面对媒体,对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魄力赞不绝口:“用五天六场音乐会规划马勒交响曲全集的演出,这让来上海旅游的人,也能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听完马勒交响曲,这样的机会太罕见!”作为艺术节的老朋友,捷杰耶夫敏锐地觉察到上海国际艺术节所汇聚的优质演艺资源,是这座城市吸引八方来客的“流量”和“留量”。

“为一场演出开启一趟上海之旅”早已不是新鲜议题,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给各地文艺爱好者们出了一道难解的题:愿意为多少场演出在上海停留多久,一个周末、一周、还是更久?

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在从短暂的节展扩展成跨越整个秋天的艺术季。今年国庆长假的第一天,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漂泊的荷兰人》“靠岸”上海大剧院,瓦格纳歌剧狂风暴雨的序曲高调开启今年艺术节的一系列演出。从国庆当晚《漂泊的荷兰人》首演到11月30日下午白俄罗斯音乐戏剧《我的故乡》收官场,整整两个月,全球艺术浪潮在黄浦江畔奔涌,艺术节主板块的55台129场演出中,境外项目占比6成,超过9成为上海首演。

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中国内地仅此一站”的“上海独家演出”,包括: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漂泊的荷兰人》和《奥赛罗》(音乐会版),马勒交响曲全集——瓦莱里·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音乐会,低男中音天王布莱恩·特菲尔独唱音乐会,艾伦·吉尔伯特、约书亚·贝尔与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音乐会,铃木雅明与日本巴赫古乐团音乐会,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铜管组上海音乐会;比利时偷窥者舞团《舱中谜事》,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委约、联合制作的皮娜·鲍什1978重现版——《交际场:回响1978》;柏林邵宾纳剧院《理查三世》《米歇尔·科尔哈斯》,白俄罗斯共和国戏剧院音乐戏剧《我的故乡》。

古典好声音的擂台赛

国庆长假中,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六场演出吸引了来自全国的歌剧迷“在剧场里过节”,上海音乐学院陶辛教授感叹:“古典乐演出能像节庆一样热闹,这只可能发生在上海。”甚至,国庆和中秋的双节假期已过,爱乐者的节庆却刚开始,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是“头炮”,《漂泊的荷兰人》才结束上海之行、登船启航,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紧随其后,奏响“马勒交响曲全集”。

今年是作曲家马勒诞辰165周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和古典乐界的“战斗机”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推出连续5天6场交响乐会,全景式演绎马勒的9部交响曲。上海音乐学院孙国忠教授最初得知这套马勒全集音乐会的信息时,他一度很担心,因为如此密集的六场音乐会对指挥、乐团和观众都是不可思议的挑战。然而,经过第一天从午后到深夜的连续两场交响乐会,孙国忠教授的顾虑被打消了,他说:“不得不佩服指挥捷杰耶夫和马林斯基交响乐团的专业态度,音乐家们的激情令人感动。显而易见,只要具备能力和精力,马勒九部交响曲的集中呈现,如此高水平的演绎,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听众强烈共鸣,加深理解马勒交响曲贯穿始终的哲学内涵。”放眼全世界的舞台,这样的演出是可遇不可求的,捷杰耶夫也说:“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一个音乐厅,短时间内演完马勒的交响曲,这是很不寻常的,非常罕见。”这次演出引发全球乐迷、马勒迷的抢票热潮,来自美国、德国、丹麦、比利时等国的爱乐者专程开启“上海马勒周”。

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开启上海之行时,现任院长塞尔吉·多尼真诚地说出“歌剧的未来在中国”。又何止歌剧,持续两月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汇聚全世界一线乐团,俨然成为“古典好声音”的擂台。

德国汉堡是上海的姐妹城市,乐声牵连两座港口城市,来自北海之滨的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时隔七年重返东海之滨的上海。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成立80周年,这支特殊的乐团是在德国战败的废墟上、由当时的盟军授意组建,接收了柏林爱乐乐团近三分之一的乐手,这批乐手是历经战前和战时、由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训练的,这决定了乐团极高的起点。这次,乐团由现任首席指挥艾伦·吉尔伯特率领,携手小提琴家约书亚·贝尔,在上海呈现两套风格迥异的曲目。10月28日的曲目侧重20世纪音乐的现代性,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唐璜》和圣桑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都以丰富的音乐色彩著称。29日的曲目回望19世纪的经典,德沃夏克《第七交响曲》在德奥古典传统中融入捷克民间音乐的魅力,展现深刻的情感和广阔视野;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则被公认是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今年还是巴赫诞辰340周年,古乐大师、指挥家铃木雅明将带领日本巴赫古乐团首度访华,在上海音乐厅演出雅俗共赏的《D大调乐队组曲第三号》和《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很少现场演出的康塔塔《太阳神与潘神之争》。铃木雅明被公认是在世的巴赫作品的权威指挥家,也是带动巴洛克音乐复兴的关键音乐人。他在1990年创立日本巴赫古乐团,乐团选用巴洛克时期的乐器,从乐器材质到演奏技法都力求还原300年前的“原声”,古乐器演奏的丰富音色带来不一般的聆听体验。

