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至,请认真而有仪式感地活在当下 | 上书房

原标题:立春至,请认真而有仪式感地活在当下 | 上书房

图片提供:IC photo

陋巷原无客到门

草堂炉火爱微温

闲来剪个宜春字

贴上兰花小瓦盆

——郁达夫《立春日》

立春在即,在枝头,在明日,在眉梢,在心绪。

早在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为更多人所熟知。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有关节气的传统文化呢?

译林社出版了作家文珍的全新散文集《风日有清欢——二十四节气里的诗与人》,本书是作家文珍对自己跨时三年的阅读、生活、观察世界的记录,借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古典诗词破题,读书、远游、觅友、怀人,昨日之诗与今日之事互为观照,于四时风物留心日常情境,古老节气亦可作体察当代生活的新刻度。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先民们观察太阳运行周期而定,早前用以指导农业活动。后人又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记载了气候、物候的细微变化。后来又从农业延伸至饮食、文学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一代代人的丰富下,现在的节气文化内容已非常庞大。创作本书时,作家文珍也查看了不少书籍,她发现古人充满着生活的趣味,可称为生活家,例如:立春日吃春饼、戴春燕;清明时节,杏花春雨,宜踏春,宜寻访故人;秋分,丹桂飘香;霜降前后,柿子风味最佳……她将这些也写入书中,希望向古人偷师,点缀自己的生活。

每一代的文人都会将自己眼中的世界诉诸于笔端,从白居易、苏东坡、秦观、曹丕、范仲淹……到近代的木心,乃至外国的里尔克、卡佛,他们风格各异、文体不一,却都敏感于事随时移,光阴流转,将自己的所感所知所想记录在案。这亦如文珍创作这本书的初衷:“过去的诗人想不到自己会被后世反复诵读,以此想象岁时秩序井然的旧日——但我却想让未来的人知道,我所生活的世纪,仍有无数热爱生活的中国人,认真而有仪式感地活在当下。”

今天,我们从《风日有清欢——二十四节气里的诗与人》这本书,走进节气,走进春天,走进人生……

作者: 文珍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宋祁写立春“剪尽春云作舞衣”;陆游写立夏前“余春只有二三日,烂醉恨无千百场”。无名氏写秋分“金风送爽时时觉,丹桂飘香处处闻”,东坡于小雪日再访赤壁……每个诗句背后都藏着一时的天气,一时的心情。斗转星移,人随时序生长。老病生死有时,珍重欢喜亦有时。百年前的古人与我们在节气中感受着情感的同频共振。从古到今,从农人到文人,每个人都有与节气相关的生命体验。在本书中,文珍以关于节气的古典诗词破题,辅以二十四节气的民俗小知识,融汇古今。

和立春相关的诗词也尤其多。宋朝张栻《立春偶成》对仗工整,文字浅近,想必古往今来被许多人当过春联。辛弃疾和朱淑真千古风流人物,也不免要颂一颂这立等可至的春。稼轩有“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句(《汉宫春·立春日》),“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仍“清愁不断”。女词人句句暗合节俗,结尾却充满希望。

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

原来古往今来,一年年的祝福都是如出一辙,所谓成年人的天真,无论多少余恨都归于“残腊”,也就是即将翻篇的旧年;而新年自应“百事谐”,更兼“风月入诗怀”,端的富贵且不流俗。但这首诗除了许愿,也还暗含许多具体的风俗劳作。

比如生菜卷饼也即春饼,古时候就有“咬春”的习俗。古人将生菜卷饼放在盘中以示“迎春”,做好后又必将置好的“春盘”馈赠四方友邻—让人不禁想起韩剧《请回答 1988》里的情形。小时候家里做了难得的吃食,妈妈也会交代送去给邻居尝尝。我记得小时候就给隔壁的刘奶奶送过刚从老家捎来又切片蒸好的喷香的新腊肉, 当即换回了一满碗刚煮好的糖黑豆,刘奶奶生怕给少了, 堆得高高冒了尖儿,也不担心小孩子捧着碗上下楼跌洒了。到现在还能记起那冒着热气的黑豆的甜香,以及捧碗行走时喜悦又惕惕的心情。

古时立春规矩大,连皇帝都不能免俗,需以春盘赐予近臣—可怜皇帝老儿孤零零住在皇宫里没甚邻居,想与民同乐只能专门设宴。据说这宴席比民间略讲究些,号称“三生菜”,“生”即“万物生长”,也就是古时的生菜沙拉了……又有“五辛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义,谓之五辛盘。”以辛迎新,想象一下也不甚好吃—而且想必是不能赐给皇家寺庙的,因为“五辛” 其实就是“五荤”。但这风俗由来久远,晋代周处—就是那个乡中三害之一实则传说不尽不实的周处—在《风土记》里写,“正元日,俗人拜寿,上五辛盘,松柏颂,椒花酒,五熏炼形”,最后一句据说是激发五脏之气,倒也暗合春季养肝的医理。晋代还遵照干支纪年庆祝春节,一岁之交为元旦;而到宋就渐渐变成了立春为大。若循宋例,就不会有“无春年”的说法,因为年岁更替以立春始,自然年年都不缺春天。

