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胡适,不仅当上了北大校长,还拿了36个博士学位

原标题:“狂人”胡适,不仅当上了北大校长,还拿了36个博士学位

文章字数3553字,预计阅读时长8分钟,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我们总希望人的缺点能更少一点,但实际上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而反过来说,有些天才本身就是有着种种缺陷的。有这么一个人物,他曾经是著名的“纨绔子弟”,放浪不羁,生活混乱。他抽烟、酗酒、逛窑子,沾染了各种坏习惯,但最后却还是“浪子回头”,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北大教授,最后甚至当上了北大校长,获得了36个博士学位。他就是胡适,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一位充满矛盾的改革家。

胡适于1891年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也就是今天的上海浦东新区,不过他三岁时就回到祖籍——安徽绩溪读书了。胡适的父亲胡传是清朝的贡生出身,后来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胡适出生的时候,胡传已经51岁了,并且不久后就被调到了台湾,与胡适分别。1895年胡传去世,此前胡适曾有过一段不错的生活,但在胡传这个家里的“主心骨”去世之后,胡适家里很快就家道中落了。

胡适的母亲叫冯顺弟,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她是出生于一个传统家庭,其父母希望她这个做姐姐的能够帮着弟弟,让着弟弟。冯顺弟比胡传小三十多岁,当时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嫁给胡传的。不过虽然思想传统,但冯顺弟确实十分正直,并且有责任感,对胡适的教育非常重视,深深影响了胡适的性格。

胡适虽说家道中落,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家里有人当过官。靠着家族中四叔等人的扶持,还是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也让胡适接受了较好的教育。胡适从小读私塾,并接触到了《水浒传》等作品,为自己的文学素养打下了基础。

胡适可不仅仅是读小说取乐,1901年,胡适仅仅10岁,在同龄孩子还在每日打闹以及沉迷各种小人书的时候,胡适就已经开始阅读《纲鉴易知录》和《资治通鉴》等作品了,并且读的是原文。不得不说胡适确实是一个天才,这些在同龄孩子眼中如同天书的文字,胡适却很容易理解。不但理解了,还从中吸收了若干观点,比如《资治通鉴》中引用范缜《神灭论》的段落。《神灭论》斥责了宗教佛学思想,是古代的无神论名篇。胡适在读了这篇文章后深受影响,也逐渐成为了无神论者,他一生不信神佛。

而此时的清王朝在经历了多次战败和割地赔款之后已经风雨飘摇,清廷试图靠“新政”来维系其统治,但终究无济于事。胡适尽管身处乡下,但也能感到国家所面临的严重危机。1904年,胡适进入梅溪学堂读书。年仅13岁的他已经开始深入了解政治,一方面,他阅读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文章,接受了许多改良观点。但另一方面,他又阅读了邹容的《革命军》等一系列革命派文章,感到革命同样有其道理。胡适这种改良与革命之间的矛盾状态一直持续到了辛亥革命。

实际上,胡适的一生中总是经历这种状态。一方面,他也知道国家形势危急,需要进行革命,迫切地想要改造社会。但另一方面,家庭出身,年少时接受的教育以及母亲教导下养成的温和性格又告诉他不能过于激烈,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尽可能在温和改良的框架下解决问题。这种矛盾心态贯穿了胡适的一生,成为了他长期痛苦的根源之一。

不过,这种矛盾不影响胡适天赋的发挥。1906年,胡适考入了上海的中国公学,这是当时革命党人在上海创办的学校,为的就是培养革命志士,反对清朝统治。胡适放着许多传统名校不去,偏偏要考中国公学,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胡适此时的心态了。并且胡适既是老师又是学生,年仅15岁的他还承担了学校英语教师的职务,同时还在学习吟诗作对,除此之外还时不时给报社投稿。不得不让人感叹,胡适除了天赋异禀之外,精力也着实充沛。

不但投稿,15岁的胡适还当上了编辑,开始编撰自己的杂志——《竞业旬报》。与此同时他还开始参与政治运动,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新公学”浪潮中。如之前所说,中国公学本来是革命党创办的学校,但此时的校方为了获取资助与清政府妥协,废除了若干革命宣传,并开始打压校内的革命派。这使得胡适等部分激进师生十分不满。他们脱离中国公学,自行创办了新“中国公学”,胡适既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也是学生,同时还是创办人兼运营人之一,饶树人、杨杏佛、严庄、张奚若等人这一时期都曾是胡适的学生。

要知道此时的胡适还不到16岁,就已经和他人共同运营学校了,实在令人惊叹。但即便胡适是天才,有些事情也不是靠他个人的努力能改变的。胡适和其他运营者自己出资,牺牲自己的学业来教学,并让学生自己来管理,坚持运营了一年多时间,但最终还是因为经费极度紧张和人心不齐等原因而难以为继。

原本的中国公学趁机向这所学校伸出了橄榄枝,开出了若干优惠条件来“挖墙脚”,新“中国公学”的师生纷纷抛弃学校,回到了原本的中国公学。最终新“中国公学”就不剩多少人了,只能与原中国公学合并。但倔强的胡适拒绝返回中国公学,也反对与中国公学合并的决定,他就这么失去了自己的职务,失去了自己的学业,也失去了自己的学校。《竞业旬报》也因为资金困难而停刊。胡适失学后无处可去,只能寄居在上海。