舞蹈的过去和当下

世界知名舞团和舞者在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来了又来”,这不是新鲜事,即便如此,《交际场:回响1978》仍是一部特别的舞蹈作品,这部荣获第62届柏林戏剧节“尤为杰出作品”奖项的新作,是由上海国际艺术节联合英国萨德勒之井剧院等国际伙伴共同推动诞生的,它在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的演出是它的亚洲首演。

《交际场:回响1978》是对皮娜·鲍什1978年创作的《交际场》的重现。《交际场》是皮娜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部自诞生以后不断生长的特别作品,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不断衍生新的版本,包括1978年初版、老年版、青春版和最新的再现版,每个版本呈现不同时代语境里不同生命状态的身体,版本之间形成含义丰富的互文,共同构成了跨越半世纪的起伏生命史。

1978年,20位皮娜舞团的舞者在乌珀塔尔首演《交际场》,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因为:“交际场是人们相遇的地方,他们在此寻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展示自我,又否定自我,伴随着恐惧、欲望、失望、绝望……展现自我,从而超越自我。”

排练期间,皮娜设想:“当这群舞者步入老年,他们将如何演绎这个作品?”时光流逝,22年后,她没有直接地回应自己往日的设想,而是把视线投向舞团之外更广阔的人群,她邀请25位年龄在65岁以上、没有接受过专业舞蹈训练的素人来演绎《老年交际场》。又是8年过去,在皮娜去世前一年,她召集一群14岁以上的青少年来排演《青春交际场》,给这个原本严肃的作品注入生动的青春气息。

到了此时此刻的《回响1978》,这是一部杰作在时间中的回声,47年过去了,初版的舞者们仍然健在也进入迟暮之年,9位舞者带着积累了近50年生命痕迹的身体回归舞台。这里的“交际场”不止是“个体与他人相遇的地方、个体和他人之间建立联系的地方”,时间让“交际场”更进一步地成为不同的自我相遇的地方,“展示自我,又否定自我;展示自我,从而超越自我”的主题因为时间的介入而有了更深刻的哲思。

《交际场:回响1978》是经典照进现实,比利时偷窥者舞团首登中国大陆的《舱中谜事》,则是上海舞台对接全世界舞蹈创作的最前沿。

偷窥者舞团自2000年在布鲁塞尔成立,被誉为“欧洲最具创新力的当代舞团”,加芙列拉·卡里索和弗兰克·沙尔捷这两位编舞迄今的全部作品围绕着超写实的空间。《舱中谜事》由两个作品构成,《消失的门》场景是开不了门的房间和走廊,《谜样的房间》发生在船舱内,这两个空间都不在现实中,观众进入的是一个男人的潜意识,这是他脑海中的幻灯片,所有的角色在变形的时间和空间中游荡。两位编舞利用不同的场景,在舞台上制造了类似电影跳切、融镜和淡入淡出的视觉意象,这样的作品带着强烈的跨界色彩,舞者和观众享有剧场的共同空间,但舞蹈被呈现为意识流的活人画,“即时性”的转瞬即逝的演出看起来又像实验性极强、有着激进蒙太奇语言的默片。

看不到现场会遗憾

柏林邵宾纳剧院不是第一次来上海,奥斯特玛雅导演、艾斯·拉丁格主演的《理查三世》不是第一次来中国,但,这个作品仍然被公认“看不到现场会遗憾”。

金庸曾生动地解析《理查三世》,他总结,莎士比亚描绘了一个神采奕奕的政界大坏蛋,有才气纵横的计谋和生龙活虎的行动。这个男主角是天赋异禀的“权力艺术家”,他的智力够强,行动够果决,看起来最癫,其实是政治世界里最清醒的理性人。他本质不喜欢做国王,而是迷恋争夺王权的战斗,他痴迷于争夺的过程。整个戏给观众制造了“道德的假期”,短暂地忘记礼义仁信,只看到理查大踏步地朝目标前进,这是一部没有任何好人的、描写“黑吃黑”的“爽剧”。

金庸的这篇《谈》给了普通读者一把打开莎剧原作大门的钥匙,在奥斯特玛雅导演的这版《理查三世》里,可以看到金庸言简意赅的导读——神采奕奕的坏蛋,生龙活虎的行动,政治理性的癫王——鲜活地剧场化了。

邵宾纳剧院今年带来的另一部作品《米歇尔·科尔哈斯》是亚洲首演,它的小说原作和舞台改编方式都将开拓本地观众的认知。

《米歇尔·科尔哈斯》是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一篇短篇小说。克莱斯特生于1777年,卒于1811年,英年早逝的他是划过德语文学史的一颗璀璨流星,光芒万丈,也是消失在黑暗中的传说。在欧洲,他更多为公众知晓的是剧作《破瓮记》和《洪堡王子》。他短暂一生郁郁而终,只留下八个短篇小说,即便如此,茨威格和卡夫卡对他推崇备至,尤其卡夫卡动情地写过:“克莱斯特的小说是现代德语语言艺术的根。”

