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大赛(第17季)丨袁勇:久别故乡情更浓
原标题:头条大赛(第17季)丨袁勇:久别故乡情更浓
久别故乡情更浓
文/袁勇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幼年的足印……”这首耳熟能详、悠扬动听的《故乡情》,唱出了多少漂泊游子的心声,又令多少客居他乡的人们为之感动。老家,谁不牵挂?故乡,谁不眷恋?因为那里有我的根、有我的魂。我像风筝一样,无论飘得多远、飞得多高,那根温暖无形的线始终系在那头,永远割舍不断,永远萦绕心间。
久别故土的人,难锁思乡一片心。我的故乡在渝东长寿。她依长江而临主城,一个美丽富饶的丘陵地区。远远望去,山坡顶部浑圆,坡面缓和,梯田层层,物产丰饶。我家老屋矗立在明星村一个叫柏树堡的东北角,明显高于整个袁家大塆,特别引人注目,常是行人问路找人的“标志”呢。袁家塆,由大塆、小塆、脚塆组成,村落占据这片丘陵弯曲低凹地带小“半壁江山”。几十户人家都姓袁,没有外姓。他们在这里薪火传递、生生不息。
故乡一坡一水,一草一木,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故乡的人,故乡的事,从未走远,越显清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的故乡也是以生产队为单位,靠劳动挣得工分,换取收入和口粮。到处可见田间地头集体劳动的壮观场景。学校一放假或“双抢”农忙,我就会加入到乡亲们的行列,一起施肥、一道插秧、一同收割。我只有十四五岁年纪,劳作有些吃力,总觉得农村老有干不完的活。那些年,耳闻目睹了勤劳善良的家乡人民,在这片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含自留地)的神奇土地上,创造了能够连年交足国家公粮,养活着近百十口人的奇迹。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乡亲们仍始终沉浸在大自然的静谧与邻里和谐的安宁之中。
波光粼粼、偌大的村边水塘,一年又一年,丰润、苍翠了故乡一片又一片田园。据说是祖辈们用双手开凿的人工堰塘。春夏秋冬,水塘岸边,野花时开时谢,星星点点。清澈见底的水面,一群憨态可掬、时而扇翅拍水的鸭子,好像PK着追逐嬉戏的鱼儿。它们灵动的身姿与泛起的水花,在蓝天白云下交相辉映,呈现出故乡一道多彩的风景线。
清风吹拂,门前那棵百年黄葛树“沙沙”作响,仿佛在唱着美妙的歌声,在展示着它的古态盎然与阳刚活力。它的茎干很粗,两个大人拉起双手才能合围,树枝长满了长寿老人一样的“胡须”。绿油油的树冠,恰似撑开的一把遮天蔽日大伞。每当落叶时节,洋洋洒洒纷纷飘下,满地尽是“黄金甲”。记得婆婆(奶奶)或母亲,就用竹刮耙归拢,拿去灶房当柴火烧。每当嫩叶吐翠前夕,我和小伙伴们嘴馋,还爬上树去摘黄葛苞儿吃。
黄葛树下,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大人小孩爱聚在这里,乘凉、玩耍、摆龙门阵(聊天)。我最爱听大人们不知讲过多少遍的“狼外婆”“鬼故事”,虽然有些害怕,也百听不厌;最爱玩的游戏是捉迷藏、斗鸡(撞拐子)、拍盒子,乐此不疲;最得意的是自己发明创造了弹弓、铁环、滚珠滑轮车,一帮小跟班争抢着为我推车,都想能多坐上几回这辆可以制动的“高级小车”。最记忆犹新的是几个初中、高中同学,树下席地而坐,讲精彩电影、谈革命理想……6500多个日日夜夜,犹如酿了一个18年的梦,醉在心里,憧憬未来。
那一年,高中毕业,奔赴广阔天地,希望在田野上。我很快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民兵连指导员兼队上出纳员,当年就被县上表彰为“优秀共青团员”“优秀校外辅导员”。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是故乡少有的“大有作为的人”。
那一年,高考失利,三五分之差与大学无缘。一度沮丧、徬徨,蓦然间,我感到有无数道目光落在自己身上。“有志者事竟成”“好男儿志在四方”,父母亲的希望,老师们的鼓励,好比一支强心剂,渗透到了我的骨髓里。当一扇门被关上,上帝必将为你打开一扇窗。冬季征兵喜讯传来,忽如一道亮丽的彩虹,我毅然决然报名参军。从此,一路北上,当上了光荣的铁道兵,圆了我引以为豪的军人梦。从此,逐梦前行,在部队大学校里锻炼成长。事业、家庭“双丰收”,所得颇为满意,心里时常荡起幸福的涟漪。
