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一种特殊的写作
原标题:文化遗产保护,一种特殊的写作
过年是什么?
冯骥才一直是这样认为的:过年,过的就是大年夜子午交时这时辰。
“倘若中国人过年感受不到年意和年味,那将是多大的失落啊。”
他说,精神文化的失落会比贫穷使人更空虚。而过年的情感载体,便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民俗。
“中国人的年,是文化含金量最高的节日。年文化真正是民族精神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但这财富,是否正在被我们自命为的‘现代文明人’一点点地葬送掉?”
冯先生的担忧,是不无道理的。
“年有它专用的不可替代的载体,这便是那些约定俗成的年俗。现在应当做的,是保护和加强中国人祖祖辈辈所挚爱的这个年,而不是在负面上无知地消减它。”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站在新年的日历边,冯骥才说。
“你每扯掉一页日历,是不是就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他又说。
虽然已在华发丛生之年,他依然喜欢说:我可以做多少事情。
这些年,对他来说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守护传统文化。
保护文化遗产,时间不等人
除了作家、画家,冯骥才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民间守望者。他是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之一。
长篇小说《艺术家们》中,男主人公楚云天卖画的情节,就来自冯骥才的经历。他曾经为了筹款保护文化遗产卖掉了自己心爱的画。他深深记得那天的难受和失落,但为了那些文化遗产,必须忍痛割爱。
做文化遗产保护二十多年,他差不多把文学写作放下了,因为做文化遗产保护,时间不等人慢慢来啊。他觉得那个事情更为急迫。保护文脉,保护文化遗产,哪怕为此“荒废”了文学创作,都是“没有选择的事”。
“我没有选择,在二十年前,在商品化大潮的冲击下,很多文化宝藏都风雨飘摇,我必须投入这个漩涡。”他这样说,语气很平淡。
他跑到乡村去,感受到老百姓对美的热爱。比如过年,人们家里要贴窗花。
“你知道一个屋子里阳光最好的地方是哪里吗?就是窗子。如果你剪一个特别美的窗花,贴上窗户,那一定会带来一种好心情、带来美的享受。在民间,这就是老百姓们对生活的热爱。”
冯骥才做文化遗产保护这些年,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一次,他去广西做田野调查,此地有一个七百年历史的苗族村寨。当地人对他说,你去了一定会喜欢,这个村寨背靠深山大林,有很多传统的文化风俗。结果他们开车去了,远远看到很多大红大绿、蓝的紫的各种刺眼的、不协调的颜色,不像是一个村寨,倒像是晾了很多大被单。
“我问,这是什么呢?进去了一看才知道,整个村寨都是传统的木质结构建筑,几百年历史下来,它显得很沧桑、很古朴,当地为了让村寨显得好看,就拿鲜艳的油漆涂了一遍。这说明一个问题,美也是需要修养的。”
这样一件事,刺激了冯骥才作为艺术家的本能。他认为,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创造美,让美在任何地方都成为胜利者。
“面对商品化的时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作家和艺术家,怎么保持自己的纯粹性,怎样坚守时代思考的前沿,这是始终要思考的问题。”这是艺术家,也是文化遗产保护者冯骥才发乎内心的责任感。
“所以我觉得,在大学里提倡美育,给大学生一些符合美的规律的教育,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社会上很多商业的、混乱的、功利的、博眼球的东西,会搞乱人们审美的秩序。”
四驾马车,都不能放弃
写作是冯先生的生活。
《俗世奇人全本》已经发行了三十多万册,以鲜明的风格和民间立场风靡全国。之后,《艺术家们》再度备受关注。今年春节后,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新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他又写了18个津门传奇新故事。
但冯骥才的专业又是绘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进入新时期文学以前,他画了15年画。
他经常说,自己有四驾马车: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70岁,他在北京办了一个“四驾马车”展览。“当时我说,这四驾马车,我都不能放弃。”
“我原本写作的主项是小说。但有别于大多数作家,我至少有二百万字是非文学写作。这种写作横空而降,迫使我放下了手中的小说。”
这是他关于“写作”的自白——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叶,由于社会迅速转型,文化传统受到冲击,遗产濒危,传承受到威胁。于是我纵身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业中来。这事业远比文学写作艰辛百倍。但它具有紧迫性、使命性,意义远比个人写作重大和深远得多。由此一路下来,历时二十余年,转战于四个战场:一是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二是民间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三是传统村落保护,四是教育保护(建立非遗学)。这个崎岖而艰难的全过程后来被我写进一部文化自传中,书名叫做《漩涡里》。然而,这部梗概性的自我描述,无法表达二三十年中极其丰富和驳杂的精神历程。后来,我发现,这个历程被过往的岁月无意却完整地留在我一种特殊的写作里。”
“对于一个写作人,写作是得心应手的思想武器。当我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身处孤立时,写作的笔便被我派上用场。当然,不是把它写进文学,而是用它写文章呼吁、论辩、批评、表述;用它准备一场场大型演讲;用它制定行动计划;用它厘清思想和建设理论;用它做田野调查、记录、研究和为遗产制作档案等等。这时,我发现我的写作的功能被我放大了。相对于文学,这是一种另类的特殊的写作。在不经意间,我留下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浩繁的文字;包括思想、理论、批评、随笔、散文、纪实、研究、口述史、讲话、谈话录等等。由于我是多项重大遗产工作(非遗抢救、古村落保护、传承人保护等)的倡导者、发动者、组织推动者,并亲历其全过程,这些文字便具有历史的见证意义。他留下我这一代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的精神与行动的足迹。”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乡村少年成为著名作家的背后:写作是一种补偿行为
男朋友就是一种越不让逗越想逗的特殊物种吧!
茶文化——“大文化遗产”观的生动实践
湖北宜昌保护传统文化——文化瑰宝焕发崭新魅力
潜在的写作
常见的5元纸币,有一种特殊荧光版,别花出去了
学者谈安妮·埃尔诺:她的写作关注当下生活
诺贝尔文学奖安妮·埃尔诺:写作是一种政治行为,让我们打开眼睛看见社会的不平等
宋词是一种特殊的格律诗吗?其实很多词牌本来就是格律诗
远离社交是一种自我保护?是该打破社交恐惧,还是享受孤独?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