他的行文风格有着迷人的矛盾特质,既擅于写多变的长句,修辞又简洁干脆。他在他的时代是异类,同样不能被归入德语文学史的任何流派,这是一个彻底的、永远的局外人。茨威格形容克莱斯特的一生“像高烧患者不断地换枕头”,他心焦惶惶,至死未得片刻安顿,内心总是矛盾和自相撕扯,表现在他的作品里,人物主观的认知总是和周遭世界的所谓共识产生剧烈偏差,小说的角色们因此深陷悲剧,作家终因心灵破碎而自戕。

《米歇尔·科尔哈斯》写一个对法律和公义抱有天真信念感的马贩子,屡遭权贵戏弄践踏,他在绝望中成为绿林悍匪。欧洲文学史家形容这是“暴力版堂吉诃德”,中国读者也许会联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这不是一部完全虚构的小说,克莱斯特在1810年写作这部作品的灵感源于16世纪的一桩真实案件。英国戏剧人西蒙·迈克伯尼从这段创作背景中得到启发,为邵宾纳剧院改编舞台剧《米歇尔·科尔哈斯》时,摒弃再现时代背景和具体的情节演绎,采用极简主义的演出形式,台上仅有几把椅子和一排麦克风,演员一律穿灰西装,既在戏里戏外、也在故事内的不同角色之间切换,乍看起来是一场今时今日的“开放麦”,而每人说出口的内容是1810年的作家描写16世纪案件。迈克伯尼认为,克莱斯特借用300年前的故事来回应他所面对的动荡秩序,他用小说拉近了两个时代的语境,他试着把这样的创作精神延续到此刻、延展到舞台上。

至于白俄罗斯音乐戏剧《我的故乡》,这更是上海以及中国剧场里稀缺的风景。这是一部看起来很“小”的作品,关于一个水管工短暂的伦敦之旅。没有惊人的情节在舞台上发生,只是平凡的小人物在离开家乡的日子里被强烈的乡愁所震撼,他意外地进入“开放、流动、国际化的世界舞台”,经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日常,他在返程飞机飞入白俄罗斯领空时,泪流满面,他意识到“自己的根在家乡的土地里”。这部围绕着个体经验的“小小的喜剧”,从开放的全球视野,对焦于小人物质朴的爱国情感——今年持续两个月的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以此收官,未尝不是一种清晰的隐喻。

相关链接——

2025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独家”剧(节)目

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漂泊的荷兰人》

2025年10月1日19:30

2025年10月4日19:30

2025年10月6日19:30

上海大剧院

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奥赛罗》(音乐会版)

2025年10月2日19:30

2025年10月5日19:30

上海大剧院

马勒交响曲全集——

瓦莱里·捷杰耶夫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

2025年10月12日14:00/19:30

2025年10月13日-16日19:30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低男中音天王布莱恩·特菲尔独唱音乐会

2025年10月26日19:30

上海大剧院

艾伦·吉尔伯特、约书亚·贝尔与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音乐会

2025年10月28日-29日19:30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德国邵宾纳剧院《米歇尔·科尔哈斯》

2025年10月31日-11月1日19:30

2025年11月2日14:00

YOUNG剧场

比利时偷窥者舞团《舱中谜事》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

铃木雅明与日本巴赫古乐团音乐会

2025年11月2日19:30

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

德国邵宾纳剧院《理查三世》

2025年11月7日-8日19:30

2025年11月9日14:00

YOUNG剧场

皮娜·鲍什1978重现版——《交际场:回响1978》

斯图加特芭蕾舞团《罗密欧与朱丽叶》

交通银行前滩31演艺中心

白俄罗斯共和国戏剧院音乐戏剧《我的故乡》

2025年11月27日-29日19:30

2025年11月30日14:00

YOUNG剧场

原标题:《CSIAF24|为了“上海独家”,值得一趟艺术之旅》

栏目主编:邢晓芳

来源:作者:文汇报 柳青

相关知识

虽然是一趟很短的中国之旅,但是亚当有实力,很可爱,最主要他真的很真诚…
CSIAF24|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以璀璨光华,点亮全球艺术星空
踏上上海之旅 上海
(独家原创)《繁花》里的90年代上海时尚…
海派陶艺开启上海新城巡展之旅
人文艺术如何与城市气质相互成就?《印象》特别策划“城市艺术之旅”启动
不出国门感受巴黎魅力,“永恒的巴黎圣母院”沉浸式VR之旅在上海启幕
贾玲:那段时间不快乐,很痛苦,但值得贾玲热辣滚烫独家专访
来自上海的独家纪念!千名外国友人光临“上海礼物”,沉浸体验海派文化
《行走上海美术馆》出版,用水系概念重新排演上海艺术版图

网址: CSIAF24|为了“上海独家”,值得一趟艺术之旅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37338.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