那一年,服役三年后,第一次回乡探亲。路遥千里,归心似箭。家乡的一切显得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已成过去,如今陪伴我的是一身国防绿,两枚军功章!短短假期,走遍了故乡的每个地方、田边地角。这里,没有名山大川,到处坡青青水蓝蓝,一路风景,一路芳香,恬淡的人间烟火味扑面而来。偶遇乡里乡亲,一句寒喧,一声乡音,别来无恙。那年唯一的变化是紧靠老屋东侧,新建了1栋3大间砖瓦结构新房。看得出,为了子女,父母又增添了几多忧愁、几许白发。怅然之际,抬头望见老屋西头门前父亲栽下的那棵梧桐树,风霜雪雨半个世纪,枝繁叶茂,一柱擎天,又成了老家独特的景色。
常回家看看!期盼、等待,父母望断秋水,日夜惦念。可每次离别时,彼此心情又是何等的沉重?总是重复上次回家的情景,上次说过的那句话“爸爸、妈妈,多注意身体,我要走啦”,父母心里明白再说挽留也留不住呀,只是叮嘱我“别忘了带上土特产”。母亲总是默默地注视着我离开那条不知走过多少次的泥泞小路。父亲总是坚持送我到双龙场长途汽车站。客车起动那一刻,他老人家总是神情黯然地说:“你什么时候再回来?”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儿子刚走,又盼归期!从车窗回眸,父亲仍站在原地望着离去的车影,我顿时潸然泪下……后来,80岁老父亲、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永远地离我们而去。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便搬到了重庆主城,轮流由妹妹、幺弟两家悉心照顾。时光,如白驹过隙。心心念念的老屋,养育我的故乡,转眼多年没有回去了。
再回故乡,年近花甲。袁家大塆热闹不再,或乔迁城里,或异地就业,乡间小道芳草萋萋,悄然无声。看到父母一砖一瓦修建起来的砖瓦房,看到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老宅,如此破旧,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和弟弟妹妹们商定加紧“翻新改造”。
老屋变了,旧貌换新颜。久违的厨房,又见炊烟袅袅升起,香飘四溢,满院生辉,这不正是妈妈的味道吗?四代家人围坐一堂,温馨而美好的日子就会一直延续。
故乡也在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美丽乡村的愿景正在变为现实。邻近万亩橘林、长寿慢城……独具特色,成为游人体验诗和远方的好去处。“村村通”硬化道路修到了家家户户门口院坝。横亘袁家大塆对面那条合兴场(现龙河镇)至九龙铺的宽阔洁净公路,已延伸到长寿北城大道。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此时此刻,我对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体味更深、更浓。那些浓得几乎凝固的乡愁让人陶醉,已深深地镌刻在我心底。故乡相伴,岁月生香!
(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会员、《重庆纪实》杂志编委)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头条大赛(第17季)丨袁勇:久别故乡情更浓
头条大赛(第17季)丨赵瑜:吃相不是附属品
头条大赛(第17季)丨文猛:一路灯火
头条大赛(第15季)丨王忠德:微笑走向未来——《岁月与回望》前言
夜雨丨袁勇:外公的板桥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2季,来啦
新春走基层丨汨罗江畔 传统民俗让年味更浓人气更旺
夜读丨浓情咖啡慢时光
袁弘,金鸡奖影帝背后的男人,第33届坐黄晓明后面……
袁娅维入围第33届金曲奖 因疫情不出席颁奖礼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