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让文物“说话”,借考古“通今”
原标题:【文化评析】让文物“说话”,借考古“通今”
本文转自【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化评析】
作者:达吾力江(中国人民大学师资博士后)
《2023中国诗词大会》以“欢喜”“寻味”“燃”“天下”“十年”等别出心裁的主题串联诗词,结合文物、绘画、工艺等不同文化元素,利用考古成果,发掘遗产价值,探察古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复原古代社会的千姿百态,再一次赢得了大众关注。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者,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缩影。考古与文物知识的普及与传播,不应只停留于表面形态的片面展示,还可通过场景复原、沉浸体验、实验考古等多种方式对其功能、组合及在古代社会所扮演角色进行深入挖掘,多层次揭示文物蕴藏的历史信息、文明要素,在丰富公众历史文化滋养的同时,激活文物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加强跨界合作,彰显遗产魅力。本年度诗词大会邀请18位民间出题人,亮出拿手绝活为选手出题,其中不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中国诗词大会》用诗词唱诵祖国壮美山河,用经典诠释中国文化遗产,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思想观念、道德追求巧妙融入新时代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充分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近年来,许多节目纷纷以歌舞形式讲述文物故事、呈现遗产特点,受到观众青睐。舞蹈《唐宫夜宴》的灵巧生动、舞剧《只此青绿》的恬淡优雅,均是文化遗产与舞台艺术跨界合作的成功典范。2023年春晚上的舞蹈《锦绣》,从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中汲取灵感,使舞者在纵横起伏的经纬织线上翩翩起舞,不仅表现了丝绸之路上的精美丝绸艺术,也用舞蹈方式演绎了古代丝织技术的精湛工艺,实现了考古文物的创造性转化与展示,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着眼考古发掘,讲好文化故事。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离不开考古文物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第9期中,节目现场采用先进技术复原敦煌榆林窟《吹横笛飞天》和莫高窟《散花飞天》的曼妙图景,带领观众沉浸于璀璨的敦煌艺术。现场嘉宾讲述敦煌儿女“坚守大漠,甘于奉献”的故事,忆苦思甜,致敬那些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保护、研究、弘扬敦煌文化的守护者与开拓者,让观众充分理解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背后考古人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
可以说,考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文化事业,是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重要前提。近年来,《中国考古大会》《考古公开课》等考古类节目,从考古学的田野发掘工作与系统研究方法入手,在介绍古代遗址、普及考古知识的同时,让民众更为真切地了解考古工作“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特点与实质,更为沉浸地体验考古人“手铲释天书,慧眼通古幽”的努力与付出,传递中国考古背后所承载的文化追求与时代担当。
近年来,扎根于历史传统的考古文物类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喜爱,极大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先贤哲思在现代社会再次苏醒、当人文经典与时代精神交相呼应,文化自信也得到了阐扬与涵育。让我们共同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深入发掘文化遗产价值,让流芳百世的亘古经典、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15日 02版)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文化评析】灯彩文化日新,共寄美好期盼
湖北考古有重要新发现,对楚文化研究意义重大
从后母戊鼎到《千里江山图》,考古和文保成果展如何再现中华文明
舞台艺术让文物“活”起来
甘肃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出土较多有机质文物
马王堆出土一件神奇文物,开盖之后瞬间消失,幸亏摄影师眼疾手快
让文物“活”起来!故宫儿童剧《甪端》即将登陆国家大剧院
生动镜头语言让国宝“开口说话”
湖北襄阳考古发现汉唐墓葬群 出土文物两百余件
河北开元寺南遗址一处宋代房址内出土医药相关文物
推荐资讯
- 1李沁肖战已同居领证? 李沁肖 47928
- 2闫妮老公邹伟平简历 闫妮前 43158
- 3王凯蒋欣承认已有一子? 结 38813
- 4王灿前夫 王灿的第一任老公 36175
- 5汪希玥回北京过年,怎料见到汪 32170
- 6张佳宁和宋轶长得像 同属甜美 25314
- 7央视主持孙小梅丈夫曝光,是大 20260
- 860年代,洪秀柱(右后)与父 19568
- 9佟丽娅事件是什么 佟丽娅回应 19032
- 10妻子频繁出轨老外,没想到被丈 1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