朱淑真诗里的“罗幡联钗”,和稼轩词里的“春幡”也是一回事。元代维吾尔族大诗人贯云石一生填了数支《清江引》,其中一首也名“立春”:

金钗影摇春燕斜,木杪生春叶。水塘春始波, 火候春初热。土牛儿载将春到也。

第一句的“金钗春燕”,影摇燕斜,淹然百媚,意思差相仿佛,都是纸剪图样挂在女子金钗上迎春。最后一句“土牛儿载将春到也”,比他早几百年的东坡先生也写过: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减字木兰花·立春》

这里写的春牛就是载春的土牛,也是古代立春祭一种。

《东京梦华录·立春》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农业社会春耕是第一要事,上古于腊月制作土牛以送寒气,到宋就变成立春造土牛劝农。一般由知县或朝廷委派的劝农官执春鞭随鼓声击土牛三下,而后交给下官黎民鞭打,打至土崩牛解,碎土有如菩萨案前供奉的香灰一般吉利—这当然是迷信。这套仪式因和春耕有关,因此各州郡都要循例如仪,渐渐不光是风俗,竟成了制度了。不甚讲究的地方以杨柳枝代春鞭,另有些地方却要专门制造的彩仗,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缠春杖》里专门讲了做法:“春杖子用五(彩)丝缠之,官吏人各二条,以鞭春牛。”东坡生前身后的无数人一定都和他一样,在若干春天见过这样气派的彩杖;却不是每个人都写得出“无限春风来海上”这样的句子。—所有关于立春的诗里,我最爱的当属这首《减字木兰花》了,一读就欢喜无尽,轻快,朗朗上口,颇有春日活泼泼的气息。

再多说几句“春燕”。这种古代女子的立春饰物,又称彩胜或彩燕,也称宜春髻子—《牡丹亭》里也提过,在最出名的《游园》折里,杜丽娘登场:

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读书时听昆曲,总不求甚解那宜春髻子是什么。现在才知道就是燕子形状的头饰,贴“宜春”二字于其上。但我总有一个错觉,杜丽娘游春应是春暮而不是才交立春,方会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之句。

但再一想,汤显祖是江西吉安人,牡丹亭的故事设在南安— 据考证此南安非福建南安,应是江西赣州大余,此地自古便有人鬼恋的传说,汤应是回乡道听途说,才有了“幽媾”的灵感。之所以有前面的错觉,一则因为自己常年生活在北方,春天来得较晚;再者误把“南安”作“临安”,临安就是杭州,位处华东,比江西又冷些。某冷空气吧还真有一个帖子:在我国冬季,赣州、桂林、南昌、衡阳、杭州这几个地方,哪里最暖,哪里最冷?怎么排序?答案是:赣州、桂林、衡阳、南昌和杭州。赣州接近广东,地气最暖,那么杜丽娘大约就是在华南立春日前后游的园,好日和风,着眼成春,并无感冒之虞。

王雅静

编辑TsaoYu

资料提供译林出版社

黄觉:深刻的,还是一晃而过的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吴彦姝&奚美娟:心灵相通 成就彼此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KnowYourself钱庄:置身事内

赵佳丽:不定义美丽 不定义青春

金博洋:一直想要战胜挑战

王诗玥&柳鑫宇:感谢你的坚强和陪伴

武大靖:英雄集体成就了我

策展人祝羽捷:探索爱、治愈、成长的可能性

编舞艺术家戴露:未来对我来说充满未知,特别好

钢琴家张浩天:NFT是我们走向虚拟现实的一步

点击以下封面,一键下单新刊

「 2022年1月6-12日 管清友 」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立春至,请认真而有仪式感地活在当下 | 上书房
董上德带你品读元曲,“活在当下,笑看风云”
万物生长 立春将至 今年立春有啥不一样?
思维活在未来,身体活在当下
边伯:活在当下,何不大胆一点?
节令之美·立春丨4日10时42分立春,“打春”啦!
活在当下的意义,你真的明白吗?
4日10时42分立春,“打春”啦!
刘亦菲吃米线的仪式感 面对这碗热气腾腾的米线,仪式感必须拉满
立春 | 四时之始,万物生发,正是祈福纳喜好时节

网址: 立春至,请认真而有仪式感地活在当下 | 上书房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4453.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