这次失败给胡适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可以说是人生最早也是最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挫败之一。此前胡适虽然也经历过不少挫折,但总体而言靠着自己的天赋,长期以来还是较为春风得意的状态,让他觉得自己想做什么事情总是能够做成的。但这次沉重的打击让这个年轻人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还是有很多不足,而做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给胡适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让胡适逐渐摆脱了心浮气躁的“天才”状态,渐渐变得沉稳起来,越来越温和。但另一方面也消磨了胡适的心气,让他此后对“激进派”逐渐不抱希望,政治观念越来越向温和改良靠拢了,离曾经的革命理想渐行渐远。

而在当时,这一事件给胡适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使得胡适一蹶不振了。他难以排解自己的忧愁与悲愤,渐渐开始抽烟和酗酒,沉浸在烟酒给自己带来的幻觉中,指望以此来摆脱痛苦。到了后来,他可能是觉得烟酒还不够,又开始“逛窑子”,也就是去妓院。但在那个价值观扭曲的时代,逛妓院对于这些“文人雅士”而言倒还不算什么丢人的事,反而让胡适“风流才子”的名声更加流传开来了。

胡适就这么在幻觉与享乐中沉醉了几个月的时间,一时将自己的学业和志向全抛到了脑后。结合后来胡适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很难想到他竟然有过这么一段经历,但这段经历却又是他本人记录在日记里的,不容置疑。

不过还是有一个疑问,胡适家里算是有点小钱,但也不是特别有钱。而妓院实际上就是“销金窟”,挥金如土十分常见,并且上海当时就已经是高消费城市了。以胡适这样的家境,他是如何做到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连续享乐几个月的?因此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有人资助了胡适。另一种则是胡适在享乐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赚钱,可能依然在给各个报社投稿,而以胡适的天赋,要同时做到这些事情也并不困难。

不过在放浪了几个月之后,胡适终究还是“浪子回头”了。也许是母亲当初对他的教诲起了作用,也许是他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放浪,终于走出了失败的阴影。也许是建功立业的雄心终究还是压倒了享乐的欲望,让他明白还有梦想要实现,当然也可能仅仅是钱花光了,生活维持不下去了。总之到了1910年2月,胡适不再沉溺于享乐,他在王云五的推荐下到华童公学教国文,重新振作起来。

不过尽管有了稳定的职业,胡适还是觉得完成学业对于自己而言最重要。当年7月,胡适前往北京参与留美考试,他的国文获得了一百分的成绩,最终被录取。不久后他就从上海乘船赴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而在此后,他还将多次前往美国。

也正是在此期间,胡适逐渐远离了政治,专心于学术之中。在国内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浪潮一波连着一波的时候,胡适正在美国专心撰写着论文,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当然他并不是从此远离政治了,之后他还会时不时掺和进政治中,但其立场就渐渐转为反对革命了。

不过不论其政治立场如何,其学术水平确实无可置疑。1917年,胡适载誉归国,不久后就在陈独秀的邀请下担任了北京大学的教授,这一年,他才26岁。后来他还曾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先后获得了35个荣誉博士的学位,加上他此前自己获得的一个,一共是36个博士学位。当然,这35个荣誉博士学位大多不是胡适自己读下来的,而是他功成名就之后各个大学赠送给他作为荣誉的。但是能得到35个荣誉博士学位,本身就说明胡适的学术水平不但在全国,而且在全世界也是广受认可的。

此后,胡适又参与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但“改变世界的愿望”和“温和改良的立场”这一矛盾却贯穿了胡适的生命始终,直到他去世,也终究未能解决这一问题。

胡适的一生是风光的,他少年得志,天赋异禀,获得了大量的荣誉。但他的一生也是矛盾的,纠结的,他始终未能走出阴影,并在晚年遭受了其昔日学生的猛烈抨击。或许他曾经的对头——鲁迅先生的一首诗很适合描述胡适一生的矛盾处境: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狂人”胡适,不仅当上了北大校长,还拿了36个博士学位
25年过去了,当年那位逆袭考上北大的保安,如今现状如何?
北大高材生的陨落赴美留学六年,却为奖学金报复5人,后自寻短见
一举签下36个优质项目
男子户外骑行,竟遇生猛女人,不仅百般折磨还强迫当她男友
刘涛喜欢撒贝宁? 撒贝宁 :这比错过北大还遗憾
当年,那位说中国是“纸老虎”的北大才子,加入日籍结局如何
胡适:只有民主制度,才能促成一个稳定的现代国家
高捷用精湛的演技,诠释台湾省最狠黑大佬,目露凶光彰显狂人本色
殡葬制度由土葬改为火葬,北大教授:把人当垃圾,为何这么说?

网址: “狂人”胡适,不仅当上了北大校长,还拿了36个博士学位 http://m.taoroudan.com/newsview58397.html
所属分类:行业资讯

推荐资讯