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传统制茶技艺
原标题:古诗词中的传统制茶技艺
古诗词中的传统制茶技艺
茶,南方之嘉木也。《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数千年传承,饮茶之风早已嵌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文化基因。尤其发展至唐宋,茶文化大盛,进而也诞生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第一部茶艺专著《茶经》。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说的就是饮茶之风在唐宋的兴盛,这种文化现象也在唐诗宋词里表现得尤为明显。查《全唐诗》,题为“茶”相关的诗就多达112首,更遑论没有入题、但在内容上描写茶的诗了。宋词则更盛,大量诗人和词人开始在作品里描写茶,虽然多以饮茶内容居多,但也留下了不少关于制茶的古代记忆。
采茶:总在深幽处
采茶有时可能是古代制茶环节最辛苦的一步。不同于今天的千亩万亩茶园,我们从古代文献记载中看到的茶树总在崇山峻岭深幽之处。一些以茶为生的农夫,天不亮就需进山采摘,一整天辛苦忙碌下来,甚至不一定采得一小筐。
诗人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就写道:“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采茶的路真的很远且险要,通常都在崖壁之间,等到好不容易摘满一小筐,太阳都已经落山。
制茶:蒸青是主流
据记载,明代以前的制茶法以蒸青为主。这种技艺是用蒸汽将茶叶蒸软,而后揉捻、干燥而成,蒸青绿茶有“色绿、汤绿、叶绿”三绿的特点,滋味格外鲜爽。
但是这并不是说古代只有蒸青,例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就明确写到“炒茶”之法:“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诗人到山中庙宇拜会僧人,寺庙后边刚好就有茶树,僧人们摘下嫩芽,不一会儿功夫就炒出了满室馨香,刘禹锡目睹了全过程,并且立刻就沏上了。可见,相较于蒸青茶那种需要采、蒸、捣、拍等至少两三天的工艺,古诗中写的炒茶更快更便捷。
宋代时,喝茶比唐代更为兴盛,因而有专人负责好茶的进贡,也有专业的文人团队描写茶叶采制的过程,留下了珍贵的材料。和苏轼同为“宋四家”的大文豪蔡襄就写有《北苑茶》一诗,其间详细描写了采茶制茶的全过程:“……才吐微茫绿,初沾少许春。散寻萦树遍,急采上山频。宿叶寒犹在,芳芽冷未伸。茅茨溪上焙,篮笼雨中民……”
焙茶:从古至今都很注重
唐代陆龟蒙有《茶焙》诗:“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诗中详细写明了焙茶时的技巧手法,甚至还提到火候大小。焙茶是在制茶时烘干茶叶的一种方式,不管是炒青还是蒸青,古人制茶都很看重以炭火焙干茶叶。一直到今天,很多注重饮茶的人,还自备有焙茶的器具。
明代高启《过山家》中写道:“流水声中响纬车,板桥春暗树无花。风前何处香来近,隔崦人家午焙茶。”一阵茶香是哪里飘来的?原来是有人在烘焙茶叶。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徐语杨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古诗词中的传统制茶技艺
绿茶手作技艺 来第七届非遗博览会领略制茶手艺
延续茶马古道的黑茶传奇 南路边茶在坚守中创新|匠心
茶之书:诸般闲茶事,人间好时节
在古诗词中寻回诗心
(新春走基层)广西六堡茶非遗传承人的“南洋梦”
守住技艺 开拓思路 “90后”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龚琳娜二十四节气古诗词合唱音乐会》上演,唱出诗句的气节
哪一句古诗词让你觉得“相见恨晚”?体会汉语的万种风情
一文读懂六大茶类的制茶工艺流程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